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让人们彻底体验了一把“禁足”的滋味,也促进了“宅经济”的崛起,在线直播、网络游戏成为老少咸宜的娱乐方式。然而,各大平台对于未成年人的管理却并不完善,小学生迷恋游戏、直播,进而非理性充值、打赏的新闻屡见不鲜。
4月13日,江苏省消保委在官网发布了《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点名几大热门平台,发现诸多问题重灾区。
“熊孩子”乱打赏
家长难维权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00后”“10后”已经逐渐成为网民大户,他们是从小就接触互联网的一代,深知如何玩转手机,如何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19岁以下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20.9%,而15-19岁的网民群体人均手机安装App数量最多,达66个(图1)。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量青少年宅在家,通过在线上课、在线娱乐,进一步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生活模式。但是,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有限,容易沉迷于其中,成为“网瘾少年”,进而产生一些非理性消费事件。
4月8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城关派出所接到辖区商户王某报警称,家中的“熊孩子”通过网络游戏、平台直播等,充值游戏消费,打赏主播达1万余元。
3月26日,据“人民网成都”报道,四川自贡一名8岁的孩子借网课之名,用奶奶的手机看直播,结果刷走奶奶账户上的4万多元钱,后在民警的帮助下,才追回了被刷走的钱。
3月22日,南宁市民燕女士通过银行客服了解到,11岁的儿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快手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游戏直播主播打赏超过3.5万元。
上面提到的这些新闻,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江苏全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425件,同比增加了460%。其中,未成年充值群体中年龄最小的3岁,充值金额最高达7万元。
“熊孩子”一通操作猛如虎,给家长们惹上不小的麻烦,并带来损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8岁以上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需要法定代理人监护,倘若家长难以举证孩子是瞒着自己打赏主播的,则维权之路异常艰难,直播平台大多会拒绝此类退款的要求。
手机游戏
存在两大问题重灾区
在家长与游戏、直播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下,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尚未养成理性的消费观念,他们可能出于一时脑热、被主播煽动、自身虚荣心等因素,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冲动打赏、充值。其次,游戏、直播平台并没有全面开启青少年保护模式,也没有限制青少年过度消费行为,甚至可能还将青少年消费作为获利的手段。
对此,《报告》选取18个时下热门的手机游戏App和直播App为样本,手机游戏App和直播App各占9个。
针对9款网红手机游戏,《报告》发现了5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未成年人在游客模式下可以直接充值消费、游戏实名认证流于形式、未成年用户实名认证后充值额度不受限、游戏付费直接跳转第三方平台,以及未成年充值退款流程复杂(图2)。
其中,9款游戲都存在实名认证流于形式和跳转第三方平台付费两大共性问题,特别是后者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家长手机对第三方平台开通免密支付,则能直接付款,无需验证,实际上,确实有许多“熊孩子”在家长不知晓的情况下,通过这一方式向游戏充值几百到数万元不等的金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熊孩子”乱充值的操作只在弹指之间,但是家长脚下的维权之路却异常坎坷。一般来说,家长知晓孩子的充值行为往往是信息滞后的,而想要维权、退款,便要提供“足够”详细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明、账号等证据,甚至是未成年人充值时的监控视频等证据。想必到了监控视频这一步,大部分家长只得止步于此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成功提交了相关证据,但此时,有些游戏公司便会采用拖延推诿的手段,阻挠家长退费。可谓进来容易,出来难。
直播平台难推“七责”
据调查,直播App存在的问题更多,更明显,包括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不强制实名认证、不同型号手机同价不同币、不同型号手机最低充值金额不同、充值存安全隐患、消费诱导、退款流程复杂且客服推诿等问题(图3)。
由图3可见,9个直播平台存在四大共性的问题。具体来看,所有直播平台注册时,只需要填写手机号、邮箱等信息即可,或是通过微信、QQ、微博等第三方平台登录,而抖音、斗鱼、TT语音的“青少年模式”并不会根据用户年龄判断自动开启,必须手动操作。同时,用户在充值时仅需输入第三方软件密码或者使用指纹即可,甚至“一直播”默认勾选了“小额免密支付”,不经意的“手滑”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当然,平台设置的问题,并不是直接导致青少年冲动打赏的原因。众所周知,主播的个人收益与打赏收益直接挂钩,因而“求打赏”“赏后感谢”成为主播们的常规操作,甚至有些主播通过“求打赏”的形式,变相兜售“VIP好友位”,让打赏榜前几名的用户获得添加自己私人微信的机会,进而与用户建立情谊,持续性打赏。或出于虚荣心、或出于对主播的喜欢,许多青少年都“栽了坑”。但充值容易,退款难,和手机游戏情况一样,直播平台也会要求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详尽信息,甚至以资料不全而拒绝退款。
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刻不容缓
通过《报告》可以发现,手机游戏App和直播App在很多方面的做法都有悖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疏于监管,甚至可能引发其虚荣心问题,对于建立起良好、健康的网络娱乐业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总的来说,网络游戏企业和直播平台等网络娱乐行业应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重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依法依规经营,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月13日,江苏省消保委在官网发布了《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点名几大热门平台,发现诸多问题重灾区。
“熊孩子”乱打赏
家长难维权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00后”“10后”已经逐渐成为网民大户,他们是从小就接触互联网的一代,深知如何玩转手机,如何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前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19岁以下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20.9%,而15-19岁的网民群体人均手机安装App数量最多,达66个(图1)。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量青少年宅在家,通过在线上课、在线娱乐,进一步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生活模式。但是,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有限,容易沉迷于其中,成为“网瘾少年”,进而产生一些非理性消费事件。
4月8日,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城关派出所接到辖区商户王某报警称,家中的“熊孩子”通过网络游戏、平台直播等,充值游戏消费,打赏主播达1万余元。
3月26日,据“人民网成都”报道,四川自贡一名8岁的孩子借网课之名,用奶奶的手机看直播,结果刷走奶奶账户上的4万多元钱,后在民警的帮助下,才追回了被刷走的钱。
3月22日,南宁市民燕女士通过银行客服了解到,11岁的儿子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快手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游戏直播主播打赏超过3.5万元。
上面提到的这些新闻,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江苏全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425件,同比增加了460%。其中,未成年充值群体中年龄最小的3岁,充值金额最高达7万元。
“熊孩子”一通操作猛如虎,给家长们惹上不小的麻烦,并带来损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8岁以上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需要法定代理人监护,倘若家长难以举证孩子是瞒着自己打赏主播的,则维权之路异常艰难,直播平台大多会拒绝此类退款的要求。
手机游戏
存在两大问题重灾区
在家长与游戏、直播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下,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尚未养成理性的消费观念,他们可能出于一时脑热、被主播煽动、自身虚荣心等因素,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冲动打赏、充值。其次,游戏、直播平台并没有全面开启青少年保护模式,也没有限制青少年过度消费行为,甚至可能还将青少年消费作为获利的手段。
对此,《报告》选取18个时下热门的手机游戏App和直播App为样本,手机游戏App和直播App各占9个。
针对9款网红手机游戏,《报告》发现了5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未成年人在游客模式下可以直接充值消费、游戏实名认证流于形式、未成年用户实名认证后充值额度不受限、游戏付费直接跳转第三方平台,以及未成年充值退款流程复杂(图2)。
其中,9款游戲都存在实名认证流于形式和跳转第三方平台付费两大共性问题,特别是后者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家长手机对第三方平台开通免密支付,则能直接付款,无需验证,实际上,确实有许多“熊孩子”在家长不知晓的情况下,通过这一方式向游戏充值几百到数万元不等的金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熊孩子”乱充值的操作只在弹指之间,但是家长脚下的维权之路却异常坎坷。一般来说,家长知晓孩子的充值行为往往是信息滞后的,而想要维权、退款,便要提供“足够”详细的证据,包括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明、账号等证据,甚至是未成年人充值时的监控视频等证据。想必到了监控视频这一步,大部分家长只得止步于此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成功提交了相关证据,但此时,有些游戏公司便会采用拖延推诿的手段,阻挠家长退费。可谓进来容易,出来难。
直播平台难推“七责”
据调查,直播App存在的问题更多,更明显,包括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不强制实名认证、不同型号手机同价不同币、不同型号手机最低充值金额不同、充值存安全隐患、消费诱导、退款流程复杂且客服推诿等问题(图3)。
由图3可见,9个直播平台存在四大共性的问题。具体来看,所有直播平台注册时,只需要填写手机号、邮箱等信息即可,或是通过微信、QQ、微博等第三方平台登录,而抖音、斗鱼、TT语音的“青少年模式”并不会根据用户年龄判断自动开启,必须手动操作。同时,用户在充值时仅需输入第三方软件密码或者使用指纹即可,甚至“一直播”默认勾选了“小额免密支付”,不经意的“手滑”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当然,平台设置的问题,并不是直接导致青少年冲动打赏的原因。众所周知,主播的个人收益与打赏收益直接挂钩,因而“求打赏”“赏后感谢”成为主播们的常规操作,甚至有些主播通过“求打赏”的形式,变相兜售“VIP好友位”,让打赏榜前几名的用户获得添加自己私人微信的机会,进而与用户建立情谊,持续性打赏。或出于虚荣心、或出于对主播的喜欢,许多青少年都“栽了坑”。但充值容易,退款难,和手机游戏情况一样,直播平台也会要求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详尽信息,甚至以资料不全而拒绝退款。
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刻不容缓
通过《报告》可以发现,手机游戏App和直播App在很多方面的做法都有悖于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疏于监管,甚至可能引发其虚荣心问题,对于建立起良好、健康的网络娱乐业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总的来说,网络游戏企业和直播平台等网络娱乐行业应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重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依法依规经营,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