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而由于诗人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的熏陶,又使得他的诗歌意象散发着古典诗词韵味。另外,戴望舒的诗歌音节优美、整齐而富有节奏,语言和诗形都呈现出追求现代性的倾向。这些艺术特色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艺术特色;象征主义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85-1
戴望舒在1922年开始创作新诗,早期诗歌受到新月诗派的影响。其后他将象征派的一些手法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在其成名作《雨巷》中,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就已有显现。总体上讲,戴望舒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诗歌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
象征主义在表现方法上强调以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诗人,寂寥悠长的雨巷,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这并非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他们象征着寂寞、失落、无助的作者,也象征了诗人飘忽不定的情绪与理想的难以把握。又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写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这广大的土地。”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在诗中它却能摸索广袤的土地,一会儿“触动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尖滑出”。这一小一大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手掌”已不单单是个人的断指的残损手掌,而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黑暗”:诗人用这样的象征暗示了当时白色恐怖的现实,象征了战争的深重灾难。《游子谣》、《流浪人的夜歌》、《寻梦者》中的意象:游子、流浪人、寻梦者,无一不是诗人自我的象征。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的深深陶冶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花往往伤春,说丁香花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春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也因此,在中国文人心中,丁香是美丽、高洁、柔弱、愁怨的象征,同时也是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戴望舒將丁香的愁结幻化成一个姑娘,使这个姑娘结着丁香一般的忧愁,并带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更给全诗添了一层典雅、清丽但透着淡淡忧愁的情调。这种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而“颓圮的篱墙”(《雨巷》)、“寂寞的古园中,明月照幽素,一枝凄艳的残花,对着蝴蝶泣诉”(《残花的泪》),《村姑》中的“蚀着青苔的水桶”、“古旧的木屋”,这些意象都散发着古典诗词的韵味,包含着浓郁的古典特色。
三、诗歌音节优美
叶圣陶曾赞誉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充分体现了戴望舒诗歌音节美这一特色。在《雨巷》中,首尾两节大体一致,采用了复沓的手法,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中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而还有一些字如“雨巷”、“太息”、“姑娘”、“芬芳”、“眼光”等则重复出现,有意造成回荡的旋律,富有节奏。《萧红墓畔口占》短短五行,长短错落有致,二、五行压脚韵。《寒风中闻雀声》长短有致,全诗共四节,每节4行,每行8个字,大体每节二、四句压脚韵,在形式上表现出较为整齐和富有节奏的特点。
四、语言和诗形的现代性追求
戴望舒的诗歌并不排斥文言词语入诗,反而在30年代现代派诗创作中,以文言词语入诗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我的记忆》),“无名的过客在往昔作了瞬间的踌躇”(《过旧居》),“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萧红墓畔口占》)中都存在着文言入诗的痕迹。
戴望舒在发表于《现代》上的《望舒诗论》一文中对“诗的音乐性”的观念提出了挑战:“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也因此他注重诗歌的散文化,但仍注重诗的朦胧美,以此与早期白话诗相区别。
戴望舒诗歌运用象征主义方法抒情,在创造意象时接受了古典诗词的陶冶,注意诗歌的音节的优美与语言、诗形的现代化追求,因此戴望舒的诗歌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同时戴望舒成为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在艺术方面的特色对此也是不无影响的。
参考文献:
[1]戴望舒.戴望舒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8.
[2]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3]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1898~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6.
作者简介:
张帅奇,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戴望舒;诗歌;艺术特色;象征主义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85-1
戴望舒在1922年开始创作新诗,早期诗歌受到新月诗派的影响。其后他将象征派的一些手法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在其成名作《雨巷》中,象征派感伤的情调和思绪就已有显现。总体上讲,戴望舒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诗歌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
象征主义在表现方法上强调以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戴望舒早期的创作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诗人,寂寥悠长的雨巷,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这并非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他们象征着寂寞、失落、无助的作者,也象征了诗人飘忽不定的情绪与理想的难以把握。又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写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这广大的土地。”残损的手掌本来是很小的,但在诗中它却能摸索广袤的土地,一会儿“触动荇藻和水的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尖滑出”。这一小一大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手掌”已不单单是个人的断指的残损手掌,而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黑暗”:诗人用这样的象征暗示了当时白色恐怖的现实,象征了战争的深重灾难。《游子谣》、《流浪人的夜歌》、《寻梦者》中的意象:游子、流浪人、寻梦者,无一不是诗人自我的象征。
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的深深陶冶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花往往伤春,说丁香花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春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也因此,在中国文人心中,丁香是美丽、高洁、柔弱、愁怨的象征,同时也是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戴望舒將丁香的愁结幻化成一个姑娘,使这个姑娘结着丁香一般的忧愁,并带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更给全诗添了一层典雅、清丽但透着淡淡忧愁的情调。这种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而“颓圮的篱墙”(《雨巷》)、“寂寞的古园中,明月照幽素,一枝凄艳的残花,对着蝴蝶泣诉”(《残花的泪》),《村姑》中的“蚀着青苔的水桶”、“古旧的木屋”,这些意象都散发着古典诗词的韵味,包含着浓郁的古典特色。
三、诗歌音节优美
叶圣陶曾赞誉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充分体现了戴望舒诗歌音节美这一特色。在《雨巷》中,首尾两节大体一致,采用了复沓的手法,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中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而还有一些字如“雨巷”、“太息”、“姑娘”、“芬芳”、“眼光”等则重复出现,有意造成回荡的旋律,富有节奏。《萧红墓畔口占》短短五行,长短错落有致,二、五行压脚韵。《寒风中闻雀声》长短有致,全诗共四节,每节4行,每行8个字,大体每节二、四句压脚韵,在形式上表现出较为整齐和富有节奏的特点。
四、语言和诗形的现代性追求
戴望舒的诗歌并不排斥文言词语入诗,反而在30年代现代派诗创作中,以文言词语入诗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我的记忆》),“无名的过客在往昔作了瞬间的踌躇”(《过旧居》),“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萧红墓畔口占》)中都存在着文言入诗的痕迹。
戴望舒在发表于《现代》上的《望舒诗论》一文中对“诗的音乐性”的观念提出了挑战:“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也因此他注重诗歌的散文化,但仍注重诗的朦胧美,以此与早期白话诗相区别。
戴望舒诗歌运用象征主义方法抒情,在创造意象时接受了古典诗词的陶冶,注意诗歌的音节的优美与语言、诗形的现代化追求,因此戴望舒的诗歌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同时戴望舒成为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在艺术方面的特色对此也是不无影响的。
参考文献:
[1]戴望舒.戴望舒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8.
[2]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3]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1898~1949)[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6.
作者简介:
张帅奇,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