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语文之“文”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0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之“文”,首先是指文字,即汉字。周作人说:“汉字这东西与天下的一切文字不同,连日本朝鲜在内:它有所谓六书,所以有象形会意、有偏旁;有所谓四声,所以有平仄。从这里,必然地生出好些文章上的把戏。”鲁迅先生也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音美以感耳三也。汉字的文字特征,决定了它的某些艺术特性。“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章神气,骈文在音律,散文在虚字”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语文之“文”,其次是指文采,相当于修辞。《春秋左氏传》:“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有效传递言语的内容,“文”对于“言”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文”的意思是“文采”“修饰”。欧阳修赞同这个解释,他说:“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他又说:“文者,会集众采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文”在此作“文采”解释。“文”字当用作指“语言”的时候,其内涵指“有文采的语言”。阮元说:“凡文者,在声为宫商,在色为翰藻。”
  语文之“文”,更多是指文体,或文章。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说:“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认为欧阳修的文章如同江河般浩大,又像太阳一样灿烂,其文风清新幽妙,文辞雄伟广大。六朝的佛教翻译家以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译经,但求通晓,不事藻饰,创造了一种“译经体”。“文振八代之衰”的韩愈,致力于打破西昆体四字六字的定格,采取长短错落的自由句式为文,这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体的革新。
  语文之“文”泛指文学,关注人的情感。刘熙载说:“文,心学也。”“盖自内出,非由外饰也。”刘勰《文心雕龙》以“情”指称文章的内容,以“采”指称文章的形式。既突出了文学艺术以情感人的特征,又指出了文学语言的特点,强调它是美的文辞。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充分肯定了个性的价值和自然情感的合理性。明清则是“文学独立”的思想开始萌芽。明代郑超宗说:“文者,奇葩文翼之怡人耳目,悦人性情也。”桐城派首领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以此作为“文”的准则。但他的弟子梅曾亮认为“理”是理,“文”是文,“文”不必借助于“理”。他同样把“怡悦”作为“文”的特征,希望“文”离开“义理”,摆脱“辞章”的束缚,单独发展。
  语文之“文”,当然地指文化,它涵盖字词句章、语言文学,着眼于“文”与“道”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有其工具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之“语”囊括“工具”的功能;语文之“文”凸显“人文”的属性,是传统意义上“文”与“道”的统一。《论语·雍也》中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日本学者横山伊势雄分析说:“追求‘道’的士大夫们,既是经学家又是文学家,确实在努力达到‘道’与‘文’的高度融合。”既有文采,赏心悦目;又有理性,丝丝入扣。二者浑然一体,这便达到了“人文性”的要求。
  语文的“人文性”,相对“工具性”而言。举凡表情达意、政治教化、娱乐怡情等方面作用均为工具性的作用;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改善人的品性,提高人内在的精神境界时,才可以说这是“人文性”。 这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它的内蕴是“人文精神”,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人文性”并非是以花团锦簇的语言讲冷峻抽象的道理。语文教师在课堂插科打诨地逗笑煽情,或煞有介事地概括罗列什么“崇高思想”“伟大精神”时,充其量属于“工具性”之“文”,而非“人文性”之“文”。
其他文献
接触语文教学两年来,笔者发现,低年级语文教学有一些偏向:要不太一本正经,把低年级孩子当成高年级的学生教育,缺少了语文的灵性;要不就是太“热闹”,忽视了语文的本真。当然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太过严肃,但有时不严肃又无法保证课堂纪律,因此很多教师都会为之头疼。笔者觉得教师应心中有学生,胸中有语文,控制好趣味与语文的天平,让语文充满笑语,让孩子充满笑容。  一、让语文充满笑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
期刊
如何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变不敢说、不想说为我敢说、我爱说?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们敢说  (一)给孩子竖起大拇指。赏识是一种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他们的发言,我常常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哪怕说得不好的,我也不批评,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你的声音真响亮
期刊
说起这次“花语大赛”,我就深有感触,在日常的教学中,若能经常撒下些“种子”,孩子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与难忘。  所谓的“花语大赛”,真谈不上比赛,更别说大赛了,它只不过是一次临时起意的朗诵活动,也没有精心的组织与思考,仅是为了吸引孩子而取的一个相对别出心裁一点的名字而已。  一、机缘巧合的前奏  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想到举办这样的活动,主要源于“写日记”这一教学环节=写日记,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
期刊
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面对相同的教材、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解读因其深浅度的不同,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课堂和相异的课程。  1.明线相牵,相得益彰  苏教版教材,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成为其编写教材中一个鲜明的特点。读读背背中,那些四字词语,以韵文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的诵读与背诵。然而,如果就词论词,让词以词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理解每个词的基础上诵读、积累,虽说符合学
期刊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出现最为频繁,这也从侧面上验证了鲁迅小说在新时期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之际,中学语文对鲁迅作品的教学,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科学解读。  一、遵循原则,重视鲁迅小说的文学性  真正的课堂,真正的文学文本,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文学的属性,尽量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去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作者、编者的意图。过去对鲁迅作品,很多教师在解读过
期刊
有一年,我曾去北京香山的黄叶村,那里有曹雪芹的故居。看过了故居纪念馆,也看过了周边的风景。不远处是一个山坡,正是夕阳西下、阳光十分柔和的时候,我干脆躺在了山坡草地上,沉沉入梦。故乡与远方,谁是谁?故乡即远方,还是远方即故乡?诗意荡漾了,很快,我写了一首诗《只有我》。  在远离人群的郊野  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我躺在了山坡  远方的山坡  遥远的山坡  只有我  在家乡之外的家乡  在河流不再流的
期刊
生本教育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自主、自觉、自然、快乐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一、洒脱之美:诵读经典,小组竞争,“赛出”成果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合诵读。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以生为本,还学于
期刊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倡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联系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生活的积淀,充分去感受、体验、探讨课文的内在情怀。”好的生活能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获得一种幸福感。生活化的美好不在于将课本变做一根指挥棒,而在于将课本中真实的生活美挖掘出来。语文教学必须盘活这个“活”字。我从教材本身特点入手,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一、
期刊
新课标倡导个性阅读,也就是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模糊的,或者无法表述的,但却是学生对阅读进行鉴赏的前提。相比其他,这种感知更多来源于学生内心,属于主观抽象的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感知,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体现。而要学好语文,前提是培养这种阅读感知。毕竟对于学生来说,语文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跟着感觉走”。下面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教学为例,浅析通过搭
期刊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階段,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是首要任务。要让学生乐写会写,仅仅靠写好每个单元一次的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精心利用课文中的精彩训练点,是个很好的途径,能让学生觉得写作“有法可依”“有情想抒”,从而爱上写作。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寻找精彩语句练写作  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等方面有特色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