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业信息化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林业信息化的实施途径进行深入讨论。
[关键词]林业 信息化 历程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94-01
1.林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1.1 起步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以单机应用为特征,主要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专项调查等方面,应用范围和程度都比较小。
1.2 拓展应用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十一五”初。这一时期以局域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林业部门的深入应用为特征,以林业电子政务建设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重点业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
1.3 加快发展阶段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以《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的正式发布以及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全面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成为我国林业行业的时代强音和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09年3月召开的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吹响了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号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努力方向。会议结束后,全国林业系统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林业信息化工作。成立了林业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对已有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着手推动各省区市制定林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等等。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也在强力推进信息化工作。目前,各省区市大都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真正把林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
2.林业信息化遇到的困境
2.1 信息化意识不强
有些单位特别是领导同志对林业信息化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想上认为信息化工作可轻可重,行动上对信息化工作时抓时放,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个别单位或同志大局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高,工作上存在消极敷衍或抵触情绪。
2.2 体制机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不顺问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信息中心都是事业单位,缺乏管理协调能力,导致很多工作比较被动。信息化机构不健全,缺位、缺人、缺资金,导致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信息化推进机制不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测评制度、会商制度、项目审查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都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影响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
2.3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目前林业信息化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外界对林业和林业信息化的了解不够,关注和支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不强。区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化发布不平衡,影响了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缺乏统一规划,顶层设计缺失或不科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
2.4 信息化投资不足
目前,林业信息化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额比较小,难以满足全面加快发展的需要。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林业信息化缺乏充分有效的资金保障。
3.林业信息化的实施途径
3.1 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专职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公务员管理。二是健全推进机制。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构建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权分立”的运行机制。创新林业信息化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测评、激励等机制,激发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对外部的吸引力。
3.2 完善政策法规
一是根据林业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适时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和指导政策,包括投融资政策、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开发利用政策、服务外包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等。二是完善法规制度,包括执行好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制修订林业信息化规章制度等。三是建立林业CIO制度。
3.3 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研究建立林业信息化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将林业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之中,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确保年度投入稳中有升。在育林基金、生态效益补偿金等长期性林业建设投资中,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專门用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强林业建设项目立项审查、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通过加强“两头”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入应有尽有。坚持项目带动原则,以重大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带动各级林业部门加大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二是积极拓宽林业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在坚持财政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投资,构建多元信息化投入机制。三是加强资金监管。强化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和审计监督,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3.4 深化交流合作
一是完善信息化人员轮岗制度、借调制度、基层锻炼制度、对口支援制度等,促进林业系统内外信息化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完善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团和桥梁纽带作用。三是通过举办沙龙、林业信息化论坛、专家讲座、调研座谈、合作研究、出国考察、服务外包等,深化与国家部委、先进行业、先进地区、教学科研单位、优秀IT企业、发达国家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促进互利共赢。
3.5 做好绩效测评
一是组织管理。林业信息化发展测评应坚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有关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测评组织结构由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组成。其中,决策层主要由林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管理层由林业信息化主管部门及其专家咨询团队共同组成,执行层由林业信息化应用单位、社会公众和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共同组成。二是测评流程。包括制订测评规划和计划,测评指标体系设计审查和数据采集方法制定,动员与培训,基础数据采集和加工整理,根据指数模型计算水平指数,对测评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确认后发布,根据测评结果加强后续绩效管理等8个环节。三是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测评指标体系包括建设水平、应用水平、保障水平等3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四是林业网站绩效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网站运维等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五是单项指标测评。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要进行单项指标测评,包括信息量最大、访问量最大、更新最及时、服务功能最强、互动交流量最大、网页设计最漂亮、数量整合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我国林业适应国际国内信息化大趋势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强化基础建设,确保网络和有关信息化应用系统安全运行,力争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浅谈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J].防护林科技,2014(5):82-83.
[2] 吴克明.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前景[J].甘肃林业,2013(5):19-20.
[关键词]林业 信息化 历程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94-01
1.林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1.1 起步探索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以单机应用为特征,主要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专项调查等方面,应用范围和程度都比较小。
1.2 拓展应用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十一五”初。这一时期以局域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林业部门的深入应用为特征,以林业电子政务建设为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重点业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
1.3 加快发展阶段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以《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的正式发布以及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全面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成为我国林业行业的时代强音和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09年3月召开的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吹响了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号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努力方向。会议结束后,全国林业系统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林业信息化工作。成立了林业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对已有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着手推动各省区市制定林业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等等。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也在强力推进信息化工作。目前,各省区市大都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真正把林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
2.林业信息化遇到的困境
2.1 信息化意识不强
有些单位特别是领导同志对林业信息化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想上认为信息化工作可轻可重,行动上对信息化工作时抓时放,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个别单位或同志大局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高,工作上存在消极敷衍或抵触情绪。
2.2 体制机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不顺问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信息中心都是事业单位,缺乏管理协调能力,导致很多工作比较被动。信息化机构不健全,缺位、缺人、缺资金,导致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信息化推进机制不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测评制度、会商制度、项目审查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都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影响了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
2.3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目前林业信息化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外界对林业和林业信息化的了解不够,关注和支持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意愿不强。区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化发布不平衡,影响了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缺乏统一规划,顶层设计缺失或不科学;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
2.4 信息化投资不足
目前,林业信息化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投资额比较小,难以满足全面加快发展的需要。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林业信息化缺乏充分有效的资金保障。
3.林业信息化的实施途径
3.1 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专职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公务员管理。二是健全推进机制。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构建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权分立”的运行机制。创新林业信息化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测评、激励等机制,激发林业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对外部的吸引力。
3.2 完善政策法规
一是根据林业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适时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和指导政策,包括投融资政策、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开发利用政策、服务外包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等。二是完善法规制度,包括执行好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制修订林业信息化规章制度等。三是建立林业CIO制度。
3.3 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研究建立林业信息化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将林业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之中,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确保年度投入稳中有升。在育林基金、生态效益补偿金等长期性林业建设投资中,设立林业信息化建设专项,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專门用于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强林业建设项目立项审查、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通过加强“两头”管理,确保信息化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入应有尽有。坚持项目带动原则,以重大林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带动各级林业部门加大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二是积极拓宽林业信息化投融资渠道。在坚持财政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投资,构建多元信息化投入机制。三是加强资金监管。强化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统一管理、统筹协调和审计监督,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3.4 深化交流合作
一是完善信息化人员轮岗制度、借调制度、基层锻炼制度、对口支援制度等,促进林业系统内外信息化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完善信息化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团和桥梁纽带作用。三是通过举办沙龙、林业信息化论坛、专家讲座、调研座谈、合作研究、出国考察、服务外包等,深化与国家部委、先进行业、先进地区、教学科研单位、优秀IT企业、发达国家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促进互利共赢。
3.5 做好绩效测评
一是组织管理。林业信息化发展测评应坚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有关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测评组织结构由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组成。其中,决策层主要由林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管理层由林业信息化主管部门及其专家咨询团队共同组成,执行层由林业信息化应用单位、社会公众和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共同组成。二是测评流程。包括制订测评规划和计划,测评指标体系设计审查和数据采集方法制定,动员与培训,基础数据采集和加工整理,根据指数模型计算水平指数,对测评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确认后发布,根据测评结果加强后续绩效管理等8个环节。三是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测评指标体系包括建设水平、应用水平、保障水平等3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四是林业网站绩效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网站运维等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五是单项指标测评。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要进行单项指标测评,包括信息量最大、访问量最大、更新最及时、服务功能最强、互动交流量最大、网页设计最漂亮、数量整合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我国林业适应国际国内信息化大趋势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强化基础建设,确保网络和有关信息化应用系统安全运行,力争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浅谈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J].防护林科技,2014(5):82-83.
[2] 吴克明.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前景[J].甘肃林业,2013(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