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述略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IC)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它研究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尤其重点研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并探讨交际原则与方式。IC研究在国际上已有50年发展历史,而在我国起步较晚。一般认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许国璋,1980)一文标志着此学科在中国的诞生。IC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文章和著述的数量有所增加,专题研究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深入和拓展。
  
  一、文章、著述与教材
  
  20世纪80年代,IC在国内引进并迅速发展。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学”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引起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与重视。此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等期刊刊登了多篇文章,介绍、翻译这门学科在国际上的研究动态,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到1993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达百篇,多被收入《文化与交际》和《文化与语言》两本书中。近几年发表的对我国今后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的代表性文章有:“跨文化交际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应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思考”、“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国际跨文化交际交流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数据分析方法”、“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等。这些文章根据国际上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了建议,论证严谨周密、分析中肯,既有宏观的概论又有微观的细述,对跨文化交际研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此外,国外跨文化交际专著在国内翻译出版。如L.A. Samovar的《跨文化传通》;Edward Hall 的《无声的语言》;S. Mortenson的《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等。
  90年代,我国跨文化交际学成为独立学科,出版了国内学者的专著或论文集,IC研究取得巨大进展,影响较大的除上文提到的两本书外,还有一些也受到了广泛好评(关世杰,1995;王宏印,1996;胡文仲、高一虹,1997;贾玉新,1997;胡文仲,1999)。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院校大幅度增加,出版了一批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主要有《跨文化交流入门》、《跨文化交际教程》、《跨文化交际学选读》、《中西文化之鉴》等。
  
  二、专题研究
  
  1.以语言为中心,通过中外语言对比揭示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
  (1)词语的文化内涵、话语篇章结构、专业交际文化对比等方向的研究。这是IC言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份,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份”(胡文仲、高一虹,1997)。对词语文化内涵进行对比,揭示文化差异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有助于克服IC障碍。“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贾德江,2000)”、“论民族文化心理对英汉语词汇感情色彩的影响(肖建安,2000)”、“英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异同(金益云,2000)”等,都是从词汇层面探讨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另一个专题就是探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不同民族的隐蔽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揭示英汉语言在句子结构及篇章布局等方面的差异。“试论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写作”、“关于英汉语篇思维模式与外语教学”等在语篇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学习者学会按本族人的思维方式组织篇章、遣词造句。还有学者通过语言对比揭示不同民族的专业文化对交际的影响,如:“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冲突与和谐—从中西审美意识看文化差异”,显示出专业交际文化对IC的影响。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但我们看到,IC研究从普通文化对比向专业文化对比的延伸是一个飞跃。
  (2)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从言语行为层面来探讨语言使用与文化语境的关系。语言使用比语言结构更受制于文化制约。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特定文化制约下的特定交际语境中语言的使用原则与规律。一些学者在跨文化称呼、问候、介绍、寒暄、道歉与建议等方面探讨了语用行为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3)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培养语言学习者的IC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任务。从词汇、言语行为、话语结构等层面探讨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的关系,为跨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策略基础。研究表明,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需要同步并进,外语教学必须既包括语言教学又包括文化教学;教师需要融合文化知识教授语言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运用,要培养目的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2.非言语交际研究
  非言语交际也属于文化,是IC的一部分。毕继万(1999)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目前国内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体态语的对比研究上,如:《体态语概说》,“跨文化理解中的多维度的身势语研究”和“身势语与跨文化理解”。这些文章对英汉语不同语境中身势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形式和意义作了对比,对身势语的研究现状及交际功能作了描述,提高了人们对非言语交际研究的认识和重视。
  
  3.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结合其它学科进行的“交叉文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IC研究倾向于交叉学科研究。中国顺应了历史潮流,由“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差异研究”转向“交叉文化研究”,从不同视角进行IC研究,从而形成一些边缘学科。如“跨文化商务沟通学”——在商务语境下从事跨文化活动,把商务管理、策略、人力资源开发等管理中各因素与IC学科组成有机体,通过文化沟通和整合,建立新的商务语境。还有“跨文化传播学”,其中包括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1.IC研究的核心局限在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研究广度有待拓宽
  彭世勇对十年间(1994-2003)564种期刊上IC研究1109篇论文统计发现,44%的论文集中在语言对比和外语教学两大领域,而且主要是英语教学和汉英两种语言对比,其它语种与汉语的文化对比甚少。另外,依然未打破传统的“语言中心领域”,对非言语交际以及“交叉文化研究”成果甚少。今后需要广泛合作,号召非通用语种学者积极参与进来,还要延伸IC研究视角,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结合其它学科(文化学、商务学、传播学、习俗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形成以IC为核心的“交叉文化研究”体系。
  
  2.理论专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彭世勇的数据显示,算得上科学研究的论文只有42篇,仅占3.79%。显而易见,当前评述类文章居多,往往描述前人研究成果,理论深入不够;专题研究也只是简单地作一些现象对比,缺乏基于客观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这就要求国内学者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避免重复的、浅显的现象描述,深入理论探讨,加强理论构建。
  
  3.IC研究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突出弱点是实证研究的缺乏(胡文仲,2006)。”科学研究应有明确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问题或假设,还应有足够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这样结论才具科学性。然而很多研究要么缺少明确的研究目的,要么问题或假设没有理论依据。在数据分析时,也往往缺乏定量或实证分析,使论证缺乏信服性。
  
  4.应用研究不够
  国内IC研究的应用研究主要表现在翻译与外语教学方面,这就要求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其应用研究,使IC研究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服务。
  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背景下,IC研究已成为一个极具发展前途的边缘学科。随着更多学者的交流合作,我国的IC研究在理论、实践与方法等各方面都会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2.河北理工大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也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的施工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大众关注的主要问题。作为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何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分析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更好的提高施工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探究性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实质、目标、特点、评价等要求,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性体育教学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0后”正在走向社会,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各大高校中“80后”辅导员已占相当比例。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抓住“80后”辅导员工作的新特点、暴露出的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建
酒泉市肃州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北纬39°10’~39°59’之间,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3.9℃-9.3℃,无霜期127天~158天,年日照总时数达3300多小时,昼夜温差大,
自卑心理、学习困惑及社交障碍是如今高职大学生呈现最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及教职工应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极力营造各种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采取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对国土空间开发的一种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谋划,区分主体功能开发,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全体人民特别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    到了应该好好规划一下我们这片家园的时候了    既要使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更幸福,也要给我们的子孙留下更多“净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家庭不管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都会精心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