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设施农业栽培的各项技术得到了飞速前进和推广。对设施农业的保温技术来讲,相对于传统的农业具有很大的优势,最主要的是具有外围结构,能够对一些农作物和家禽、牲畜等生活和生长的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能够在达不到自然条件的情况下或是反季节的条件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基于此,对设施农业栽培中的保温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设施农业;栽培;保温;薄膜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2
进入新世纪后,很多农民对设施农业的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东北和鲁豫地区,设施农业已经蔚为大观。从产业以及区域来说,北方主要采用日光温室,南方主要用塑料大棚,通过保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农业农作物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1 设施农业栽培中的保温技术
设施农业栽培的保温技术有很多,本文对保温技术作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对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其主要利用墙体与采光面的覆盖物等,而墙体的作用具有隔热以及储热、放热功能。根据有关研究表明,采用60 cm的土墙,在白天和夜间都可以作为吸热体,不能有效地进行吸热和放热,而120~150 cm的土墙才能有效地达到白天吸热,夜间放热。在采用了50 cm的空心夹层墙的复合墙体中,填充了一些砖块珍珠岩,白天温室能够升温,墙体作为吸热体,而到了夜间,内侧墙体则作为放热体进行放热,起到了平衡作用[1]。对于异质的复合墙体来讲,利用这种材料能够有效地保证储藏热量,达到保温的效果。此外,还可以用覆盖的材料进行保温,基本上是增加透光面夜间热阻。比较传统的一些覆盖材料有草帘、棉被等,有关研究表明,对于草帘的保温度数一般在5~6 ℃,而双层的草帘为13~14 ℃,棉被的保温为7~10 ℃。同时,作为传统的一些保温材料基本上都较为笨重,且容易吸水,采光面也容易遭到污染,对于机械化的操作极为不便。这就要求采用一些新型的材料和技术来进行保温,如利用毛毡、蜂窝塑料膜以及各种微孔的泡沫塑料等。这些材料比传统的材料能够减轻重量达到传统的20%~30%,而能达到的保温效果却可与传统的材料保温相当。
对于设施农业保温还可以用地膜进行覆盖,通常在自然的条件下,地温要比平常的气温高。在一些温室里,会容易产生地温的情况比气温要低,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会使地下农作物的根系产生生理障碍,影响地上作物的生长。所以,用地膜进行覆盖,这种保温技术能够有效地使地温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可以提高3~4 ℃,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中,可以发现在地膜覆盖之后,经过几分钟,地膜就会对太阳能具有反射,能够高达30%~40%,这就使得地膜降低了对太阳能的透射,使其增温能够有效地进行。
2 设施农业保温中薄膜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进行保温技术的应用时,笔者选取草莓的栽培保温技术来进行具体讨论。草莓的栽培具体有生长周期短暂、见效较快、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传统对草莓的栽培都是在大棚里进行的,对于栽培和采摘都需要弯下腰作业,劳动强度很大,易于感染病菌。而新兴的设施农业创意工程能够有效避免这种情况,采用高架栽培的方式,这种技术在我国目前已经得到了小范围的推广和普及。
在应用试验中,试种草莓采用地面高垄及架式的基质,其每行间距0.3 m,株距之间为0.3 m,高垄栽培为10条,且垄高为0.5 m,垄宽为0.9 m。对于保温则采用大棚和中棚以及小拱棚等薄膜。
对于其塑料薄膜的保温主要采用专业的黑白薄膜为主,其黑色的薄膜为0.2 mm厚度,白色薄膜的厚度为0.5 mm。当外界的气温下降10 ℃左右时,对于以下几种情况的高架栽培为:无薄膜情况,无内帘的黑色外薄膜情况,无内帘的外帘白薄膜情况,内帘为黑外帘为白的情况和外帘为黑、内帘为白的薄膜情况等。在这几种情况下,采用内帘固定栽培的底下埋入方式,对外帘采用上端固定在果实旁边的管夹拉杆边,其下端为垂直到地,用砖块把薄膜压好。然后,每天测量温度,连续测量3 d,一共72 h,同时,要测量重复3次,用专业的测量土壤温度仪进行测量[2]。
结果显示为不同的测量时间对测量的稳定性不同,但总体的温度差异不大,在不同的深度基质中,对温度的差异情况较为悬殊。对于外帘用白色薄膜、内帘用黑色薄膜的情况最为理想。随后是外帘用黑色薄膜、内帘采用白色薄膜情况与没有内帘的外帘用黑色薄膜这两种情况也较为可取。
3 结语
在我国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中,对农业生产要考虑到更多的环境因素,对环境的控制,要从简单单一的温度控制过度到更为多方面的调控上。当前,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运用各种不同的农业及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来进行控制,为设施农业栽培保温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乐天,姜鲁艳,吐尔逊娜依,等.新疆日光温室常用外覆盖保温材料性能测试及对比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4(6):1037-1043.
[2]糜林,霍恒志,万春雁,等.薄膜和太阳能保温技术在草莓高架栽培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21-126.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设施农业;栽培;保温;薄膜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2
进入新世纪后,很多农民对设施农业的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东北和鲁豫地区,设施农业已经蔚为大观。从产业以及区域来说,北方主要采用日光温室,南方主要用塑料大棚,通过保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农业农作物都能够得到健康成长。
1 设施农业栽培中的保温技术
设施农业栽培的保温技术有很多,本文对保温技术作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对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其主要利用墙体与采光面的覆盖物等,而墙体的作用具有隔热以及储热、放热功能。根据有关研究表明,采用60 cm的土墙,在白天和夜间都可以作为吸热体,不能有效地进行吸热和放热,而120~150 cm的土墙才能有效地达到白天吸热,夜间放热。在采用了50 cm的空心夹层墙的复合墙体中,填充了一些砖块珍珠岩,白天温室能够升温,墙体作为吸热体,而到了夜间,内侧墙体则作为放热体进行放热,起到了平衡作用[1]。对于异质的复合墙体来讲,利用这种材料能够有效地保证储藏热量,达到保温的效果。此外,还可以用覆盖的材料进行保温,基本上是增加透光面夜间热阻。比较传统的一些覆盖材料有草帘、棉被等,有关研究表明,对于草帘的保温度数一般在5~6 ℃,而双层的草帘为13~14 ℃,棉被的保温为7~10 ℃。同时,作为传统的一些保温材料基本上都较为笨重,且容易吸水,采光面也容易遭到污染,对于机械化的操作极为不便。这就要求采用一些新型的材料和技术来进行保温,如利用毛毡、蜂窝塑料膜以及各种微孔的泡沫塑料等。这些材料比传统的材料能够减轻重量达到传统的20%~30%,而能达到的保温效果却可与传统的材料保温相当。
对于设施农业保温还可以用地膜进行覆盖,通常在自然的条件下,地温要比平常的气温高。在一些温室里,会容易产生地温的情况比气温要低,这种情况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会使地下农作物的根系产生生理障碍,影响地上作物的生长。所以,用地膜进行覆盖,这种保温技术能够有效地使地温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可以提高3~4 ℃,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中,可以发现在地膜覆盖之后,经过几分钟,地膜就会对太阳能具有反射,能够高达30%~40%,这就使得地膜降低了对太阳能的透射,使其增温能够有效地进行。
2 设施农业保温中薄膜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进行保温技术的应用时,笔者选取草莓的栽培保温技术来进行具体讨论。草莓的栽培具体有生长周期短暂、见效较快、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传统对草莓的栽培都是在大棚里进行的,对于栽培和采摘都需要弯下腰作业,劳动强度很大,易于感染病菌。而新兴的设施农业创意工程能够有效避免这种情况,采用高架栽培的方式,这种技术在我国目前已经得到了小范围的推广和普及。
在应用试验中,试种草莓采用地面高垄及架式的基质,其每行间距0.3 m,株距之间为0.3 m,高垄栽培为10条,且垄高为0.5 m,垄宽为0.9 m。对于保温则采用大棚和中棚以及小拱棚等薄膜。
对于其塑料薄膜的保温主要采用专业的黑白薄膜为主,其黑色的薄膜为0.2 mm厚度,白色薄膜的厚度为0.5 mm。当外界的气温下降10 ℃左右时,对于以下几种情况的高架栽培为:无薄膜情况,无内帘的黑色外薄膜情况,无内帘的外帘白薄膜情况,内帘为黑外帘为白的情况和外帘为黑、内帘为白的薄膜情况等。在这几种情况下,采用内帘固定栽培的底下埋入方式,对外帘采用上端固定在果实旁边的管夹拉杆边,其下端为垂直到地,用砖块把薄膜压好。然后,每天测量温度,连续测量3 d,一共72 h,同时,要测量重复3次,用专业的测量土壤温度仪进行测量[2]。
结果显示为不同的测量时间对测量的稳定性不同,但总体的温度差异不大,在不同的深度基质中,对温度的差异情况较为悬殊。对于外帘用白色薄膜、内帘用黑色薄膜的情况最为理想。随后是外帘用黑色薄膜、内帘采用白色薄膜情况与没有内帘的外帘用黑色薄膜这两种情况也较为可取。
3 结语
在我国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中,对农业生产要考虑到更多的环境因素,对环境的控制,要从简单单一的温度控制过度到更为多方面的调控上。当前,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运用各种不同的农业及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来进行控制,为设施农业栽培保温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乐天,姜鲁艳,吐尔逊娜依,等.新疆日光温室常用外覆盖保温材料性能测试及对比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4(6):1037-1043.
[2]糜林,霍恒志,万春雁,等.薄膜和太阳能保温技术在草莓高架栽培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21-126.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