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谋划之年,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总结“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很有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国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开创了“三农”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成就:
一、粮食生产“十二连增”
“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高点爬坡,来之不易。
不仅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也丰产丰收。2014年,我国生产了616万吨棉花、3517万吨油料、1332万吨食糖、7.6亿吨蔬菜、1.5亿吨水果、8707万吨肉类、2894万吨禽蛋、3725万吨牛奶和6450万吨水产品,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是农民。中央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多种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取得了新的成效。有三大标志:
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0.1%。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长了近30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相应的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第三个标志,农村扶贫事业加快发展。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17万人,5000多万人在“十二五”期间摘掉了“穷帽子”。
三、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十二五”以来,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现在农业本身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有五个数字很有代表性:
第一个数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这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可以旱涝保收,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第二个数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
第三个数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粮食作物等重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
第四个数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201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超过75%。
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
第五个数字,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这标志着我国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3万亿元,加工品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比“十一五”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四、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印象深刻的有五点: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大。“十二五”期间,2.98亿农村居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许多村庄基本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全国30%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大。“十二五”期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1300万户,定居游牧民38.8万户,绝大多数农牧户住上了结构牢靠的安全房。国家累计投入157亿元、改造农垦职工危房160万户,投资170亿元、改造林业棚户区110万户,并同步改善了供热、排水等配套设施。
三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创建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3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1.5倍,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带动3000万农民就业增收。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这个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史无前例。农村义务教育、新农合、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并且不断提高标准,还建立了大病救助制度。农村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也实现了养老制度全覆盖。
五是农村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全国建制村基本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很多村修建了体育小广场,农村妇女也都跳起了广场舞。
五、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国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有三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三权分置”,即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是农户承包耕地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4亿亩,比2010年增加了2亿多亩,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0%。
第二个亮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截至今年6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14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另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营收益。“新型经营主体 社会化服务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
第三个亮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青壮年进城打工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近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越来越愿意留在农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从事农业创业。我国正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使农业成为体面、有尊严的职业。
总之,“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国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保持和谐稳定,现在农民高兴、农村干群关系好,这表明“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业丰收、农村发展,为保就业兜了底,为稳物价托了底,为促增长保了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摘自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上所作报告,本刊发表时作了删减增改。)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成就:
一、粮食生产“十二连增”
“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高点爬坡,来之不易。
不仅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也丰产丰收。2014年,我国生产了616万吨棉花、3517万吨油料、1332万吨食糖、7.6亿吨蔬菜、1.5亿吨水果、8707万吨肉类、2894万吨禽蛋、3725万吨牛奶和6450万吨水产品,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是农民。中央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多种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取得了新的成效。有三大标志:
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0.1%。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近7000元,比2010年增长了近30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相应的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第三个标志,农村扶贫事业加快发展。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17万人,5000多万人在“十二五”期间摘掉了“穷帽子”。
三、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十二五”以来,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现在农业本身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有五个数字很有代表性:
第一个数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这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可以旱涝保收,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第二个数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
第三个数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粮食作物等重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
第四个数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201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超过75%。
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
第五个数字,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这标志着我国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3万亿元,加工品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比“十一五”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四、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二五”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印象深刻的有五点: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大。“十二五”期间,2.98亿农村居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许多村庄基本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全国30%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大。“十二五”期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1300万户,定居游牧民38.8万户,绝大多数农牧户住上了结构牢靠的安全房。国家累计投入157亿元、改造农垦职工危房160万户,投资170亿元、改造林业棚户区110万户,并同步改善了供热、排水等配套设施。
三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创建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3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1.5倍,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带动3000万农民就业增收。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这个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史无前例。农村义务教育、新农合、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并且不断提高标准,还建立了大病救助制度。农村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也实现了养老制度全覆盖。
五是农村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全国建制村基本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很多村修建了体育小广场,农村妇女也都跳起了广场舞。
五、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国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有三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三权分置”,即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是农户承包耕地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4亿亩,比2010年增加了2亿多亩,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0%。
第二个亮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截至今年6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14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另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营收益。“新型经营主体 社会化服务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
第三个亮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青壮年进城打工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近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越来越愿意留在农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返乡从事农业创业。我国正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使农业成为体面、有尊严的职业。
总之,“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国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保持和谐稳定,现在农民高兴、农村干群关系好,这表明“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业丰收、农村发展,为保就业兜了底,为稳物价托了底,为促增长保了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摘自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上所作报告,本刊发表时作了删减增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