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GB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j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基因沉默(HMGB1-siRNA)组和空载体(Scrambled-siRNA)组,每组10只。结扎冠状动脉(冠状)血流30 min、再灌注2 h建立心肌I/R损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结扎。各组分别于术前24、12、0 h采用水压法经尾静脉相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HMGB1-siRNA或Scrambled-siRNA混合液各1 mL进行预处理;再灌注2 h后取血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损伤部位HMGB1蛋白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心肌组织HMGB1以及ERS相关因子,如糖调节蛋白78(GRP78)、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的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

I/R可使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HMGB1阳性细胞以及心肌组织GRP78、CHOP、caspase-12的蛋白和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HMGB1-siRNA预处理后可致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I/R模型组明显降低〔TNF-α(ng/L):783.4±203.4比963.9±214.1,IL-6(ng/L):358.8±94.8比452.3±103.7,IL-8(ng/L):180.5±73.6比347.3±90.3,均P<0.05〕,HMGB1阳性细胞以及心肌组织GRP78、CHOP、caspase-12的蛋白和mRNA表达也明显低于I/R模型组(HMGB1蛋白:1.59±0.26比3.21±0.40,GRP78蛋白:2.59±0.28比4.21±0.42,CHOP蛋白:2.01±0.23比3.21±0.43,caspase-12蛋白:1.48±0.22比3.01±0.48;HMGB1 mRNA:2.35±0.26比4.67±0.45,GRP78 mRNA:6.59±0.26比11.21±0.40,CHOP mRNA:2.01±0.43比5.21±0.63,caspase-12 mRNA:4.48±0.32比8.41±0.52,均P<0.05)。Scrambled-siRNA组各指标与I/R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MGB1可能参与了大鼠心肌I/R损伤中ERS的激活,从而加重心肌细胞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线粒体分裂蛋白1(Drp1)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IRI模型组、Drp1抑制剂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进行结扎。Drp1抑制剂组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1.2 mg/kg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复灌3 h后,测定各
目的探讨大黄萃取液对心搏骤停(CA)兔心肺复苏(CPR)后肾损伤的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复苏模型组和大黄预处理组,每组8只。大黄预处理组在制模前连续灌胃大黄萃取液5 mL·kg-1·d-1 7 d;假手术组、复苏模型组则连续灌胃生理盐水10 mL/d 7 d。连续干预7 d后针刺心底和心尖部,用50 V交流电刺激诱发心室纤颤(室颤)制备CA-CPR
期刊
目的探讨氢气(H2)干预对兔心搏骤停(CA)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新西兰白兔分为吸入H2治疗组和空气对照组,每组30只。两组均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采用电刺激心外膜法建立兔CA模型,CA 6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CPR),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停机。H2治疗组置于含2% H2空气的笼中饲养,持续至ROSC 72 h;空气对照组则吸入100%空气72 h。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