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有许多新内容、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为了加强课改后的教学质量,开展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改教学问题的探讨显得非常必要。
历史与社会新课改后面临的教学问题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学科历史与社会诞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缺乏可以参考的书籍,因此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历史与社会新课改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课堂管理
新课程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提高的,要考虑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走下讲台,分组讨论便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问题,是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一方面学生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另一方面学生对参与式教学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些情况迫切要求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
2 新课程的目标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的背后,冷静想想,课堂效益到底如何?从以往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到现在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和生动,结果却造成知识点落实上的偏差。这一方面是由于教材改革淡化了知识点,易造成教师的疏忽;但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大家重视的是,课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冲淡了教学主题,以致很多时候达不到教学目标。
加强对新教材的利用
1,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以讲授为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在课堂中采用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通过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获取真知。另外,变课本的“死”知识为“活”演出的实践,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如教学某历史章节时,让学生依据教材,查找资料,写出剧本,然后分配角色,在课堂上以表演历史剧的形式把变法经过表现出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了解了此次变法的前因后果,更明白了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与改革的艰难,因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比如,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命题,让学生围绕这一命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除此以外,还可以选用撰写历史小论文、小制作评优、讲故事擂台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原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实现三维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学生的课堂意识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量少,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知识延伸和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指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不但要认真讲好教材中的知识,还要科学地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拓展知识。由发散到收敛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弥补教材内容少的不足。
开放性的教材,有利于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特长、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开放性的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辩论赛、知识抢答赛等,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度;还可以开展绘画比赛(如请学生画社区平面图和中国省区轮廓图)、制作历史大事年表、规划家乡未来发展。以往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主动参与少,缺乏自主空间。新课标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授课时,应尽量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从动脑、动口、动手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反复启发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
3 发挥各课程师资力量的合力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由于历史上分科教育的原因,教师一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懂理科的教师往往不懂文科,综合课教师不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更缺乏对综合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
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综合课程难度确实很大,再加上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尚存在困惑,也会打击一线教师在课改中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凸显综合特色呢?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在实施历史与社会这门新的综合课程时,首先应在教师队伍上进行“综合”。教师队伍的“综合”将会使集体的力量更强大。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和提高。
4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总结,谁的认识就深,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经验供我们借鉴,是等到理论发展完善了、大家合作准备充分了再干呢,还是大胆探索,边干边修正、完善呢?显然,后者能使我们进步更快。所以,我们要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和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咬紧牙关,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及时把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把困惑与疑问记录下来,把课改的得失记录下来,带着问题细细琢磨,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借助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就会发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进步。
总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时间,使新课程的内容综合化、过程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与社会课的乐趣,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乐趣,体验成功。
历史与社会新课改后面临的教学问题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学科历史与社会诞生,一方面无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缺乏可以参考的书籍,因此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宗旨下,我们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历史与社会新课改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 课堂管理
新课程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提高的,要考虑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走下讲台,分组讨论便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问题,是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一方面学生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另一方面学生对参与式教学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些情况迫切要求教师尽快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
2 新课程的目标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了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的背后,冷静想想,课堂效益到底如何?从以往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到现在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和生动,结果却造成知识点落实上的偏差。这一方面是由于教材改革淡化了知识点,易造成教师的疏忽;但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大家重视的是,课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活动,冲淡了教学主题,以致很多时候达不到教学目标。
加强对新教材的利用
1,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以讲授为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在课堂中采用讨论的课堂活动方式,通过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获取真知。另外,变课本的“死”知识为“活”演出的实践,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如教学某历史章节时,让学生依据教材,查找资料,写出剧本,然后分配角色,在课堂上以表演历史剧的形式把变法经过表现出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仅了解了此次变法的前因后果,更明白了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与改革的艰难,因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比如,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命题,让学生围绕这一命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除此以外,还可以选用撰写历史小论文、小制作评优、讲故事擂台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原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实现三维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学生的课堂意识
《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量少,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作为知识延伸和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指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不但要认真讲好教材中的知识,还要科学地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拓展知识。由发散到收敛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弥补教材内容少的不足。
开放性的教材,有利于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利于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特长、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开放性的课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堂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辩论赛、知识抢答赛等,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度;还可以开展绘画比赛(如请学生画社区平面图和中国省区轮廓图)、制作历史大事年表、规划家乡未来发展。以往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主动参与少,缺乏自主空间。新课标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授课时,应尽量留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从动脑、动口、动手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还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反复启发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
3 发挥各课程师资力量的合力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都给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挑战。由于历史上分科教育的原因,教师一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的缺陷,懂理科的教师往往不懂文科,综合课教师不仅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更缺乏对综合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和能力。
所以,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综合课程难度确实很大,再加上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尚存在困惑,也会打击一线教师在课改中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迅速掌握新的教材教法、落实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凸显综合特色呢?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在实施历史与社会这门新的综合课程时,首先应在教师队伍上进行“综合”。教师队伍的“综合”将会使集体的力量更强大。大家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在团队的一致努力下,一齐发展和提高。
4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脱颖而出,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总结,谁的认识就深,进入新课程的速度就快。另外,除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之外,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还应有大胆尝试的勇气。新课程是“前无古人”的工作,没有多少经验供我们借鉴,是等到理论发展完善了、大家合作准备充分了再干呢,还是大胆探索,边干边修正、完善呢?显然,后者能使我们进步更快。所以,我们要一边学习课程理论和同行的经验,一边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新路来。
课改的阵痛是难免的,但只要坚定信念、咬紧牙关,立志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及时把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把困惑与疑问记录下来,把课改的得失记录下来,带着问题细细琢磨,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借助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就会发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进步。
总之,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时间,使新课程的内容综合化、过程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与社会课的乐趣,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乐趣,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