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行为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的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等。受访者认为教育“冷暴力”出现的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其次分别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体罚学生,老师的“冷暴力”是无奈之举(24.5%)等。
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当下教育中的“冷暴力”现象,最常见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其他表现形式还有:“孤立型:通过调座位、不让回答问题等方式孤立学生”(61.7%);“区别对待型:在许多方面区别对待学生”(61.6%);“威胁型: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批评学生”(44.7%)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当对孩子的体罚被禁止时,就会演变为“冷暴力”。
此外,“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不愿花太多心思在他们身上。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认为,教育“冷暴力”的出现与一些老师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许多老师在用挖苦、戴“绿领巾”等方式教育孩子时,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另外,社会的冷漠与缺乏爱心也可能传导到老师身上,再加上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很容易导致教育“冷暴力”出现。
调查中,72.0%的受访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冷暴力”,希望早日将它们清除出校园;20.2%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有些不带侮辱性的“冷暴力”可以接受;只有3.6%的受访者认为用“冷暴力”的方式教育学生很正常,应该支持。
张梅玲提醒,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造成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本文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当下教育中的“冷暴力”现象,最常见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其他表现形式还有:“孤立型:通过调座位、不让回答问题等方式孤立学生”(61.7%);“区别对待型:在许多方面区别对待学生”(61.6%);“威胁型: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批评学生”(44.7%)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当对孩子的体罚被禁止时,就会演变为“冷暴力”。
此外,“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不愿花太多心思在他们身上。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认为,教育“冷暴力”的出现与一些老师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许多老师在用挖苦、戴“绿领巾”等方式教育孩子时,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另外,社会的冷漠与缺乏爱心也可能传导到老师身上,再加上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很容易导致教育“冷暴力”出现。
调查中,72.0%的受访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冷暴力”,希望早日将它们清除出校园;20.2%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有些不带侮辱性的“冷暴力”可以接受;只有3.6%的受访者认为用“冷暴力”的方式教育学生很正常,应该支持。
张梅玲提醒,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造成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本文摘编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