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导语,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加强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凭借实物、故事、朗诵诗歌或散文、播放音乐或视频、展示图片、绘画或漫画等手段,去展现“场景和氛围”,使学生身临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主要特点就是有形、有境、有情、有体验。我根据自己的执教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创设生活化情境
地理与生活联系密切,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其实,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那么从地理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人手来创设学习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述“地球的自转”这一部分内容时,先在课堂上演示地球自转的课件,让学生置身于地球之外感受地球的自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接着让学生讲述生活中地球自转的现象,解释为什么晚上20点在中国举办的奥运开幕式,伦敦人却是在当天下午就看到了?生活中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把握,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这不仅使课堂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2.创设自主化情境
地理学科由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改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即创设活泼愉快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积极思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应用知识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运用。
再如,展开辩论赛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做学习的主人。讲述《世界的人口问题》时,把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用一节课的时间。
全班同学自由选择扮演“正方”或“反方”,每方有三种角色供学生选择:辩手——主要发言人;策划人——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演员——表演反映本方辩手观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组内通过自荐或推选分配角色。
在教室展示正反方的图片,各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教师注意把握时间并担任好主持人的工作。辩论结束后,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
3.创设活动化情境
新课程把地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探索。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地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地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创设活动化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制作地球仪模型:给世界环境日绘一幅宣传画,想一句环保的宣传标语等。
课堂上,我们可以来一些竞赛的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猜谜。教学中适当使用,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用圆规画圆”——太原:“银河渡口”——天津。新课开始或中间都可以加入,效果还不错。搞一个拼图比赛,讲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新课一开始就比赛,讲完内容再来一次比赛,看同学们用的时间有没有缩短,选出第一名可以参加校级比赛。可以搞比赛的内容很多,我们可适当穿插在课堂上,效果真的很好。
4.创设合作化情境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长处,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并使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例如,如讲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可以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就本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无后备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四个问题展开资料收集和课堂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将各个问题加以修正、完善、整合,形成正确完善的结论。通过这一过程,拉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共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
5.创设多媒体情境
地理教学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牵扯到的空间范围比较广,如若运用多媒体,通过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地理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使学生对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索质。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做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初中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地球的运动是我们用语言讲述很难模拟出来的,特别是公转的情景,所以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直观获得知识,还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教学效果较佳。
总之,地理课创设情境如果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犹如清泉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在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效果。
1.创设生活化情境
地理与生活联系密切,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其实,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那么从地理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人手来创设学习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述“地球的自转”这一部分内容时,先在课堂上演示地球自转的课件,让学生置身于地球之外感受地球的自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接着让学生讲述生活中地球自转的现象,解释为什么晚上20点在中国举办的奥运开幕式,伦敦人却是在当天下午就看到了?生活中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把握,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这不仅使课堂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2.创设自主化情境
地理学科由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改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或故事情境,即创设活泼愉快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积极思考,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应用知识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运用。
再如,展开辩论赛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做学习的主人。讲述《世界的人口问题》时,把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用一节课的时间。
全班同学自由选择扮演“正方”或“反方”,每方有三种角色供学生选择:辩手——主要发言人;策划人——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演员——表演反映本方辩手观点的生活小品或歌舞。组内通过自荐或推选分配角色。
在教室展示正反方的图片,各方轮流发言,用讲解、表演、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教师注意把握时间并担任好主持人的工作。辩论结束后,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
3.创设活动化情境
新课程把地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探索。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地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地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创设活动化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制作地球仪模型:给世界环境日绘一幅宣传画,想一句环保的宣传标语等。
课堂上,我们可以来一些竞赛的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猜谜。教学中适当使用,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大言不惭”——海口;“用圆规画圆”——太原:“银河渡口”——天津。新课开始或中间都可以加入,效果还不错。搞一个拼图比赛,讲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时,新课一开始就比赛,讲完内容再来一次比赛,看同学们用的时间有没有缩短,选出第一名可以参加校级比赛。可以搞比赛的内容很多,我们可适当穿插在课堂上,效果真的很好。
4.创设合作化情境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长处,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并使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例如,如讲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可以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就本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无后备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四个问题展开资料收集和课堂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将各个问题加以修正、完善、整合,形成正确完善的结论。通过这一过程,拉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共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
5.创设多媒体情境
地理教学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牵扯到的空间范围比较广,如若运用多媒体,通过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地理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使学生对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索质。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做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初中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地球的运动是我们用语言讲述很难模拟出来的,特别是公转的情景,所以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直观获得知识,还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教学效果较佳。
总之,地理课创设情境如果符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犹如清泉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在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