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例Rh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换血前后血型抗原、抗体变化的观察
【机 构】
:
苏州市红十宇中心血站,苏州市红十宇中心血站
【出 处】
:
中华血液学杂志
【发表日期】
:
1989年10期
其他文献
我们以略加修改的Akagi法测定了62例各型白血病忠者两种血清核糖核酸酶( RNasc)活性,并以104例正常人及46例非白血病患者为对照。正常组硷性RNase活性为11.03±0.16单位,酸性RNase为7.60±0.21单位。白血病患者两种血清RNase活性(分别为15.83±0.56,12.91 ± 1.05单位)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其它血液病组。多发性骨髓瘤组两种血清RNasc活性也明显升高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人巨细胞病毒(HCMV )特异性抗体,研究84例血液病患者输血相关的HCMV感染。输血后活动性HCMV感染率为38.10%。输血量、输血次数和供血者HCMV感染状态与受血者HCMV感染密切相关。HCMV感染与骨髓象的缓解、肺炎的发生和病死率有一定关联。
利用体外液体培养方法測定了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CFU-F的形成情况。发现绝大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鼓髓CFU-F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产率随着病期的不同而波动。经混合培养试验,发现病人血清及骨髓幼稚细胞均不同程度地抑制正常骨髓CFU-F的形成。提示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CFU-F形成不良是由于病人骨髓白血病细胞分泌某种体液因子所致。
从一例慢粒患者外周血中建立了一株Ph染色体阳性的原始巨核白血病细胞系(HIMeg)。细胞在单细胞悬液中生长,倍增时为26.7小时,克隆形成率36.3%。细胞的PAS、α萘酚醋酸酯酶、酸性磷酸酶、电镜血小板过械化物酶及细胞膜GPⅡb/Ⅲa抗原表达均虽阳性。HIMeg的建立,为巨核细胞造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模型。
以小鼠CFU-S作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冷冻存活率指标,我们发现在传统降温过程中,干细胞总损伤85.6%发生在-8~-16.5℃狭窄温区,细胞悬液处在液态(-8℃以前)及完全固化(-20℃以后)后对降温速率无严格要求。在一8~一20℃间细胞悬液所经历的过冷、相变热冲击、液固两相共存、胞外悬液完全固化等一系列复杂变化,可能是造成细胞大量损伤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