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实现从“中部塌陷”到“中国新引擎”的转变,中部地区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共同的区域理念,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
自本世纪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塌陷”的局面逐渐得到扭转,反映在经济数据上,就是各项经济指标占比全面回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持续加速
在未来十年里,中部地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希望很大,难度也很大。
首先,中部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面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停滞的困境,使得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这给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进行打压;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变得相当敏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挑战给中部地区也带来了扩大内需、提升产品质量的发展机遇。
其次,中部崛起势头良好。以外贸为例,10年来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182.2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628.2亿美元,年均增长27.7%;从经济增速来看,2010年和2011年,中部六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2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增长25.8%,高于西部地区的24.1%,更高于东部地区的18.4%。这些数据表明,打造“新引擎”,中部地区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人口等条件,而且发展的势头良好。
第三,城乡统筹取得了重大进展。“三农”问题长期困扰中部地区,但随着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取消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农合制度等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农田水利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近十年来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开始超过了城市居民,“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创新合作机制
如何成为“中国新引擎”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创新合作机制。
造成“中部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是缺乏凝聚力、经济上不合作。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和联系不断深化,由此不仅带来了分工效益,而且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做大了整体经济规模。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版图上看,中部六省的GDP除河南省位列全国第五外,其余多居中游,而河南的GDP总量也只有广东省的一半。
要实现从“中部塌陷”到“中国新引擎”的转变,中部地区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共同的区域理念,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在未来十年里,贯彻执行有关中部崛起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不断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增强整体实力
其次是增强整体实力。未来十年,中部地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化为龙头,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在全国的经济比重。
通过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巩固中部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通过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和储备中心、大型发电站,加强水电和新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水平;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培养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长江航运等为核心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降低区域内部的运行成本,提升在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丝毫不能放松。通过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表明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决心;通过建设乡村公路、安全饮水、互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办学条件、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缩小城乡硬件条件的差距;通过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农民工进城等措施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此外,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中部地区江河密布、山脉众多,人口稠密,人地矛盾、人水矛盾历来比较突出,而且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战略性储备基地,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一方面,中部地区都处在工业化中期,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这就表明,中部地区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自本世纪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塌陷”的局面逐渐得到扭转,反映在经济数据上,就是各项经济指标占比全面回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持续加速
在未来十年里,中部地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希望很大,难度也很大。
首先,中部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面临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停滞的困境,使得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这给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进行打压;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变得相当敏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挑战给中部地区也带来了扩大内需、提升产品质量的发展机遇。
其次,中部崛起势头良好。以外贸为例,10年来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182.2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628.2亿美元,年均增长27.7%;从经济增速来看,2010年和2011年,中部六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固定资产投资看,2012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增长25.8%,高于西部地区的24.1%,更高于东部地区的18.4%。这些数据表明,打造“新引擎”,中部地区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人口等条件,而且发展的势头良好。
第三,城乡统筹取得了重大进展。“三农”问题长期困扰中部地区,但随着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取消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农合制度等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农田水利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近十年来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开始超过了城市居民,“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创新合作机制
如何成为“中国新引擎”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创新合作机制。
造成“中部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是缺乏凝聚力、经济上不合作。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和联系不断深化,由此不仅带来了分工效益,而且形成了区域品牌效应,做大了整体经济规模。从目前的中国经济版图上看,中部六省的GDP除河南省位列全国第五外,其余多居中游,而河南的GDP总量也只有广东省的一半。
要实现从“中部塌陷”到“中国新引擎”的转变,中部地区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共同的区域理念,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在未来十年里,贯彻执行有关中部崛起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不断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增强整体实力
其次是增强整体实力。未来十年,中部地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化为龙头,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在全国的经济比重。
通过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巩固中部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通过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和储备中心、大型发电站,加强水电和新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水平;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培养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长江航运等为核心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降低区域内部的运行成本,提升在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妥善解决“三农”问题,丝毫不能放松。通过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表明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决心;通过建设乡村公路、安全饮水、互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办学条件、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缩小城乡硬件条件的差距;通过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农民工进城等措施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此外,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中部地区江河密布、山脉众多,人口稠密,人地矛盾、人水矛盾历来比较突出,而且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战略性储备基地,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一方面,中部地区都处在工业化中期,面临的环境压力很大。这就表明,中部地区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