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设计与文化传播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由于其“传达”共性,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图像,视觉设计承载着文化信息,传播着文化知识,同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
视觉传达设计
1.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毫无疑问就是以视觉为通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图像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活动,它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概念,因为从其行为方式看,视觉传达早已有之;而从学科角度看,却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70%都是从视觉系统得到的,在对外部环境信息作出反应的过程中,视觉占据着人类感觉系统的主导地位。如果人们用视觉接受一个信息,用另一感觉器官接受另一条信息,而这两个信息彼此矛盾,则人们所反应的一定是视觉信息。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名称)
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实验者按下两个电钮——一个反应灯光的刺激,另一个反应声音。这两个刺激的强度先由被实验者加以比较,主观上认为是相等的。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刺激同时呈现,在这种情况下,被实验者几乎总是按下反应灯光的电钮,就算主观感觉上声音的强度两倍于灯光时,他们还是按下反应灯光的电钮。这证明视觉线索相对于听觉线索来说是占优势的。
而从人类的传播历史看,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可见,以设计图像为信息载体的视觉传达已经成为今天传播行为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2.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由英文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直译过来,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和传播学影响的学科名称,简称视觉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开始流行是在1960年,当时在日本东京举行了视觉设计会议,与会者认识到,在不断扩大的映像媒体之中,视觉和映像已作为独立的表达手段而存在,它们与其他传达手段如语言等不同,而是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一种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名称的出现和认知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的印刷美术设计所包含的种种活动和表现的内容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包括映像等新的信息传达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简言之,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如信息传递、说服、影响等),将计划、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计划、讲究效果的设计图像用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发人的心理效应,以产生一定的积极反应或联想,导致一系列行为的活动过程。它集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于一体。
一般而言,它是相对于造型艺术来讲的,其本质特征是通过设计图像传递信息。视觉传达设计与现代商业社会的繁荣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广泛涉及了市场学、传播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设计范围和语言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的概念,包括广告、书籍、包装、标志、企业形象一体化、多媒体和网络等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主要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广大受众发布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不同媒体形式的设计。
文化传播
1.文化与文化传播
“文化”作为一个广博深远、包容万象而又歧义丛生的词汇,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对它的解释也无定论。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字最早出现于《易·系辞下》的“物相交,故曰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文理。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王弼注:“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由此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文物典籍、彩画装饰、人为加工、经天纬地等意。“化”有造化、化生、化育等意。“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有“以文教化”之意,即用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循规蹈矩。因此,“文化”在中国古代通常是作为封建王朝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如果把文化整体视为立体的系统,文化结果包括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不是未经任何人力作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里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如机器的原理、雕像的意蕴之类;不曾或不需体现为物质产品的人的精神产品,如科学猜想、数学构造、社会理论、宗教神话之类;人类精神产品之非物质形式的对象化,如教育制度、政治组织之类。核心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文化的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系统,构成了文化这个有机体。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活跃的因素,变动不居,交流方便;理论、制度层面是最权威的因素,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心理层面最为保守,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
只要有文化就会有文化传播,文化形成的过程便是文化传播的进行,文化传播是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文化与文化传播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文化传播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
2.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
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活动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共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性。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视觉传达设计由人发起,为人服务,如同文化传播一样,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永远离不开人这个社会群体。
第二,创造性。众所周知,设计首先在于创造,它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灵魂。而文化传播更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人们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无时无刻不彰显了人类的创造性。
第三,目的性。视觉传达与文化传播都是人类在一定意识支配下有指向、有目的的活动。 第四,互动性。视觉传达与文化传播一样,都属于双向交流的活动。视觉传达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相沟通,文化传播则体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它们都以能引起被传达者的互动为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人类文化传播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充当的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更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文化传播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它因视觉传达设计的存在和发展而在当今社会变得异常活跃。
3.视觉设计文化传播的要素
传达者。传达者又称传播者、信源,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在传播学中称“gatekeeper”,即“信息传播途径上的把关人”,他们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并根据既定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决定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
视觉设计中传达者构成较为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组成。客户是设计活动委托人亦即传达行为的发起者;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信息的编排与设计。关于设计师,指的就是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或培训,拥有设计的经验、知识与理解力,以及各种技能与设计手法,并能成功完成设计任务,从而获得相应报酬的人。设计师在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占主导性地位,因此其自身形象和素质对传达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
受传者。受传者即受众,又称接受者、传达对象、信宿等。在视觉设计中即指接受视觉信息的人,分为个人、群体和公众三种。受传者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身兼三种身份。首先,受传者是视觉传达中信息流动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传达机构和传达者的追求目标;其次,受传者也是信息的积极寻求者,无论在任何传播活动中,受众面对信源和传达者,始终在进行选择性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再次,受传者是视觉传达中的“反馈信源”,它往往决定了某一视觉传达过程的进展:或继续、或转向、或终止。
媒介。媒介,在传播学上指的就是“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因此传播媒介又可简单地认为是信息的载体。”它存在于一切人类传播活动中,是人用来传播与取得信息的工具。媒介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桥梁,只有通过媒介的传播,视觉信息才能由传达者到达特定的受众,离开了媒介,人们将无法生活,视觉传达也将无法进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的兴起,使得人们处于媒介的包围之中。
环境。任何的信息传播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视觉设计的文化传播也不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首先是指客观外在的自然环境,即地域的环境,这是最基础的环境,离开了它一切将无从谈起;其次是指社会环境,即政治、经济环境,这是最现实的环境,因为只有在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信息才能得以传播,例如在一个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的农村,进行企业一体化的宣传显然就是不现实的;再次就是指行为环境或虚拟环境,它不是指我们生活的客观外界,而是指文化与生活的环境,它是制约视觉传达效果的重要因素,它们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过程中所占比重已日益增大。
反馈。反馈既是一次视觉传达活动的终端,也是另一传达过程的起点。当受传者主动参与到信息传达中时,他们就与传达者形成了一定的互动,他们将自己对视觉信息的感知和观念再重新返回给传达者,这就是信息的反馈。换言之,反馈就是受传者回传给传达者的信息传递形式,即信息的接受者对传播者做出的反应。对于传达者而言,反馈是了解视觉信息流通与受众反应的必要环节。因此,反馈是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视觉传达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反馈是受传者影响传达者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显示视觉传达效果的好坏、大小,还形成了视觉信息的双向流通,凸显了视觉传达的双向性质,并进一步显示传受双方的平等地位,从而保证了视觉传达的有效、有序进行。
传达者在接受到了受众的反馈信息后,根据反馈信息的各种特点,可能会对自己的意图进行解释和说明,或者接纳受众的意见进行修改使其完善,再传达给受众。这样信息就不断地更新循环,传达者与受传者之间也就实现了良好的信息互动。
|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编校:武 琼
视觉传达设计
1.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毫无疑问就是以视觉为通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图像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活动,它是人类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概念,因为从其行为方式看,视觉传达早已有之;而从学科角度看,却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70%都是从视觉系统得到的,在对外部环境信息作出反应的过程中,视觉占据着人类感觉系统的主导地位。如果人们用视觉接受一个信息,用另一感觉器官接受另一条信息,而这两个信息彼此矛盾,则人们所反应的一定是视觉信息。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名称)
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实验者按下两个电钮——一个反应灯光的刺激,另一个反应声音。这两个刺激的强度先由被实验者加以比较,主观上认为是相等的。在这个实验中,两个刺激同时呈现,在这种情况下,被实验者几乎总是按下反应灯光的电钮,就算主观感觉上声音的强度两倍于灯光时,他们还是按下反应灯光的电钮。这证明视觉线索相对于听觉线索来说是占优势的。
而从人类的传播历史看,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可见,以设计图像为信息载体的视觉传达已经成为今天传播行为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2.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由英文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直译过来,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和传播学影响的学科名称,简称视觉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开始流行是在1960年,当时在日本东京举行了视觉设计会议,与会者认识到,在不断扩大的映像媒体之中,视觉和映像已作为独立的表达手段而存在,它们与其他传达手段如语言等不同,而是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一种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名称的出现和认知是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的印刷美术设计所包含的种种活动和表现的内容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包括映像等新的信息传达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便应运而生。简言之,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如信息传递、说服、影响等),将计划、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计划、讲究效果的设计图像用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发人的心理效应,以产生一定的积极反应或联想,导致一系列行为的活动过程。它集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于一体。
一般而言,它是相对于造型艺术来讲的,其本质特征是通过设计图像传递信息。视觉传达设计与现代商业社会的繁荣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广泛涉及了市场学、传播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设计范围和语言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的概念,包括广告、书籍、包装、标志、企业形象一体化、多媒体和网络等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主要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广大受众发布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视觉传达设计就是不同媒体形式的设计。
文化传播
1.文化与文化传播
“文化”作为一个广博深远、包容万象而又歧义丛生的词汇,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对它的解释也无定论。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字最早出现于《易·系辞下》的“物相交,故曰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文理。许慎《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王弼注:“错者,交错也,错而画之,乃成文。”由此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文物典籍、彩画装饰、人为加工、经天纬地等意。“化”有造化、化生、化育等意。“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有“以文教化”之意,即用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循规蹈矩。因此,“文化”在中国古代通常是作为封建王朝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如果把文化整体视为立体的系统,文化结果包括三个层面:外层是物的部分,不是未经任何人力作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结合的部分,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里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如机器的原理、雕像的意蕴之类;不曾或不需体现为物质产品的人的精神产品,如科学猜想、数学构造、社会理论、宗教神话之类;人类精神产品之非物质形式的对象化,如教育制度、政治组织之类。核心是心的部分,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等。文化的三个层面彼此相关,形成一个系统,构成了文化这个有机体。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活跃的因素,变动不居,交流方便;理论、制度层面是最权威的因素,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心理层面最为保守,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
只要有文化就会有文化传播,文化形成的过程便是文化传播的进行,文化传播是文化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文化与文化传播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文化传播过程,也是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人们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
2.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
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活动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共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性。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视觉传达设计由人发起,为人服务,如同文化传播一样,它们都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永远离不开人这个社会群体。
第二,创造性。众所周知,设计首先在于创造,它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灵魂。而文化传播更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人们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无时无刻不彰显了人类的创造性。
第三,目的性。视觉传达与文化传播都是人类在一定意识支配下有指向、有目的的活动。 第四,互动性。视觉传达与文化传播一样,都属于双向交流的活动。视觉传达是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相沟通,文化传播则体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它们都以能引起被传达者的互动为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人类文化传播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充当的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更是当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文化传播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它因视觉传达设计的存在和发展而在当今社会变得异常活跃。
3.视觉设计文化传播的要素
传达者。传达者又称传播者、信源,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在传播学中称“gatekeeper”,即“信息传播途径上的把关人”,他们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并根据既定目的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决定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
视觉设计中传达者构成较为复杂,由客户、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组成。客户是设计活动委托人亦即传达行为的发起者;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是传达活动的执行者,他们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信息的编排与设计。关于设计师,指的就是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是通过教育或培训,拥有设计的经验、知识与理解力,以及各种技能与设计手法,并能成功完成设计任务,从而获得相应报酬的人。设计师在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占主导性地位,因此其自身形象和素质对传达效果起到一定的影响。
受传者。受传者即受众,又称接受者、传达对象、信宿等。在视觉设计中即指接受视觉信息的人,分为个人、群体和公众三种。受传者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身兼三种身份。首先,受传者是视觉传达中信息流动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传达机构和传达者的追求目标;其次,受传者也是信息的积极寻求者,无论在任何传播活动中,受众面对信源和传达者,始终在进行选择性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再次,受传者是视觉传达中的“反馈信源”,它往往决定了某一视觉传达过程的进展:或继续、或转向、或终止。
媒介。媒介,在传播学上指的就是“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因此传播媒介又可简单地认为是信息的载体。”它存在于一切人类传播活动中,是人用来传播与取得信息的工具。媒介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桥梁,只有通过媒介的传播,视觉信息才能由传达者到达特定的受众,离开了媒介,人们将无法生活,视觉传达也将无法进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的兴起,使得人们处于媒介的包围之中。
环境。任何的信息传播活动都离不开环境,视觉设计的文化传播也不例外。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首先是指客观外在的自然环境,即地域的环境,这是最基础的环境,离开了它一切将无从谈起;其次是指社会环境,即政治、经济环境,这是最现实的环境,因为只有在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信息才能得以传播,例如在一个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的农村,进行企业一体化的宣传显然就是不现实的;再次就是指行为环境或虚拟环境,它不是指我们生活的客观外界,而是指文化与生活的环境,它是制约视觉传达效果的重要因素,它们在现代社会的传播过程中所占比重已日益增大。
反馈。反馈既是一次视觉传达活动的终端,也是另一传达过程的起点。当受传者主动参与到信息传达中时,他们就与传达者形成了一定的互动,他们将自己对视觉信息的感知和观念再重新返回给传达者,这就是信息的反馈。换言之,反馈就是受传者回传给传达者的信息传递形式,即信息的接受者对传播者做出的反应。对于传达者而言,反馈是了解视觉信息流通与受众反应的必要环节。因此,反馈是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视觉传达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反馈是受传者影响传达者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显示视觉传达效果的好坏、大小,还形成了视觉信息的双向流通,凸显了视觉传达的双向性质,并进一步显示传受双方的平等地位,从而保证了视觉传达的有效、有序进行。
传达者在接受到了受众的反馈信息后,根据反馈信息的各种特点,可能会对自己的意图进行解释和说明,或者接纳受众的意见进行修改使其完善,再传达给受众。这样信息就不断地更新循环,传达者与受传者之间也就实现了良好的信息互动。
|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编校:武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