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中认识、实践的人。因此,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自己建构有关语文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可是如今不少的语文课堂仍旧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学习的主体意识没有完全发挥。
观察其他学科:数学课,学生可以通过练习锻炼思维,享受成功;物理课、化学课,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感受科学的魅力。语文是语言的艺术,需要学习和积累,语文是语言的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成功的感受,同时“动作”困难。那么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充满活力呢?
首先,让板书引领学生活动。
长久以来,板书是教师的“专利”,笔记是学生的“独享”。于是,课堂的内容在讲与记中展开,学生回家在整理笔记和复习笔记中度过。不能否认,记笔记和及时复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手眼脑并用,提高教学效率呢?其实,黑板也可成为学生展示的天地。
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注意比率为:视觉81.7%、听觉54.6%。记忆比率为:纯听三小时后为60%,纯看70%、眼耳并用90%;三天后分别为11%、54%、75%。要想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尽可能牢地记住知识,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眼耳并用。黑板恰恰可以是学生实践的阵地。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名句,在学生的自主介绍中丰富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字词预习,借助书写让学生记住词语,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让学生板书课文提纲,展示思维的成果,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感知差异,学习知识。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课堂总结,边说边写的模式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感悟。很多在讲课时没有注意的问题,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显得格外突出,正是这些问题的针对性,让学生能围绕问题讨论探究,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
课堂形式由原来的问答式转换为展示式,学生由原来的坐着听转变为站着写站着讲。一块黑板,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其次,让绘画引发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是强调语言实践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初中生写作能够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很好地帮助学生锻炼清晰表达的文章。单纯让学生复述课文,讲的学生费力,听的学生无趣,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采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的佳处。换种方式:让学生画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平面图或者立体图,然后看着图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由于是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绘图和讲解之中便都是趣味。接下来将自己的体验与作者的创作比较自然也充满了乐趣。学生发言踊跃,很快就理清了同学的讲解顺序以及课文的说明顺序,感悟到作者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以及说明语言的佳处,同时也懂得了要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意思的道理。当然,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写景散文和写景古诗,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让活动引导学生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表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名著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表演课本剧和讲故事的方式。表演课本剧,学生自主分组挑选情节,编写剧本,选择演员,排练表演。表演是非常艰辛的历程,学生的表演过程是对文本的体验和再创造。通过表演实践,学生亲身体验了人物经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激情,达到了“于不教处教”的目的。
“动手”,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体验人,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军中学)
观察其他学科:数学课,学生可以通过练习锻炼思维,享受成功;物理课、化学课,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感受科学的魅力。语文是语言的艺术,需要学习和积累,语文是语言的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成功的感受,同时“动作”困难。那么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充满活力呢?
首先,让板书引领学生活动。
长久以来,板书是教师的“专利”,笔记是学生的“独享”。于是,课堂的内容在讲与记中展开,学生回家在整理笔记和复习笔记中度过。不能否认,记笔记和及时复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手眼脑并用,提高教学效率呢?其实,黑板也可成为学生展示的天地。
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注意比率为:视觉81.7%、听觉54.6%。记忆比率为:纯听三小时后为60%,纯看70%、眼耳并用90%;三天后分别为11%、54%、75%。要想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尽可能牢地记住知识,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眼耳并用。黑板恰恰可以是学生实践的阵地。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名句,在学生的自主介绍中丰富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字词预习,借助书写让学生记住词语,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让学生板书课文提纲,展示思维的成果,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感知差异,学习知识。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课堂总结,边说边写的模式让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感悟。很多在讲课时没有注意的问题,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显得格外突出,正是这些问题的针对性,让学生能围绕问题讨论探究,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
课堂形式由原来的问答式转换为展示式,学生由原来的坐着听转变为站着写站着讲。一块黑板,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其次,让绘画引发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是强调语言实践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初中生写作能够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很好地帮助学生锻炼清晰表达的文章。单纯让学生复述课文,讲的学生费力,听的学生无趣,很难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采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语言的佳处。换种方式:让学生画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平面图或者立体图,然后看着图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由于是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绘图和讲解之中便都是趣味。接下来将自己的体验与作者的创作比较自然也充满了乐趣。学生发言踊跃,很快就理清了同学的讲解顺序以及课文的说明顺序,感悟到作者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以及说明语言的佳处,同时也懂得了要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意思的道理。当然,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写景散文和写景古诗,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让活动引导学生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表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名著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表演课本剧和讲故事的方式。表演课本剧,学生自主分组挑选情节,编写剧本,选择演员,排练表演。表演是非常艰辛的历程,学生的表演过程是对文本的体验和再创造。通过表演实践,学生亲身体验了人物经历,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激情,达到了“于不教处教”的目的。
“动手”,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体验人,在体验中获得乐趣,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学会思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海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