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学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u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有好远,孙明贵便看到了村小学校门口外的那个小黑点儿在晃动着,不由得心里悠叹了一声,加快了脚步。
  孙明贵走到校门口,小黑点儿就长成了学校唯一的一个学生刘小龙。由于天热,校门口又没有遮阳的东西,刘小龙的脸晒得红扑扑的,瞪着一双大眼睛等着校长来开门。其实离校门口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棵大树,可以遮阳的,可刘小龙从来不去树下,就在校门口直愣愣地杵着,而且每次还都早早地来到学校。
  孙明贵走近,刘小龙咧嘴笑了一下,声音低低地叫了一声:“校长好。”孙明贵摸了一下刘小龙的头,打开校门,和刘小龙走进了学校。
  学校不大的操场已经被仅有的两个老师种上了各种蔬菜,变成了菜园子,一片翠绿。开春时,两个老师在操场上气鼓鼓地种菜时,孙明贵没有制止,默默地看着他们咬牙切齿地刨地,恶狠狠地往坑里甩籽,一瓢一瓢猛烈地扬水。最后他们甩了水瓢,凑到孙明贵身前气哼哼地说:“就这么一个学生了,咱们还得硬撑着,跟他说得了,要念就去镇里学校,要不就不念。镇里都说了,没有学生的村小学老师都调去镇里学校的,我们俩家都在镇里,天天几十里地这么跑来跑去教一个学生……”
  孙明贵回头看一眼教室,刘小龙在教室里写他俩布置的作业呢。孙明贵压了一下嗓音说:“这孩子家困难,到镇里去上学要住宿要吃饭都要花钱的。”
  两个老师就说:“这钱我们掏还不行吗?用不了几个钱的,我们负责他念完小学。”
  孙明贵又回头看了眼教室,微叹一口气说:“这孩子虽小,却懂事啊,他不想离开他爸妈的。他爸妈有残疾,不像那些孩子的父母,到哪儿都能轻手利脚地找点儿事做,他们家要不是这样,怕是也早去镇里或城里念书了。”
  两个老师脸上的不满还是显见的,嘟囔了一句:“熬死个人了!”
  孙明贵就说:“你俩有事就不用天天来了,我来教刘小龙。”
  俩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校长,那不好的……”
  “没啥,我岁数虽然大,但还教得动。”孙明贵转身往教室走去。
  两个老师对视了一眼,笑了,各自发动摩托,突突突地离开了学校。自此,俩人三两天来一回,给刘小龙讲课,更多的时候是给他们的菜地浇水薅草的。孙明贵也不说什么,他们不来的时候,他便给刘小龙讲课,不讲课时便坐在讲台上,静静地看着刘小龙写作业。有时候,他望着教室外,看或阴或晴的天,看操场上的菜,出神。
  今天,孙明贵来得比较晚,他去了镇里,镇教育办主任告诉他,他们村小学要撤掉了,老师调到镇里上班。孙明贵有些着急地说:“还有个学生呢!”
  教育办主任便笑了,摇摇头说:“就是因为这个学生才迟迟撤不掉啊!没有这个学生你们早都到镇里上班了,多好。”
  孙明贵知晓那两个老师一定没少找教育办主任,就说:“我年龄大了,不想到镇里了,我来教他。”
  教育办主任不高兴地说:“你什么意思嘛?一个学生,来撑一個学校,你就不能想想办法,让那个学生到镇里来念,或到别的地方念,再或者……”教育办主任盯住孙明贵,不往下说了。
  孙明贵知道他想说什么,噌地起身就走,教育办主任在后面撵了一句:“明天就放暑假了,下学期学校停了啊!”
  孙明贵摸了摸刘小龙的头,没有打开校门,拉着刘小龙的手说:“小龙,去镇里念书好不好?”
  刘小龙怔了一下,低着头,脚尖碾着地皮小声说道:“校长,我不想去镇里。”
  孙明贵说:“去镇里念书的钱咱学校出,我刚才去你家里跟你爸妈说过了,他们也同意了。”
  刘小龙抬起头来,不相信地问:“他们同意了?校长,你咋说的?”
  孙明贵喉结滚动了一下,说:“我说,不能让小龙长大后,回忆起小时候,连个小学同学都没有啊!”
  刘小龙哇的一声哭着抱住了孙明贵。
  给刘小龙上完最后一节课,看着刘小龙恋恋不舍地离开教室,走出校门,孙明贵才从讲台上慢慢地走下来,缓缓地走到刘小龙的座位,坐下。刘小龙的余温、气息还在。孙明贵突然喊了一声:“上课!”他唰的一声站了起来,眼望讲台,泪水汹涌而出……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2020年短篇小说创作整体处于不确定性情境中,作家們迅捷捕捉时代异响,关注疫情是如何从应激的事实反映转变为创伤性的群体记忆。此外,在人与人的离散关系、人与物的隐喻书写、人与时代的关系思考上更近一步,为我们提供了隐秘的伟大与疗愈。  关键词:2020年 短篇小说 综述  艾丽丝·门罗有过这样一个表述:“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
期刊
阿妈最后一次从医院回来了。按照本地习俗,这种情况下,要把老人的床移到堂屋里,以接近祖先的灵,也让儿子接她的气。  三子想都没想,拒绝了。阿妈还是坐在轮椅上。她的精神看起来不算太差。  像这四年来的日子一样,三子沉默着,动手给阿妈做饭,一小碗稀饭。想了想,他剁了些碎肉,加上葱花生姜末,再捏进一小块豆腐装入小碗后在甑子里蒸。阿妈爱吃这个。  出锅的碗很烫,三子小心端着,步子很沉很重。  “吃早饭了,阿
期刊
“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还不去给孩子推头?”  母亲的那场唠叨让我记忆深刻,因为那年,7岁的我就要上学了。  父亲低头蹲在门槛上,抽着闷烟。  后来母亲越说越上火,大声吼:“别人都能找徐丙星爷爷推头,张个嘴的事,你怎么比登天还难?”  父亲终于火了,猛吸几口烟,把烟屁股使劲儿扔在地上,用脚捻灭,说:“好!就找徐丙星去推头!”  我不明白为什么争执,只是不时摸摸自己的头,抓抓自己的头发。  我的头发以
期刊
内容提要:八零后代表诗人熊焱的故乡三部曲以“皱纹里的风暴”“风暴中的远路”“远路中的精神返乡”作为三座生命坐标,书写诗人远离故乡之后以精神的方式向故乡的虔诚的忏悔,标志着诗人与命运的和解,更是诗人以诗为旗的再一次精神返乡。论文通过对“风暴”“远路”“死亡”等关涉诗人精神世界的几个重要心象的浅释,对诗人故乡书写的脉络谱系和精神行旅进行勘测。  关键词:风暴 远路 返乡 心象 命運  “尤其是那些皱纹
期刊
嘀嘀……哐当,客车终于在省城红星二路车站停下来。秋英大步跨出车门后,抬头看了看天,火辣辣的太阳已经爬过远方高高的楼顶。  说得甜如蜜, 还是什么大城市,这破路连我们乡下马路都不如。秋英肩上背着个大布包,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被车辆压坏的水泥路上,心里一直在抱怨。七拐八拐,秋英好不容易来到了秋哥打工的工地。  “哎呀,稀客,真是稀客,秋英是村里的大忙人,今天怎么有工夫进城来了?”刚进门,村里二狗大声叫起
期刊
点绛唇  小四儿迷上一件乐器。曼陀铃。八弦,五度间隔。铮铮琮琮,清澈悠远。弹拨乐器的是一位女子。长发飘飘,眼波流转,唇红齿白。莞尔一笑,云淡风轻。女子是这家书院请来的。别人授课间隙,她奏曲添兴。  一日,小四儿坦然承认,如《聊斋志异·婴宁》所言:“我非爱花,爱撚花之人耳。”你不是喜欢那乐器,你是对弹奏者感兴趣啊!  这不符合小四儿的处世原则。此前,他一直坚守,不爱别人,亦不愿被人爱。太累。他常把一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扎西还是个毛头小伙儿。在县射击队集训了半年,扎西放假了,他去布尔智草原看望舅舅。  天蓝瓦瓦像水洗过的绸缎,远处的雪山白亮亮晃人的眼,牛羊撒在茂密的黄草丛中,像飘游的云朵。扎西跟舅舅放牧,陶醉在大山的美景中。夜幕降临,牛羊归圈。扎西和舅舅躺在火炕上看电视,拉话儿。  “嗷呜——”几声长嗥,从对面山头上传来,撕破静寂的夜。扎西腾地坐起身:“舅舅,有狼!”舅舅捋着山羊胡,眯着眼:“这
期刊
五太爷  五太爷在家行五,大名应该叫刘玉堂,或者刘一堂,“玉”还是“一”,记不清了。  父亲叫他五爷,我就只能叫他五太爷。  那些年我们同住阳明街上的一个大院。记忆中,五太爷终日坐在院子里一棵老槐树下,也不嫌地上的尘土脏,就那么席地而坐,像是一尊坐佛。五太爷年轻时出过家,还俗后也一直心宽体胖。因为胖,脸上的皱纹被肉撑开,老了也看不出年纪。如果不是嘴唇上下长着几根白胡子,没人会相信他已经是快九十的老
期刊
刘大先,现为中国社科院民文所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著有《无情世界的感情》《远道书》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文学研究奖、人民文学年度批评家奖等。  《点绛唇》和《定风波》是两个彼此关联的小小说,可能宗利华有写一个系列的计划,都以词牌名为题。两个小说其实都指向一个主题,那就是当代青年生活中的分裂。他们沉溺在心造的幻觉之中,并且以此为个性和特立独行的标志,甚至显得有些高标自持,但实际上是那种
期刊
昏暗的灯光下,一张灰暗苍白的老脸。如果不是那双眼睛还在一眨一眨地闪着亮光,你简直就不能确定眼前这是一个活物。偶尔动弹一下,亮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这和那张苍白的老脸极不相配。  他整个人浑身上下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干他们这一行的,如今已经绝迹。  那是一段曾经的辉煌,那是一段温暖的馨香。  那都是20世纪的事了。  别的生意人,下乡大多是吆喝,要不就手里拿着俗定的诸如梆子、铁帘等响器,走街串巷,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