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1年1月16~31日在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背景地区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获得了霾天和清洁天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特征和单颗粒的形貌、粒径和混合状态.研究期间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54.0±29.9)μg m?3,污染天和清洁天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2.5±26.8)和(19.9±11.5)μg m?3,前者是后者的3倍.研究表明,水溶性无机离子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16~31日在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背景地区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获得了霾天和清洁天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特征和单颗粒的形貌、粒径和混合状态.研究期间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54.0±29.9)μg m?3,污染天和清洁天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2.5±26.8)和(19.9±11.5)μg m?3,前者是后者的3倍.研究表明,水溶性无机离子占PM2.5质量浓度的61.4%,SO42?,NO3?和NH4+三种离子的质量浓度和为(19.0±11.5
其他文献
本文综述结构系综理论(Structural Ensemble Dynamics,SED)在湍流模型研究上的进展.SED研究壁湍流在系综统计层面的对称性规律.借助反映系统对称性变化的序函数新概念,SED给出了壁湍流平均场的解析刻画,为分析和修正湍流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文以k-?模型和Baldwin&Lomax(BL)模型为例,展示了将SED应用到发展壁湍流工程模型.新的SED-k-?模型首次实现了对圆
本文运用层析PIV技术测量了Re?=1768的平板湍流边界层,得到了250个瞬时三维三分量(3D3C)速度场.测量体位于边界层对数区,其大小为80 mm×16 mm×45 mm.旋涡强度ci?准则用来进行涡识别,以ci?在各个方向的投影作为该方向上的旋涡强度.本文通过线性随机估计、预乘功率谱等技术对湍流边界层中的涡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高低流速区域,发现强剪切区域存在周期性分布的涡结构.最后用本
聚焦于表面介质阻挡纳秒脉冲放电(NS DBD)基本问题,设计不同结构激励器,研究放电能量特性、诱导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单位展长激励器单次放电能量随激励电压增大而非线性增大,其值在0.1~1 m J/cm量级,与激励器长度和激励频率无关;NS DBD瞬时功率可达几百千瓦,而时均功率较低,仅为瓦量级.NS DBD诱导流动的速度较低,在0.1 m/s量级上;提升激励电压对诱导速度提升不明显;随激励频率增
利用二维远程幺正旋转,Alice和Cindy远程协助Bob将他未知的d维初始量子态精确地转换为目标态.方案中,Alice和Cindy分别根据她们已知的初态和目标态的概率幅和相因子联合设计一理想的正定算符值测量(POVM),它作用于Bob的(2d?1)维直和空间.可用2(d?1)个二维远程幺正旋转实现该远程POVM.值得注意的是,仅需2(d?1)个二维Bell态(ebit)和3(d?1)个二维经典通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对于公众而言,了解新的科技如何改变生活以及科学家如何获得这些新知识变得日益重要.如果缺乏这样的了解,人们就无从判断全球变暖是否正在切实地发生,也无法确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2015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博士出席了于深圳举行的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全国学术大会,并在其中的i Bio China(生物医学大讲堂)推介专场做了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
Sirtuins作为Ⅲ型蛋白质去乙酰化酶调控机体多种生理进程,包括DNA修复、基因组稳定性、能量代谢、衰老以及癌症发生.目前已鉴定出7种人类Sirtuins家族的蛋白(SIRT1–SIRT7),其组织分布、亚细胞定位以及酶作用的底物都不尽相同.本文将着重描述Sirtuins家族的一个成员—SIRT5以及其在调控细胞代谢中的多种酶活性.
动力学粗糙度长度是大气数值模式和微气象计算的重要物理参数,其准确性会影响大气数值模式的性能和微气象计算水平.然而影响动力学粗糙度长度的因素很多,通常给出的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参数往往只考虑单个因素的作用,其适应能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往往给陆面动量通量(摩擦速度)的估算带来很大误差.本文利用近几年对动力学粗糙度长度与各种不同影响因素的参数关系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包含近地层大气动力特征、大气热力特征、植
AURIC是由美国计算物理公司CPI与空军Phillips实验室联合开发的中高层大气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气辉辐射传输模型,是目前唯一用来进行中高层大气气辉辐射模拟研究的通用模型.基于MODTRAN模型的理论,AURIC可以进行80 km高度以上的辐射传输模拟并将辐射波段扩展到远紫外波段(80 nm).目前,CPI公司只面向全球发布了AURIC v1.2软件封装包,其只能进行2000年以前的单点计算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在中国本土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无疑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在治疗疟疾思路上的创新,这样一个挽救千万人生命的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堪称实至名归.当全国都在问将来何时谁会成为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中国国内科学家的时候,这个奖来了,出乎很多人的意
动物驯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作的重要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绵羊(Ovis aries)作为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早期的研究证据显示,现代家养绵羊驯化自亚洲摩弗伦羊(O.orientalis)[1],其驯化约在8000~11000年以前的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地区完成.驯化后的绵羊随着人类活动扩散至世界各地,在不断扩散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高强度的人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