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塑造民族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朝历代那固若金汤的城池、金碧辉煌的宫殿、巧夺天工的技艺、卓越不凡的人物都归于尘土之后,阅读是我们获取祖先文化、思想、道德、灵感、艺术和科学遗泽最重要的途径,这些成为滋养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在我们歌颂书籍伟大力量的同时,更需要清醒地看到民族阅读习惯中的优长或缺陷,它们无声无息,却影响深远。
  一、阅读,人类文明发展的推手
  汉字、造纸、印刷术的次第发明,为中华民族阅读活动规模的扩张提供了重要载体,阅读内容的极大丰富,读书群体也借此不断扩大,与相对应的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想象力凭借阅读登上了历史的高峰。欧洲则直至1450年古腾堡在欧洲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后,书籍从印刷机上汹涌而出,打破了教会对阅读资源和权利的垄断,人们观念和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开始加速,开启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路,但丁的《神曲》、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些天才著作正是通过阅读的扩散才获得了脱离书本的生命。或者可以说,欧洲诸民族成为世界新的强者,阅读的普及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二、阅读,亦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可惜,中国阅读文化在演进过程中,却逐渐滋生出一些令人沮丧的特征,可大致分为如下几个倾向。
  首先,“正统”逐渐占据阅读选择的主导地位,影响了知识的均衡全面发展。自隋代而起的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士子出人头地的必经之路,这一方面催生了更大范围的阅读群体;但阅读内容又不断在封建体系的演进中排除“异端邪说”,能帮助广大读书人“暮登天子堂”的“圣贤书”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阅读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雕版印刷术的长盛不衰,挤压了活字印刷术施展的空间。是否可以形象地表述为,建立在固定而狭窄的雕版空间中的中国阅读文化,在成千上万次的复制中更加注重追溯、传统、接续,而缺少开创、突破与更新?
  其次,藏书文化打下“私”的烙印,阅读垄断进一步降低了知识流通的活力。我们虽有浩如烟海的典籍,震惊世界的鸿篇巨制,但帝王到普通读书人对阅读的巨大私心一直如影随形。收录中国明代之前的图书文献近八千种的《永乐大典》仅成三部,只满足了“九五至尊”一己的阅读之愿,随后损毁散佚,成为文化史上无法弥补的损失。帝王的阅读特权对整个社会的阅读文化产生了消极的示范意义。绝大多数藏书家都设置了“概不外借”“传男不传女”的种种家规,虽然他们垄断了书籍的阅读权利,却大部分未能成为大学问家。许多珍本书籍在长久的囤积之后,损毁流散于鼠蠹、兵燹、偷盗、水火……阅读功用大打折扣,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更是贡献无多。
  再次,政府在公共阅读领域的不作为,让国人整体素质越来越落后于西方。藏书家不愿出借图书,背后原因却是无力承担公共阅读服务的责任。虽然中央及各地政府大多设藏书方便官员或士子阅读,但数量极其有限,且没有严格的借阅制度,流失严重,根本不能满足文人群体的阅读需求。对比欧洲,16世纪开始,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一个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中期,所有学生可以不需经过允许就能进入图书馆,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获得了公共阅读权利。
  最后,中华帝国的晚期,阅读文化越来越畸形发展,阅读越来越成为男人的专权。而早在1686年,瑞典的路德教会就颁布一条法律:“男女贵贱皆须识字”。这样的历史对比尤能让我们感到沮丧和焦灼——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妇女群体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整体缺失,必定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文化启蒙和精神发育,造成广大底层民众素质的集体低下。三、保障公民阅读权利,实现人的现代化国家欲从衰落走向强盛,第一要义便是培养优秀的公民,如果大多数国民都能够通过阅读具备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知识,就可以让一个民族在废墟中再造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国成为可能。在中国近代百年“自改革”的过程中,阅读以启蒙导师的全新身份介入到民族文化重建的工程中来,《东方文库》《万有文库》等丛书以“最廉之价将各科必备之书”,力图凝缩世界科学和人文的知识到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范围之内,新式教育和公共图书馆的兴起,共同推进了阅读普及。
  保障每一个公民平等获取阅读权利,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标志,也是诸多文化强国国家的基本国策。日本在1947年,人们还为温饱发愁之时,就恢复了每年一次的“读书周”运动(始于1924年),以再造全新的日本为目标,通过阅读推动“文化国家的建设”。美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将阅读视为提升教育质量、确立美国的文化战略地位的第一要素,克林顿、布什、奥巴马都在通过颁布法案的形式不断加强投入,巩固这一国策。近邻俄罗斯颁布了《民族阅读扶持与发展纲要》,该纲要建立在对本国阅读设施建设、阅读资源、阅读习惯等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认为俄罗斯社会中知识和建设性构想的日益匮乏,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阅读兴趣的下降造成,阅读危机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社会风险,鉴于此,计划通过2007年至2020年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推进国民阅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民读书”(Books for All)口号,1982年启动“走向阅读社会——八十年代的目标”项目,1997年发起“全民阅读”(Reading for all)项目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推广,此后数年间,“全民阅读”概念许多国家落地生根,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致力推进,形成了稳定的机制、专门组织。四、“全民阅读”的面临问题与未来1949年,我国文盲数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文盲率高达95%,经过旷日持久的扫盲运动,2011年我国文盲率下降至4.08%,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国民都拥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而创作、出版和公共图书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共同为公民平等享受阅读权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大而言之,“全民阅读”是为了让阅读滋生的智慧不断纠正民族的未来发展轨迹;小而言之,是为了让人人能够通过阅读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至少,让人人能够拥有通过阅读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步履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公共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共识的今天,“全民阅读”理念的践行,则是其中意义重大的版块,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带有鲜明的公益性质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阅读不再只是学者文人书斋里的私事,“全民阅读”所关怀的重点,是那些尚未享受到阅读权利、缺乏基本阅读内容与设施的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还有许多贫困儿童没有一本课外书,许多同胞从未迈进过图书馆的大门,许多少年迫于考试压力而没有时间阅读人文著作……更为严峻的挑战来自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瓦解,我们虽然不能因畏惧旧的体系的瓦解而排斥新媒体为阅读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但因为缺乏足够的研究,而看不清其中诸多潜在问题。
  要实现全民阅读持久而强健的效果,必须要以强有力的制度作支撑,要以法律作为国民享受阅读权利的基本保障,要有全面和科学的阅读指导,要有系统的研究和调查,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国家长远规划。目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宣布开始《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制定工作,其立法目的并无干涉个人阅读之意,而是为了明确政府的责任。此前,《全民健身条例》已凭借北京奥运会的春风顺利出台,而“全民阅读”所带来的“强智”内涵,并不亚于“强身”对整个民族发展的长远意义。并且,鉴于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复杂的影响,需要更多有智之士的关注与研究,需要不同的声音、多维的视角和思辨的色彩,从而保证全民阅读政策与法规能够真正落地,保证我们将最先进地技术用于促进全民阅读的推进事业中来。
  也许有人会认为在种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物质基础还未足够丰富的今天,阅读立法问题太过超前,但回顾历史,对比他国,笔者认为,或许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有些落后了。中华民族今天所面临着种种新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假货泛滥、诚信危机……是否因为我们面前有着太多“碎片化”的、不系统的阅读内容?是否因为我们的阅读缺乏以人文关怀铸造的标尺?是否因为我们去阅读总是为了功利实用?一个快速发展的民族,如果汲取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养料,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巨婴。
其他文献
随着电影《钢的琴》成为"2011年口碑第一片",90年代以至新世纪初市场化过程中的工人阶级状况再度引起了知识界的某种关注,其中,财经作家吴晓波回忆的沈阳铁西区的一个老故事被
民间艺术培养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与此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促进个人发展。有学者经研究表明,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少儿审美能力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本文重点探讨了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对少儿审美能力的影响,希望以此为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完善以及少儿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凭据。  一、引言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国内教育不仅仅重视文化教育的提升,
本文通过介绍就峪渡槽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产生病害的原因,并给出了合理的处理方案。为延长使用寿命采用丙乳硅粉水泥砂浆进行补强处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加固技术先进
社会科学是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一个在深刻民族危机之际被裹挟进现代化的国家,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几乎全部“移植”自西方。有语言学家做过研究,目前流行于中国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