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鍉丛针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电鍉丛针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电鍉丛针治疗的优越性。方法72例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电鍉丛针组、头穴丛刺组2组,均按照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选取穴位(顶区、顶前区) 。头穴丛刺组向前或向后透刺,留针6 h ;电鍉丛针组用自制的电鍉丛针连接电针仪,每次通电30 min ;各组每周均治疗6 次休息1 d ,连续观察4 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生活能力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两组的疗效评定。结果:各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P < 0. 01) ,3 项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电鍉丛针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治疗形式上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电鍉丛针;头穴丛刺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poon2needle cluste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scalp2points for motor dysfunc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I) patients , so as to analyze its superiority in the treatment of CI. Methods A total of 72CI inpatients with motor disturban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poon2needle cluster (SNC) group ( n =36) and filiform2nee2 dle cluster (FNC) group ( n = 36) . Multiple filiform needle s were inserted into the Yu's 7 scalp2points (Parietal region , Antero2pa2 rietal region , etc. ) , and manipulated for a while , followed by 6 hours'retention of the needle s. Multiple spoon needle s were fixed to the same scalp2points and then the se scalp2points were stimulated with electric pulse for 30 min. The treatment wa s given once daily , 6 time s a week and for 4 week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a sse ssed by Fugl2Meyer a sse ssment scale , Barthel Index and clinical neuralfunction2defect a sse ssment re spectively. Results Compared to pre2treatment , the score s of Fugl2Meyer a sse ss2ment scale and daily2life ability a sse ssment of both SNC and FNC group 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treatment ( P < 0. 01) ,and those of clinical neural function2defect asse ssment of the se two group s lowered considerably ( P < 0. 01) . No significant differ2 ence s were found between two group s in the se 3 indexe s ( P > 0. 05) . After the treatment , of the 84 and 80 case s in SNC and FNC group s , 0 and 3 were cured basically , 44 and 45 experienced a marked improvement , 35 and 27 had an improvement , 5 and 5 failed , re spectively. Conclusion Spoon2needle cluster electro2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I patients'motor dysfunction and daily2life activity ability , and is comparable to the filiform2needle cluster stimulation i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中图分类号】R9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005-02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近年来,对其有效治疗手段研究成为当今医学领域中重要课题之一。此次我们采用自制的电鍉丛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病例选择2004年11月至2007年10月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72例。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中风病中经络诊断标准[1-3];②符合西医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患者;③发病在2周-2个月;④年龄18岁以上,75岁以下,男女均可;⑤所有患者均经过头部CT和MRI证实;⑥意识清楚,病情基本稳定;⑦均存在运动障碍,以单侧为主,且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大于或等于10分;⑧病情虽较重,但经处理达到上述标准者。
  1.3 一般资料分组及各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各组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1.4.1 评定方法: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的评定: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法(ADL);疗效评定: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
  1.4.2 实验方法[4]:采用SAS统计软件包,将72例患者随机分组随机分为电鍉丛刺组和头穴丛刺对照组。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顶区(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顶前区(前顶至囟会及其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对照组采用头穴丛刺加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脑保护及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鍉丛刺加常规西药治疗(同上包括脑保护及对症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为1疗程,连续观察4周,治疗结束第12周后随访。
  1.4.3 统计方法:计数资料数据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校正t检验,等级资料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法检验,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72例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各组均有脱落病例,结果如下:
  表1 各组脑梗死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x±s)
  
  
  组别例数性别男 女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天)病情(例)轻 中 重
  
  电鍉丛针组32 18 14 58.50±9.40 40.50±15 8 19 5
  
  头穴丛刺组 34 19 15 61.30±8.86 38.85±13 10 18 6
  经统计学处理,各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注:病情轻、中、重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2.2 各组脑梗死患者简化Fugl _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见下表)。
  表2 各组脑梗死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x±s)
  
  
  组别 例数 疗前 疗后 t p
  
  电鍉丛针组 32 38.26±13.45 65.76±17.18 -22.46 0.001
  
  头穴丛刺组 34 40.68±10.36 70.28±19.40 -26.50 0.001
  经t检验各组脑梗死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t = 1.63P = 0.1057 p﹥0.05 电鍉丛针组与头穴丛刺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2.3 各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的比较(见下表)。
  表3 各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分的比(x±s)
  
  
  组别 例数 疗前 疗后 t P
  
  电鍉丛针组 32 30.45±13.45 62.24±16.17 -21.74 0.001
  
  头穴丛刺组 34 37.65±17.41 72.20±14.75 -23.56 0.001
  经t检验各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治疗前后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t = 0.94P = 0.3478p﹥0.05 电鍉丛针组与头穴丛刺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2.4 各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下表)。
  表4 各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 数 疗前疗后 tP
  
  电鍉丛针组 32 22.38±8.14 12.35±5.50 16.90 0.001
  
  头穴丛刺组 34 18.45±7.40 9.32±4.75 19.20 0.001
  经t检验各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t = 0.28, P =0.7794 ,p﹥0.05 电鍉丛针组与头穴丛刺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2.5 各组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见下表)。
  表5 各组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 数 基本治愈 显著进步 进 步 无变化 恶化P
  
  电鍉丛针组 32 0 17 13 2 0 0.2604
  
  头穴丛刺组 34 1 20 12 1 0
  
  经Ridit分析:电鍉丛针组与头穴丛刺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电鍉丛针把头针和电针相互结合,按照于氏头穴七区划分法选取穴位,既减轻了针刺的疼痛,又保持了头穴丛刺原有的疗效。于致顺教授根据场的理论[5-8],提出了新的头穴分区方法,将头部划分成7个治疗区,即顶区、顶前区、额区、枕区、枕下区、颞区及项区。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科研发现,在相应的刺激区,采用丛刺(每区刺入3-5针,以将病变部位覆盖为宜)、长留针(6-8小时左右)、间断捻转(留针期间捻转1-2次)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可提高疗效。刺激头穴,可以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的综和调节作用,治疗十四经及五脏六腑疾病,并采用透经、透穴起到一穴带多穴、一经带多经的整合作用。我们在临床研究中采取了国内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通过的评分标准及国际康复学[5-8]的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定电丛针的临床疗效,使结果更客观、更科学。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肯定,在治疗机理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研究一致认为,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血流的供应,起到即刻的脑保护作用;并可通过调整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的异常,而发挥延缓的脑保护作用。头针丛刺优于普通头针,但由于头针丛刺长留针,而且一个疗程3周到4周,由于长时间针刺使头部水肿疼痛,某些病人疼痛难忍,往往使一部分病人难于完成按期疗程,而中断治疗。鉴于上述情况,给我们提出一个可行而有效的针刺方法,电鍉丛针治疗中风偏瘫,这是于氏头针系列研究的深化,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主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J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 19 (1) :55 - 56
  [2] 谌剑飞,关少侠等。中风急症证候研究与问题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169-171
  [3] 高磊,王茂斌。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康复。2000,8(6):368-371
  [4] 唐强,张立,魏铁花,等.电丛针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疗效观察[J ] . 针刺研究2009 ,34(3) :193 - 197
  [5] 唐强,王德生。头穴针刺结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作用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2):71-72
  [6] 唐强,郭艳芹,田晓彦,等.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 ] . 针灸临床杂志,2001 ,17 (11) :57 - 58
  [7] 唐强,朱冬梅,刘景隆,等·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冶疗急性脑梗塞患者运动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1):697-698
  [8] 白晶,李宝栋,唐强,等. 头穴丛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 . 针灸临床杂志,2005 ,21(6) :47 - 48
  [9] 郭泽新,汪润生。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中国针灸。2002,22(4):268-270
  [10] 高俊鹏。针灸配合运动康复对中风后偏瘫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牡丹江医学学报。2003,24(5):16-18
  [11] 周鸿飞、赵辉。项丛刺治疗中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137-138
  [12] 王敏华、梁冰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4,23(4):7-9
  作者单位:15000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Y”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使用“Y”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53例64足,采取跟骨外侧入路,35足采用自体髂骨植骨。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病例总体优良率达85.9%。结论 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切口设计、植骨、准确复位及坚强固定等可以减少并发
期刊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常见急症,急性发作时患眼胀痛、流泪,同时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视力急剧下降,症状重,如末经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于短期内失明。病人的心理复杂,思想压力大,因恐惧心理和心情紧张而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对生活丧失信心,严重地影响疾病的治疗和病人的生存质量。所以探寻青光眼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临床护士的首要问题。  1 临床资料  1.1 我科于2009年10月-
期刊
颅脑损伤是一种病情复杂变化快,引起病残及死亡率极高的外伤性疾病,如能得及时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我院地处海拔3800m以上的高原地区,由于交通事故引发的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日益增多,我院于2009年共收治48例手术治疗23例,其中21例预后良好,2例死亡。  1 手术方法  23例均在24小时内在全麻下行颅脑血肿清创术,有效吸氧,术中清除异物、碎骨片、颅内血肿,彻底止血,脑内腔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的微波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微波(microwave)治疗青少年腺样体肥大38例。手术在局麻间接喉镜下操作,对照组30例采用全麻下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法。结果:两组有效率l00%。但在住院/门诊比、麻醉、疼痛、术中出血、术后恢复日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波可在局麻下进行,不需住院,操作简便,出血极少,微创,痛苦小,安全,疗效与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法相当。  【关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对青少年网瘾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32例网瘾患者心理干预1月、6月后,观察上网成瘾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估积分的变化,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1月、6月后与干预前比较,上网成瘾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积分均有一定的降低,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干预后1月与6月比较,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肠克隆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类型特征。方法:对40例经临床证实及手术诊断的肠克隆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5%,声像图特征分为四型,即急性水肿型、慢性增厚型、溃疡型、穿孔型。结论高频超声对诊断肠克隆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声像图分型对指导决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频超声;肠克隆病;声像图分型   Discussion on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325例海洛因成瘾者参加药物维持治疗的维持情况以及治疗一年后的个人、家庭、社会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 对2008年全年申请加入海口市CDC和海口市皮肤性病防治所2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治疗的325名海洛因成瘾者和坚持美沙酮维持治疗一年后的128名受治者进行的调查,比较治疗前后的高危行为、家庭、社会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一年的维持治疗,患者以静脉注射的吸毒方式由治疗前的66.8%
期刊
【摘要】目的:进一步阐明微量元素硒镉含量异常时心肌细胞损害的机理。方法: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分别观察了:正常对照、单纯高Cd、低Se高Cd组饲料饲养 14 w后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变化。结果:单纯高镉组无变化; 低Se 并高Cd 组与对照组相比, RP、APA降低,APD50、APD90明显延长,有统计学异常。结论 低硒并高镉饲料可明显改变大鼠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关键词】:硒; 铬;心肌电生
期刊
【摘要】目的 : 讨论不同程度羊水过少对足月妊娠结局的影响,以选择及时正确的终止妊娠的方法。方法 : 选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产科住院足月单胎分娩的羊水过少的产妇200例,根据羊水指数(AFI)分为两组:A组羊水指数《5cm诊断为羊水过少组,B组羊水指数>5cm而《8cm,诊断为可疑羊水过少组,分别比较A、B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根据羊水指数划分的A、B两组在围产儿的结局及分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临床常用的3种口腔医用合金(镍铬合金、金合金、钴铬合金),通过流式细胞术来评价3种合金对L929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制备3种合金材料的浸提液, 用浸提液培养L929细胞24h,用AnnexinV-EGFP与PI对L929细胞双染,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L929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3种材料引起细胞凋亡的顺序由小到大依次是金合金>钴铬合金>镍铬合金。结论不同医用口腔合金材料引起L929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