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貝志坚先生,创办貝林贸易公司,经营印尼特产。担任社会职务有:印尼西加里曼丹省三发县旅港同乡会会长、香港侨友乐会社主席、香港邦加侨友会副秘书长、快乐艺术歌舞团团长、新界西文娱康乐协会副主席、动静武艺养生协会会长等。
1982年,印尼华侨贝志坚先生结束了二十多年在内地的生活,移民香港,为人生新的章程拉开了序幕,他勤勤恳恳、克服种种困难,即使港英政府不承认其医学文凭,也努力从一个医疗工作者转型为成功商人;他乐於奉献、经营兼顾行善,不仅规范开展对外贸易,也积极出心出力服务社会。连接香港与印尼的事业之路,因为他的善行善举,瑰丽而温馨。
从商转型 专营印尼商品
六岁那年,与无数响应新中国建设的印尼华侨一起,贝志坚先生随家人回到国内,落户福建。由於生长在一个医疗世家里,得益於祖传口腔医学,父亲更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牙科医生。因此,家族内的耳濡目染、父亲的悉心教导,贝志坚先生也自然走在朝着悬壶济世发展的道路上。
不过,二十多岁的时候,定居香港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跡,其在内地取得的医学文凭因为时局的限制,形同白纸,因此也将他拒绝在香港各个医疗工作场所之外。除此之外,语言障碍也让他在工作上屡屡受挫、成为一道求职的关卡。
不过,困境对於一个坚强的人而言,是磨练心智的机会,贝志坚先生在这样的逆境中越战越勇,加上经历在内地各种变动中养成的艰苦耐劳,他渐渐熟悉香港的语言、融入当地的氛围,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因为需要面对一切重新开始的情况,他倍加勤奋,一天打工三份、至少用时十小时以上,回家栖身遇上风雨便状况频出的木屋,至今回想,仍让人不禁感慨。
然而,贝志坚先生心中一直存放一缕善良的火焰,不时温暖着他、鼓励着他。生活的忙碌,並没有让他心灰意冷,反而成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信心,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尝试过多个行业的工作,为求了解多个行业的工作滋味,因此能深入基层,了解过基层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因为了解,贝志坚先生内心善的火焰,慢慢扩大了,终能贡献社会、温暖他人:“记忆中,我工作最难忘的事情发生在开小巴的时期,那时我做了三个月小巴司机,刚好碰上转型大巴的过渡,其他人的小巴都被回收了,正好我的车没有收,因此要是发生事故,需要自己负责、也缺乏保险的保障。”
可想而知,当时贝志坚先生的工作会遭受不少阻滞,不久,香港刮起八号风球,市民出行困难、在狂风暴雨中只能依靠交通工具出行;此时不少司机卻就地起价。而贝志坚先生卻没有这麽做,他冒着大雨运载乘客,而不收取额外费用,赢得不少市民的讚扬。
事後,还有传媒就此事採访贝志坚先生,卻被婉言拒绝:“我虽然帮助了别人,但这种天气还运载客人的行为不值得学习,所以不便宣传。”他坦言,当时自己想到在车站的市民要在恶劣的天气中长时间等车,焦急心情可想而知,所以才出车助人而没有收取额外费用:“做人应该将心比心 相互换位,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希望能体会对方的感受。”
尽心工作而积极服务,贝志坚先生的发展日渐起色。後来,时机成熟,他组建一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运输队。这时,香港的经济也在发展中越变越好,出台多项福利、市民生活不断受惠。
同时,香港的发展也吸引了菲律宾、印尼、印度等国的外籍务工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以菲律宾与印尼两国者最多。仅是在港工作的印尼人,今日数量已达到十多万人之多。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还留着家乡的习惯和口味,因此对印尼进口香港的商品很是倾心。
早年旅居印尼的贝志坚先生也对此有所感触:“在香港的印尼员工大多不懂中文,很多国产商品不知道里面的成分,所以不知道怎麽使用,例如药品,他们是不敢乱吃的。他们对家乡有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产品,闭着眼睛就知道什麽能吃什麽不能吃,有一个信心在里面。”在了解印尼劳工的情感同时,贝志坚先生也发现印尼商品在香港市场的潛力巨大:“我们经营的出发点是,针对印尼劳工进口印尼的产品,他们想用什麽,反映给我们,我们就进口什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他们满足感,让他们对香港有信心,安心在这里工作。”
2008年,专营印尼特产的贝林贸易公司由贝志坚先生成立,公司业务包括批发和零售印尼自产咖啡豆、各式恩兵、炸豆、煮食料、化粧品、饮料、男女服装、床上用品、书画报等商品。成立五年,该公司以正宗的产品、公道的价格,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而贝志坚先生也不断克服经营上的难题,寻求更好的发展策略,甚至派人到印尼当地进行市场调查,让公司取得更好的进步。
重德经营 慈善与事业並行
岁月的磨砺,能把璞石雕琢成美玉,贝志坚先生美好的性格,因此而愈显光辉,他不仅为公司的发展尽心尽力,同时还不忘贡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每一年跨年时段,他会组织公司同仁,购买大米和油,送给部分65岁以上的长者。闻说巴蜀地震、内地水災,他们又踊跃慷慨解囊,让公司的运营与慈善事业一路相随。
“维持公司运作和行善一举两得,既帮助他人,又使公司运行稳健,因此大家上下齐心,办好公司,也意味着能进行不断的服务。”不得否认,贝志坚先生的经营理念,的确是巧妙地与慈善事业融合一体。更为难得的是,这样的公司文化能为市场带来较好的影响,树立起亦商亦善的良好榜样。
眼光独到、观点合理,是行商必备因素,贝志坚先生将之引申到慈善事业,他提倡贡献服务,並不是一味的热心和付出,而需要理智地分情况对待。若不加辨析,盲目行事,容易滥用资源,结果事倍功半。
的确,多年前曾有学者就非洲在使用西方的捐款问题上提出疑问,为何捐款历年增加,而当地卻日渐贫穷,其中原因,纷繁复杂。贝志坚先生的观点与之異曲同工,因此他保持清醒,並结合行动,希望社会各界能理智行善。
若真正需要帮忙的人发出请求,大家能尽己所能,出心出力,便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汇集温暖的海洋。而理智审度,明理分析,社会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社会,从理想变为现实。
行善之中,贝志坚先生对教育尤为重视,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国家繁荣的根本,也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融的促进:“喜欢读书的学生,因为家境不好而无法深造,会造成人才的损失,如果加以扶持,未来他们也许能成为某方面的教授或专业人士,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据悉,贝志坚先生的兄长曾经筹备一个基金会,为印尼不同宗教的华人学子提供就学的机会。这种具备长远眼光的善举,得到贝志坚先生的佩服。
市场,作为服务的经济基础,贝志坚先生也希望大家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他呼籲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规范行业经营,阻隔各种不利因素,保护合法商家的正常发展。防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情况,进而实现事业与慈善共赢的局面。於今日,贝志坚先生坚持“做好自己,无怨无悔”的信念,在人生道路仰首阔步前行着,他的努力,让优良的印尼产品服务千万港人,也让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而他与同样是印尼华侨、身为傑出设计师的夫人一同携手,为事业、为慈善涂上美丽的色彩。
貝志坚先生,创办貝林贸易公司,经营印尼特产。担任社会职务有:印尼西加里曼丹省三发县旅港同乡会会长、香港侨友乐会社主席、香港邦加侨友会副秘书长、快乐艺术歌舞团团长、新界西文娱康乐协会副主席、动静武艺养生协会会长等。
1982年,印尼华侨贝志坚先生结束了二十多年在内地的生活,移民香港,为人生新的章程拉开了序幕,他勤勤恳恳、克服种种困难,即使港英政府不承认其医学文凭,也努力从一个医疗工作者转型为成功商人;他乐於奉献、经营兼顾行善,不仅规范开展对外贸易,也积极出心出力服务社会。连接香港与印尼的事业之路,因为他的善行善举,瑰丽而温馨。
从商转型 专营印尼商品
六岁那年,与无数响应新中国建设的印尼华侨一起,贝志坚先生随家人回到国内,落户福建。由於生长在一个医疗世家里,得益於祖传口腔医学,父亲更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牙科医生。因此,家族内的耳濡目染、父亲的悉心教导,贝志坚先生也自然走在朝着悬壶济世发展的道路上。
不过,二十多岁的时候,定居香港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跡,其在内地取得的医学文凭因为时局的限制,形同白纸,因此也将他拒绝在香港各个医疗工作场所之外。除此之外,语言障碍也让他在工作上屡屡受挫、成为一道求职的关卡。
不过,困境对於一个坚强的人而言,是磨练心智的机会,贝志坚先生在这样的逆境中越战越勇,加上经历在内地各种变动中养成的艰苦耐劳,他渐渐熟悉香港的语言、融入当地的氛围,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因为需要面对一切重新开始的情况,他倍加勤奋,一天打工三份、至少用时十小时以上,回家栖身遇上风雨便状况频出的木屋,至今回想,仍让人不禁感慨。
然而,贝志坚先生心中一直存放一缕善良的火焰,不时温暖着他、鼓励着他。生活的忙碌,並没有让他心灰意冷,反而成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信心,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尝试过多个行业的工作,为求了解多个行业的工作滋味,因此能深入基层,了解过基层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因为了解,贝志坚先生内心善的火焰,慢慢扩大了,终能贡献社会、温暖他人:“记忆中,我工作最难忘的事情发生在开小巴的时期,那时我做了三个月小巴司机,刚好碰上转型大巴的过渡,其他人的小巴都被回收了,正好我的车没有收,因此要是发生事故,需要自己负责、也缺乏保险的保障。”
可想而知,当时贝志坚先生的工作会遭受不少阻滞,不久,香港刮起八号风球,市民出行困难、在狂风暴雨中只能依靠交通工具出行;此时不少司机卻就地起价。而贝志坚先生卻没有这麽做,他冒着大雨运载乘客,而不收取额外费用,赢得不少市民的讚扬。
事後,还有传媒就此事採访贝志坚先生,卻被婉言拒绝:“我虽然帮助了别人,但这种天气还运载客人的行为不值得学习,所以不便宣传。”他坦言,当时自己想到在车站的市民要在恶劣的天气中长时间等车,焦急心情可想而知,所以才出车助人而没有收取额外费用:“做人应该将心比心 相互换位,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希望能体会对方的感受。”
尽心工作而积极服务,贝志坚先生的发展日渐起色。後来,时机成熟,他组建一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运输队。这时,香港的经济也在发展中越变越好,出台多项福利、市民生活不断受惠。
同时,香港的发展也吸引了菲律宾、印尼、印度等国的外籍务工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以菲律宾与印尼两国者最多。仅是在港工作的印尼人,今日数量已达到十多万人之多。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还留着家乡的习惯和口味,因此对印尼进口香港的商品很是倾心。
早年旅居印尼的贝志坚先生也对此有所感触:“在香港的印尼员工大多不懂中文,很多国产商品不知道里面的成分,所以不知道怎麽使用,例如药品,他们是不敢乱吃的。他们对家乡有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产品,闭着眼睛就知道什麽能吃什麽不能吃,有一个信心在里面。”在了解印尼劳工的情感同时,贝志坚先生也发现印尼商品在香港市场的潛力巨大:“我们经营的出发点是,针对印尼劳工进口印尼的产品,他们想用什麽,反映给我们,我们就进口什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他们满足感,让他们对香港有信心,安心在这里工作。”
2008年,专营印尼特产的贝林贸易公司由贝志坚先生成立,公司业务包括批发和零售印尼自产咖啡豆、各式恩兵、炸豆、煮食料、化粧品、饮料、男女服装、床上用品、书画报等商品。成立五年,该公司以正宗的产品、公道的价格,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而贝志坚先生也不断克服经营上的难题,寻求更好的发展策略,甚至派人到印尼当地进行市场调查,让公司取得更好的进步。
重德经营 慈善与事业並行
岁月的磨砺,能把璞石雕琢成美玉,贝志坚先生美好的性格,因此而愈显光辉,他不仅为公司的发展尽心尽力,同时还不忘贡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每一年跨年时段,他会组织公司同仁,购买大米和油,送给部分65岁以上的长者。闻说巴蜀地震、内地水災,他们又踊跃慷慨解囊,让公司的运营与慈善事业一路相随。
“维持公司运作和行善一举两得,既帮助他人,又使公司运行稳健,因此大家上下齐心,办好公司,也意味着能进行不断的服务。”不得否认,贝志坚先生的经营理念,的确是巧妙地与慈善事业融合一体。更为难得的是,这样的公司文化能为市场带来较好的影响,树立起亦商亦善的良好榜样。
眼光独到、观点合理,是行商必备因素,贝志坚先生将之引申到慈善事业,他提倡贡献服务,並不是一味的热心和付出,而需要理智地分情况对待。若不加辨析,盲目行事,容易滥用资源,结果事倍功半。
的确,多年前曾有学者就非洲在使用西方的捐款问题上提出疑问,为何捐款历年增加,而当地卻日渐贫穷,其中原因,纷繁复杂。贝志坚先生的观点与之異曲同工,因此他保持清醒,並结合行动,希望社会各界能理智行善。
若真正需要帮忙的人发出请求,大家能尽己所能,出心出力,便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汇集温暖的海洋。而理智审度,明理分析,社会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社会,从理想变为现实。
行善之中,贝志坚先生对教育尤为重视,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国家繁荣的根本,也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融的促进:“喜欢读书的学生,因为家境不好而无法深造,会造成人才的损失,如果加以扶持,未来他们也许能成为某方面的教授或专业人士,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据悉,贝志坚先生的兄长曾经筹备一个基金会,为印尼不同宗教的华人学子提供就学的机会。这种具备长远眼光的善举,得到贝志坚先生的佩服。
市场,作为服务的经济基础,贝志坚先生也希望大家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他呼籲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规范行业经营,阻隔各种不利因素,保护合法商家的正常发展。防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情况,进而实现事业与慈善共赢的局面。於今日,贝志坚先生坚持“做好自己,无怨无悔”的信念,在人生道路仰首阔步前行着,他的努力,让优良的印尼产品服务千万港人,也让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而他与同样是印尼华侨、身为傑出设计师的夫人一同携手,为事业、为慈善涂上美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