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3.0T MRI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m409198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3.0 T MRI显示三叉神经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分析产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血管压迫特点.方法 选择50例TN患者(50支TN患侧和50支TN对侧三叉神经;其中23例行微血管解压术)和50名没有面部疼痛的志愿者(100支非TN三叉神经),在3.0TMR采用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 TRU-FISP)及3D 三维时间飞跃(TOF-MRA)扫描.若判断TN患者为静脉病变,并行增强3D快速小角度反转序列(3DFLASH)扫描.以上图像融合重建成虚拟脑池图,评价神经血管压迫程度分级(1级无压迫,2级静脉性压迫,3级神经与动脉接触,4级有动脉压痕,5级动脉压迫导致神经明显移位),以及血管接触神经的方位(三叉神经的上侧或其他侧)、血管神经接触点的位置(近: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近脑干1/3长度区域,远: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远脑干2/3长度区域).3D TRU-FISP序列重建的冠、矢状面图像用于测量神经长度、神经横截面及脑池面积.采用卡方检验观察2组的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切迹或移位(4级和5级)、血管神经压迫点和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血管压迫神经的位置位于神经上侧方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观察测量数值的统计学意义,并用Logisac回归分析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结果 两序列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神经血管的关系,与23例微血管解压术中所见吻合度高,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21例.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的发生率在志愿者组(1级79支,2级5支,3级8支,4级8支)、TN对侧(1级27支,2级6支,3级9支,4级8支)及TN患侧(1级4支,2级t2支,3级12支,4级7支,5级15支)分别为21.0%(21/100)、46.0% (23/50)、92.0% (46/50).TN患侧三叉神经较志愿者三叉神经血管受压迫程度4、5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P <0.01);血管接触点的位置在TN患侧近32支、远14支,在志愿者近4支、远17支(x2=14.8,p<0.01);压迫血管位置中,TN患侧位于神经上侧36支、其他侧10支,志愿者中位于神经上侧5支、其他侧16支(x2=18.0,P<0.01);所在层面脑桥池面积,TN患侧为(183.9+52.5) mm2、对侧为(217.8±58.8)mm2(t=-3.04,P<0.01);脑池段神经中点截面积,TN患侧为(6.3±1.3)mm2、对侧为(7.7±1.6) mm2(t=-4.8,P<0.01);脑池段神经长度,TN患侧为(8.0±1.9)mm、对侧为(9.0±2.0)mm(t=-2.6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可以清楚显示TN患者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受压迫神经位置更靠神经近端及头侧、神经所在层面脑桥池面积较小者,均是较强的手术指征。

其他文献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CT检查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应用越来越普遍。目前放射科医师和工作人员对剂量问题仍然认识不足,而患者的低剂量意识却提升很快。作为放射科医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减低患者检查的辐射剂量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联合飞利浦组织“低辐射CT成像”征文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切实降低CT临床应用中的辐射剂量,也为今后的低剂量规范化、标准化奠定基础。
目的 探讨DTI在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视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8例NMO患者和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视神经DTI扫描,并对视神经眶内段前部、中部及后部进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测量.将NMO患者根据视力是否受损及视觉诱发电位(VEP)是否异常分为单眼受累组(10只眼)、双眼受累组(36只眼)及看似正常组(10只眼),所有患者进行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患者 男,73岁,因右上腹持续性隐痛2个月入院.体检: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阴性.上腹部CT见胆囊壁增厚,囊内密度不均匀,与肝脏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胆囊壁不均匀强化,内见分隔状强化影.考虑胆囊癌或炎性病变。
期刊
心肌病包括原发性心肌病和继发性心肌病,其中原发性心肌病指的是病因不明的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指与已知病因或系统疾病相关的心肌疾患.心肌病在临床上常指原发性心肌病.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1],以及2008年欧洲心脏协会制定的心肌病分类[2],都将原发性心肌病分为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限制型心肌病(RCM)、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
期刊
目的 探讨T1b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与3.0 T MR ADC值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T1b期CCRCC患者的常规3.0TMR图像、ADC值及Fuhrman病理分级资料,将Fuhrman分级Ⅰ和Ⅱ级定为低级别组、Ⅲ和Ⅳ级定为高级别组.4个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ADC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个不同级别组之间的ADC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
患者 女,16岁.3个月前发现右侧枕部肿块,于2011年8月30日到我院门诊就诊.体检:右侧枕部扪及一肿块,约1 cm ×4 cm,质软,无压痛,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头颅CT提示:首先考虑嗜酸性肉芽肿,未予治疗.于2011年9月1日行头颅MRI提示:右侧枕骨占位,良性病变可能.当天以"右枕颅骨病变(嗜酸性肉芽肿?)"收入院.2011年9月1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枕骨肿瘤切除术,术后给予抗炎
期刊
目的 通过致痫性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MR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分析FCD的发病特点,探讨最佳MR扫描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40个病灶)FCD患者的MR表现及扫描方法.根据Palmini病理分型,将FCD的病理结果分为FCD Ⅰ型及FCDⅡ型.观察各型病灶在脑内分布及合并海马硬化的比例,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FCD各型在脑内分布的差异性.将轴面FSE T2W
患者 男,60岁,2012年1月15日不慎在家中摔倒,左肩部着地,当即诉左肩部肿胀疼痛,呈持续性锐痛,不能缓解.来我院就诊,X线片示左锁骨骨折.住院欲行左锁骨手术固定,患者入院后第2天诉头昏,然后突发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期刊
患者女,60岁,因行走不稳,运动迟缓,震颤2年,认知障碍6个月,加重1周于2011年10月19日入院.既往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史3年.内科体检: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肝掌(+),巩膜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腹水征(-).神经科体检:神志清,语言流利,易激动,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四肢肌张力高,肌力Ⅳ级;腱反射(++++),踝阵挛、髌阵挛(+),双侧Babinski征(+);深浅感觉正
期刊
目的 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应用不同附加滤过对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设备采用数字乳腺机、配套的后处理工作站和5M高分辨率医用显示器.首先采用自动曝光模式对Fluke NA 18-220模体中含有模拟钙化群、纤维及块状物的蜡块和不同厚度的BR12模体(总厚度分别为1.6、2.6、3.6、4.6、5.6、6.6、7.6和8.6 cm)进行曝光,然后采用与自动曝光模式相同的管电压、管电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