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课堂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拓展,以及创新阅读方法等几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阅读能力 兴趣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96-02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为了提升競争力而把阅读置于重要地位,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阅读不仅创造精神,而且赋予人以精神的力量和寄托,文化学者余秋雨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作出明确规定,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要背诵的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粗浅体会。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是以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为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领学生学习母语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进行阅读教学而不是一般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止步于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形式,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1.在词语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理解词句的意思、意义是阅读的基础。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如:教学《老科学家下乡》一文中的“炯炯的目光”,“炯”是关键字,理解了“炯”字的含义,整个词语就容易理解了。“炯”是光明、明亮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为眼光明亮,很有神采,表达了老科学家对改变农村面貌充满信心。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为培养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句子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句子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因而,要重视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好思维的坡度,确定需要理解的句子,以培养阅读能力。
一是弄懂句子中的关键词及难理解的词语就明白整个句子的意思了。如:《小交通员》一文有这么一句:“做得好!遇见敌人就得随机应变。”可让学生查词典理解“随机应变”的意思,再读读划划课文理解立安的“随机应变”。这样,不仅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是抓住中心句子,培养阅读能力。课文里往往有提示下文、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的句子,弄懂了这些句子的意思,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开头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涵盖全文,在初读课文的导读问题提出来: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理解詹天佑出众的专业技术表现他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任务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他是“爱国”工程师。
三是抓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阅读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理解整篇课文的重要一环,只有理解好句子的含义,才能理解每段,直至整篇文章的意思。如《落花生》一文中,“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是以物喻人,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对人们有好处的人。理解这类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先从字面想意思,再联系全文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其含义,最后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在训练概括力中培养阅读能力
概括力要在理解每段或全文主要意思基础上,用完整、简洁的语句归纳表达出来。分析、概括能力进步了,对提高学生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是用中心句形式概括每段主要意思。只要在细读文章后,找出段落的中心句,就可以概括该段的主要意思。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二至五自然段都有中心句,分别写了小兴安岭春天、厦天、秋天、冬天四季不同的景色,这些中心句可以作为二至五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
二是抓住每段“谁干什么”或“什么事怎么样”等问题,把这些问题概括出来就等于归纳了该段的主要意思;有的段落讲了几层意思,如果几层意思基本相同,就可以采用归并法归纳段落大意;有的段落的几层意思不相同,我们可以用取其主要意思,删去次要意思的方法来归纳段落大意。抓好归纳段落主要意思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并能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有的文章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文章写了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把文章写的有关方面的主要意思归纳出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以正确的段意为基础,在概括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然后采取综合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对文章内容全面深入理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重视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光靠学习课内几篇课文这一条腿走路是绝对行不通的,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扩大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地进行自主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我们要抓好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低年级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爱看书,也爱缠着老师、家长讲故事,怎样有效地利用给孩子讲故事的这种方法去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家长必须重视的。我们可以提一些思考性的問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说一说,培养他们从小用心读、用心听、勤思考的习惯,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鼓励他们从书中去找,或者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一起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扩大课外阅读量
中高年级的孩子要逐步提高要求,不仅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得有感情,要放声诵读。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抽查学生所读的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低年级还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老师要多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一起谈读书体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加上良好阅读习惯形成后,老师再逐步放手,让学生加大阅读量,进一步拓展视野,增广见闻,培养学习语文能力。
3.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我们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老师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开展“读课外书”、写读书心得等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三、创新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收效
作为老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要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速读、选读,浏览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课堂上阅读策略
一是在老师指导下,按要求进行阅读基本功训练,完成规定的练习,进而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有关材料,做到触类旁通,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三是在阅读训练中,先求同,后求异,这样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四是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把课文提供给学生阅读,而且要善于设问、解惑、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提出读的要求,把学生的阅读和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主动地对课文的语言和思想进行探索,对重点的句子、层次、段落要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反复读、仔细想,使每读一遍皆有所得。
2.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3.“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对“精读”与“略读”论述得十分清楚,我们要教给学生“精读”与“略读”方法,对于要学习理解的课文,我们要精读,要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和遣词造句,吸收文学营养,受到美感陶冶。对于一些故事性的文章、新闻性的材料可以“略读”,了解大意,扩大阅读量。
4.读写结合法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教学要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加强阅读课的说、写练习实践,还应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使课外阅读与听、说、读、写相结合,教会学生写读书心得、读后感、续写、改写、补写等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卢颖.关于小学生的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6.
【关键词】阅读能力 兴趣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96-02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为了提升競争力而把阅读置于重要地位,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阅读不仅创造精神,而且赋予人以精神的力量和寄托,文化学者余秋雨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作出明确规定,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要背诵的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粗浅体会。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是以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为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领学生学习母语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进行阅读教学而不是一般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止步于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形式,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1.在词语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理解词句的意思、意义是阅读的基础。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如:教学《老科学家下乡》一文中的“炯炯的目光”,“炯”是关键字,理解了“炯”字的含义,整个词语就容易理解了。“炯”是光明、明亮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为眼光明亮,很有神采,表达了老科学家对改变农村面貌充满信心。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为培养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句子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句子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因而,要重视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好思维的坡度,确定需要理解的句子,以培养阅读能力。
一是弄懂句子中的关键词及难理解的词语就明白整个句子的意思了。如:《小交通员》一文有这么一句:“做得好!遇见敌人就得随机应变。”可让学生查词典理解“随机应变”的意思,再读读划划课文理解立安的“随机应变”。这样,不仅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是抓住中心句子,培养阅读能力。课文里往往有提示下文、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的句子,弄懂了这些句子的意思,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开头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涵盖全文,在初读课文的导读问题提出来: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让学生理解詹天佑出众的专业技术表现他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任务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他是“爱国”工程师。
三是抓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阅读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是理解整篇课文的重要一环,只有理解好句子的含义,才能理解每段,直至整篇文章的意思。如《落花生》一文中,“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是以物喻人,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对人们有好处的人。理解这类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先从字面想意思,再联系全文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其含义,最后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在训练概括力中培养阅读能力
概括力要在理解每段或全文主要意思基础上,用完整、简洁的语句归纳表达出来。分析、概括能力进步了,对提高学生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是用中心句形式概括每段主要意思。只要在细读文章后,找出段落的中心句,就可以概括该段的主要意思。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二至五自然段都有中心句,分别写了小兴安岭春天、厦天、秋天、冬天四季不同的景色,这些中心句可以作为二至五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
二是抓住每段“谁干什么”或“什么事怎么样”等问题,把这些问题概括出来就等于归纳了该段的主要意思;有的段落讲了几层意思,如果几层意思基本相同,就可以采用归并法归纳段落大意;有的段落的几层意思不相同,我们可以用取其主要意思,删去次要意思的方法来归纳段落大意。抓好归纳段落主要意思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并能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有的文章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文章写了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把文章写的有关方面的主要意思归纳出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以正确的段意为基础,在概括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然后采取综合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对文章内容全面深入理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重视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光靠学习课内几篇课文这一条腿走路是绝对行不通的,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扩大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地进行自主阅读,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我们要抓好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低年级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爱看书,也爱缠着老师、家长讲故事,怎样有效地利用给孩子讲故事的这种方法去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家长必须重视的。我们可以提一些思考性的問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说一说,培养他们从小用心读、用心听、勤思考的习惯,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鼓励他们从书中去找,或者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一起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扩大课外阅读量
中高年级的孩子要逐步提高要求,不仅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得有感情,要放声诵读。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抽查学生所读的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低年级还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老师要多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一起谈读书体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加上良好阅读习惯形成后,老师再逐步放手,让学生加大阅读量,进一步拓展视野,增广见闻,培养学习语文能力。
3.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我们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老师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开展“读课外书”、写读书心得等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三、创新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收效
作为老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要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速读、选读,浏览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课堂上阅读策略
一是在老师指导下,按要求进行阅读基本功训练,完成规定的练习,进而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有关材料,做到触类旁通,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三是在阅读训练中,先求同,后求异,这样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四是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把课文提供给学生阅读,而且要善于设问、解惑、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提出读的要求,把学生的阅读和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主动地对课文的语言和思想进行探索,对重点的句子、层次、段落要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反复读、仔细想,使每读一遍皆有所得。
2.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3.“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对“精读”与“略读”论述得十分清楚,我们要教给学生“精读”与“略读”方法,对于要学习理解的课文,我们要精读,要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和遣词造句,吸收文学营养,受到美感陶冶。对于一些故事性的文章、新闻性的材料可以“略读”,了解大意,扩大阅读量。
4.读写结合法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教学要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加强阅读课的说、写练习实践,还应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使课外阅读与听、说、读、写相结合,教会学生写读书心得、读后感、续写、改写、补写等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卢颖.关于小学生的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