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物理试题的考核始终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能力立意命题,加强对能力的考查,高考一轮复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扎实、细致、全面,特别对于学科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易错的知识点,学生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的体会到自己的学科薄弱点在哪里,从错误中发现“闪光点”,从而在高三的复习中加速自己的进步。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们最易出错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列出并进行指导教学。
关键词:易错考点;受力分析;功能关系;电学实验
有人曾说,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存在一种天然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总以为自己都懂了,不愿意多钻研、更不愿意去归纳总结,一到考试,平时所遗留的问题都浮出水面,不得不面对一次次的低分,从而对能学好物理失去信心,于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要学会主动“进攻”,特别对于学科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易错的知识点,学生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的体会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从错误中发现“闪光点”,从而在二轮复习中加速自己的进步。
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将学生们最易出错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如下:
一、受力分析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可以说受力分析贯穿始终,在动力学中,它是正确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而在我们学生眼中,总认为受力分析在高中物理里的地位像小学里的加减运算一样的简单,从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这方面复习,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往往解题的过程理论思路都对,可是就是在第一步的受力分析上出错,所以导致一错到底!当学生拿到卷子后,看到自己是由于受力分析错了而丢分却总是不以为然,总是把原因归结为粗心大意,而不愿意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常败将军”!
在受力分析上,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某些力是否存在及其方向不清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摩擦力,静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我们通常采用假设法或根据物理的运动状态来进行分析,而学生通常就简单的认为它不存在或者当成滑动摩擦力来处理。同样,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也成为学生受力分析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传动带模型,学生由于对相对运动方向理解的不透彻而经常出错;此外,关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学生经常会因为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混淆不清而出错。
另一方面在受力分析上容易出错的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经常容易多力、漏力,特别是接触点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出错,这里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比如根据“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口诀来逐个分析,也可以根据物体共有多少接触面,然后从各个接触面上来依次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在看看有无其他力作用。
二、功能关系的应用
高中物理的功能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
(1)
(2)
(3)
(4)
(5)
其中还包括了一个特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是学生解决高中动力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使用范围广,且在应用过程中不考虑运动的细节问题,是解题的优先考虑方案,但是大多数同学在解决动力学问题时往往不敢采用,总觉得功能关系的综合性太强,特别是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守恒条件不能正确理解,怕自己驾驭不了,事实上只要把握好功能关系的本质,找到力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制约关系“对症下药”,就能很轻松的将问题解决。
三、电学实验
考纲对物理电学实验的考查共有四个,而电学实验也是学生高考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表现在仪器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上,在仪器选择方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安全性原则,但是在高中实验中,我们还要强调实验的精确度,所以常常会借助于滑动变阻器来保护电路,从而让仪表的读数更精确,通常要求仪器的指针偏转能达到半偏以上,而对于保护电路的滑动变阻器来说,阻值也不宜太大,否则电路中的电流会很小,对读数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在“限流电路”里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与待测电阻阻值相当,而在“分压电路”里我们通常选择阻值比待测电阻小的滑动变阻器。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我们需要对电表进行改装这里就不一一阐述。电路设计环节同学们经常出错的地方在电流表的内外接的选择和滑动变阻器“限流”和“分压”的选择上。由于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的影响,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接法,如果用两者读数的比值来表示电阻都存在误差,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所给的仪表的内阻是“约为”还是“为”,若是给出电表内阻的明确数值,不管采用哪种接法,在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时把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减去即可,若是电表给出粗略值,那通常待测电阻RX的值会介于RV和RA之间,若,则说明电压表的内阻比待测电阻大的多,则RX为小电阻,此时电压表分流现象不明显,应采用安培表外接法,反之采用内接法。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法:分压法的优势是电压变化范围大;限流接法的优势在于电路连接简便,附加功率损耗小。教辅资料通常会罗列出一堆理论依据去试图说明在什么时候该用分压,什么时候该用限流,反而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其实,在高中的电学实验里,从大的方向上来分析,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两个实验中,由于我们的关注对象是待测元件,所以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也希望伏安特性曲线能画的更完整,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分压,从而更有效的减小误差,而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我们所研究的对象转为电源本身,而不再需要使外电路的某元件电压从零连续可调,所以采用限流式接法,电路简单能耗低,又能达到实验目的。如果学生从实验目的上去理解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功能与作用,设计电路就不会那么难了,当然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也会出现特例,但毕竟是少数现象。
因此考生在高考复习时不要老盯着新题,在题型的选择上更不要“赶时髦”,而应该关注考纲,把注意力放在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識点上,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的易错题各个击破,从而有效的提升自己,实现高考复习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201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吴丽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易错考点;受力分析;功能关系;电学实验
有人曾说,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存在一种天然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总以为自己都懂了,不愿意多钻研、更不愿意去归纳总结,一到考试,平时所遗留的问题都浮出水面,不得不面对一次次的低分,从而对能学好物理失去信心,于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要学会主动“进攻”,特别对于学科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易错的知识点,学生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的体会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从错误中发现“闪光点”,从而在二轮复习中加速自己的进步。
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将学生们最易出错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如下:
一、受力分析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可以说受力分析贯穿始终,在动力学中,它是正确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而在我们学生眼中,总认为受力分析在高中物理里的地位像小学里的加减运算一样的简单,从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这方面复习,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往往解题的过程理论思路都对,可是就是在第一步的受力分析上出错,所以导致一错到底!当学生拿到卷子后,看到自己是由于受力分析错了而丢分却总是不以为然,总是把原因归结为粗心大意,而不愿意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常败将军”!
在受力分析上,学生容易出错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某些力是否存在及其方向不清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摩擦力,静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我们通常采用假设法或根据物理的运动状态来进行分析,而学生通常就简单的认为它不存在或者当成滑动摩擦力来处理。同样,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也成为学生受力分析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传动带模型,学生由于对相对运动方向理解的不透彻而经常出错;此外,关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学生经常会因为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混淆不清而出错。
另一方面在受力分析上容易出错的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经常容易多力、漏力,特别是接触点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出错,这里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比如根据“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口诀来逐个分析,也可以根据物体共有多少接触面,然后从各个接触面上来依次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在看看有无其他力作用。
二、功能关系的应用
高中物理的功能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
(1)
(2)
(3)
(4)
(5)
其中还包括了一个特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是学生解决高中动力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使用范围广,且在应用过程中不考虑运动的细节问题,是解题的优先考虑方案,但是大多数同学在解决动力学问题时往往不敢采用,总觉得功能关系的综合性太强,特别是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守恒条件不能正确理解,怕自己驾驭不了,事实上只要把握好功能关系的本质,找到力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制约关系“对症下药”,就能很轻松的将问题解决。
三、电学实验
考纲对物理电学实验的考查共有四个,而电学实验也是学生高考中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表现在仪器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上,在仪器选择方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安全性原则,但是在高中实验中,我们还要强调实验的精确度,所以常常会借助于滑动变阻器来保护电路,从而让仪表的读数更精确,通常要求仪器的指针偏转能达到半偏以上,而对于保护电路的滑动变阻器来说,阻值也不宜太大,否则电路中的电流会很小,对读数也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在“限流电路”里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要与待测电阻阻值相当,而在“分压电路”里我们通常选择阻值比待测电阻小的滑动变阻器。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我们需要对电表进行改装这里就不一一阐述。电路设计环节同学们经常出错的地方在电流表的内外接的选择和滑动变阻器“限流”和“分压”的选择上。由于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电阻的影响,不管我们采用哪种接法,如果用两者读数的比值来表示电阻都存在误差,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所给的仪表的内阻是“约为”还是“为”,若是给出电表内阻的明确数值,不管采用哪种接法,在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时把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减去即可,若是电表给出粗略值,那通常待测电阻RX的值会介于RV和RA之间,若,则说明电压表的内阻比待测电阻大的多,则RX为小电阻,此时电压表分流现象不明显,应采用安培表外接法,反之采用内接法。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法:分压法的优势是电压变化范围大;限流接法的优势在于电路连接简便,附加功率损耗小。教辅资料通常会罗列出一堆理论依据去试图说明在什么时候该用分压,什么时候该用限流,反而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其实,在高中的电学实验里,从大的方向上来分析,在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两个实验中,由于我们的关注对象是待测元件,所以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也希望伏安特性曲线能画的更完整,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分压,从而更有效的减小误差,而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我们所研究的对象转为电源本身,而不再需要使外电路的某元件电压从零连续可调,所以采用限流式接法,电路简单能耗低,又能达到实验目的。如果学生从实验目的上去理解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功能与作用,设计电路就不会那么难了,当然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也会出现特例,但毕竟是少数现象。
因此考生在高考复习时不要老盯着新题,在题型的选择上更不要“赶时髦”,而应该关注考纲,把注意力放在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識点上,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自己的易错题各个击破,从而有效的提升自己,实现高考复习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201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吴丽菊,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