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各个独具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绵阳市为例,绵阳的历史文化产业带、重建文化产业带、“两弹一星”文化产业带,以及绵阳大力弘扬的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促进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紧密结合,可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90-03
一、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意义
(一)有益于丰富教学素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
尽管教育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撰工作,但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现行教材“以点带面”的论述居多,有的内容甚至空洞乏味,教材还存在着人文精神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的缺陷[1]。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太拘泥于教材,就难免缺少生成性、情境性和灵活性;教学方法若以说理和灌输居多,就缺少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实效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多种学习需要和整体人格的成长,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就会显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真诚情感的流露,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学体系转向教育体系的进程存在着障碍和难题。那么,合理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优化教学手段,就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立体化。各地历史文化中,鲜活生动的人文典故、历史厚重的文化遗址、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能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大学生受到特色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从情感共鸣达到教学共振的目的。
(二)有益于拓宽实践教学路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性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局限于纸上的课堂,静态的课堂,而更应该响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课程建设宗旨,将高校所在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大学生“走出去”,摸索出更为广阔的实践教学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思政课教师的带领下去了解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既可以以古知今,理解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制度理念之间的互动,又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的局面,更好地实现“理论课堂”与“社会课堂”的良性互动,最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有益于加深大学生对民情、国情的了解,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中共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10条明确指出:“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教育结合进行。”爱国主义不是抽象地纸上谈兵,“爱祖國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都要和故土家园、民俗乡情联系在一起。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无尽的爱国主义生动素材,各高校可以因地制宜,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感染大学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用爱国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激励大学生,让大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践强国之行。
二、绵阳市特色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
绵阳建城已达2200年之久,自上古以来,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名人辈出,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连接中国中央与后方腹地的“蜀道”贯穿全境,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一)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千年积淀。
嫘祖文化:绵阳是黄帝元妃、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发明家嫘祖的故乡。嫘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祖文化、始源文化和根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的亲情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嫘祖对蚕桑丝绸的发明和推广应用,结束了古人衣树叶,着兽皮,衣不蔽体的原始蛮荒生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祀嫘祖,拜先蚕,敬蚕神成为绵阳当地居民重要的民俗活动。
大禹文化:治水英雄、先贤大禹诞生于绵阳北川,其科学治水的精神传颂至今。大禹是继炎、黄之后的又一人文始祖,他创建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民间祭禹世代相传,历时千年而不绝。每到大禹诞辰,去禹王庙和禹穴沟进香祭奠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并且当地官祭与民祭相辅相成,由此形成的大禹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北川一项宝贵的人文资源。
三国蜀汉文化:三国蜀汉时期,绵阳市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流传着“蜀汉兴亡在涪城”的说法。刘备、诸葛亮、蒋琬在绵阳市境内的遗迹处处可见,刘备刘璋涪城会的遗址--富乐山别有一番风景。扬雄读书台“西蜀子云亭”傲立西山风景区,是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指。
李白文化:绵阳江油是诗仙李白的故里。这里有太白纪念馆,磨针溪、李白故居陇西院、月圆墓,还有1 000多座碑刻的太白碑林。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绵阳特有的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思想与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并行不悖。嫘祖以大爱爱人的博爱思想,大禹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造福民众的人道关怀,三国蜀汉文化中的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严己宽人,崇尚忠义勇等思想精髓[2]、李白“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都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的珍贵的思想结晶。 (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北川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世代传承,独具神韵。
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羌历年,狂舞歌欢,数日不散,以贺大禹诞辰。浓郁的羌族民族风情犹如醇厚清香的咂酒一般让人心醉:从虚幻迷离、动心心魄的羌笛,到高亢悦耳的祝酒歌;从精美秀丽、栩栩如生的羌秀,到工艺精湛、民俗浓郁的银饰;从以师徒相授的释比法事、羌族羊皮鼓舞,到“依山居止,累石为屋”的碉楼……这些传承数千年的伟大文化瑰宝,是坚韧的羌寨人向人类塑造和奉献的伟大财富,并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摧毁,更值得我们用心传承与保护。
平武县古老而神秘的白马藏族,至今保留着喝咂酒、原生态歌舞、男耕女织等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孕育出白马人独特的敬酒歌、跳曹盖、猫猫舞等民族歌舞。白马人通过舞蹈,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驱鬼避邪,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野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白马人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白马语和康巴语、羌语相近,但没有相应的文字,依靠口口相传。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在中华诸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有这类独特的打扮。他们男女皆编发,一年四季均头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上插白色鸡尾羽,摇曳招展,分外引人注目。男子在毡帽上插一支挺直的白鸡毛,表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支至三支,寓意纯洁温柔。
我们对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访,引导大学生溯中华文化之源,感受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切实的行动守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之宝,这是加强民族认同,民族团结、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重要的内推力。
(三)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
绵阳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和重要的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以“两弹一星”、跃进路·1958、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为代表的科工文化独具魅力。尤其是“两弹一星”城,曾是中国两弹研制基地,也是“两弹一星”研发核心基地。这里保留了大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旧居、将军楼等,还保留着一座长达2.8公里的防空战备洞,以及由江泽民、李鹏、张爱萍、邓稼先、于敏等原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国防科学家的题词石碑70余块而组成的民族魂碑林。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基地建设者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
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四)感恩奋进文化昂扬时代精神
尽管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但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抗击灾害和灾后重建的奇迹,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绵阳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形成了具有绵阳特色的团结奋进、自强争先、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恩奋进文化。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以“意志永恒、大爱无疆”为主题,以三道拐、集体公墓、北川中学茅坝校区不倒的国旗等参观点,镶嵌总理让路、敬礼娃娃等故事,将老县城建设抗震救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擂鼓八一中学则以“军民共建、德育先锋”为主题,通过将军林、八德廊、国防园等,突出军民鱼水深情;吉娜羌寨以“团结进步、共创幸福”为主题,以一广场、一展厅、一陈列室、一农户、一产业为重点,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北川新县城以“重建奇迹、辉煌新城”为主题,通过安置房、抗震纪念园、新北川中学、七一职业中学等,展示党超强的执政能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文化集中体现和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升华[3]。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事,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入推进感恩教育,通过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援建、感恩社会引导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大学生感恩老师,作为子女感恩父母,作为公民感恩社会,使感恩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
(一)融入理论教学促内化
首先,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部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部分,《形势与政策》中“文化强国”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涉及中国辉煌文化历史部分,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讲授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再辅助以图片展示、影音录像等视频资料,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融会贯通于教材与授课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切感。
其次,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补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理论课堂可以开展专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都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形成关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系列授课专题。安庆师范学院甚至首开先河将乡土历史列为大学生必修课。专题教学,更容易让大学生深入、系统地了解各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再次,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在体系结构上都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其教材体现的理论深度和中学课本区别不大。因此,把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编写进教辅材料如案例研讨集,学生辅导用书之中,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背后的精神意蕴,既弥补了上述不足,又增强课程读本的趣味性、理论性和学术性[4]。 (二)推动实践教学促外化
第一,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大有裨益,而地方文化资源恰恰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优势。组织大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访问特色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做社会调查、民俗采风,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英雄故事、瞻仰烈士遗迹等形式,让大学生感受、融入地区悠久的文化,接受身心的洗礼与灵魂的升华。
第二,校地共建实践基地,构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绵阳为例,绵阳市充分挖掘、利用中国科技城的本土资源,现创建有“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以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北川吉娜羌寨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李白文化、李调元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以及江油市西山公园红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绵阳师范学院与西南科技大学都有地市校地共建的成功范例。各高校与所在地市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全面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为实践教学的开展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长时期和大规模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平台和保障。
第三,社会实践科研化,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高校可以以专家带团队的形式,在教师集体备课基础上,将围绕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产生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提炼为项目课题,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课题选择与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调研、研讨,形成课题报告,最后撰写科研论文发表。实践项目科研化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从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化,在自主学习中加深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渗透校园文化促强化
把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地方文化资源所承载的优良文化来充实校园的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各高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介绍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专栏,在校报上刊登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章,把名人名事逐篇刊登在每期报纸上,使校报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可在校园广播中编播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节目,每期播送一个专题;甚至可以邀请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到高校做报告,给大学生讲传统、谈体会,用他们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去涤灌青年一代的心灵。因此,将地方历史文化与优秀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爱故土家园、爱璀璨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巨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N].光明日报,2008-01-19.
[2]蔣志.三国文化与绵阳[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3]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谱写抗震救灾精神的新篇章[J].求是,2011(11).
[4]严考亮.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1(33).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90-03
一、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意义
(一)有益于丰富教学素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
尽管教育部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撰工作,但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现行教材“以点带面”的论述居多,有的内容甚至空洞乏味,教材还存在着人文精神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的缺陷[1]。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太拘泥于教材,就难免缺少生成性、情境性和灵活性;教学方法若以说理和灌输居多,就缺少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实效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多种学习需要和整体人格的成长,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就会显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真诚情感的流露,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学体系转向教育体系的进程存在着障碍和难题。那么,合理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优化教学手段,就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立体化。各地历史文化中,鲜活生动的人文典故、历史厚重的文化遗址、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都能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大学生受到特色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从情感共鸣达到教学共振的目的。
(二)有益于拓宽实践教学路径,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性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局限于纸上的课堂,静态的课堂,而更应该响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课程建设宗旨,将高校所在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大学生“走出去”,摸索出更为广阔的实践教学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思政课教师的带领下去了解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既可以以古知今,理解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制度理念之间的互动,又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的局面,更好地实现“理论课堂”与“社会课堂”的良性互动,最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三)有益于加深大学生对民情、国情的了解,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中共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10条明确指出:“要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国情教育要同省情、市情、县情教育结合进行。”爱国主义不是抽象地纸上谈兵,“爱祖國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都要和故土家园、民俗乡情联系在一起。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无尽的爱国主义生动素材,各高校可以因地制宜,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感染大学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用爱国仁人志士的英雄事迹激励大学生,让大学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践强国之行。
二、绵阳市特色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
绵阳建城已达2200年之久,自上古以来,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名人辈出,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连接中国中央与后方腹地的“蜀道”贯穿全境,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一)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千年积淀。
嫘祖文化:绵阳是黄帝元妃、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发明家嫘祖的故乡。嫘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祖文化、始源文化和根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的亲情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嫘祖对蚕桑丝绸的发明和推广应用,结束了古人衣树叶,着兽皮,衣不蔽体的原始蛮荒生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祀嫘祖,拜先蚕,敬蚕神成为绵阳当地居民重要的民俗活动。
大禹文化:治水英雄、先贤大禹诞生于绵阳北川,其科学治水的精神传颂至今。大禹是继炎、黄之后的又一人文始祖,他创建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民间祭禹世代相传,历时千年而不绝。每到大禹诞辰,去禹王庙和禹穴沟进香祭奠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并且当地官祭与民祭相辅相成,由此形成的大禹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北川一项宝贵的人文资源。
三国蜀汉文化:三国蜀汉时期,绵阳市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流传着“蜀汉兴亡在涪城”的说法。刘备、诸葛亮、蒋琬在绵阳市境内的遗迹处处可见,刘备刘璋涪城会的遗址--富乐山别有一番风景。扬雄读书台“西蜀子云亭”傲立西山风景区,是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指。
李白文化:绵阳江油是诗仙李白的故里。这里有太白纪念馆,磨针溪、李白故居陇西院、月圆墓,还有1 000多座碑刻的太白碑林。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绵阳特有的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思想与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并行不悖。嫘祖以大爱爱人的博爱思想,大禹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造福民众的人道关怀,三国蜀汉文化中的刚健有为,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严己宽人,崇尚忠义勇等思想精髓[2]、李白“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都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的珍贵的思想结晶。 (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北川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世代传承,独具神韵。
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历史悠久。一年一度的羌历年,狂舞歌欢,数日不散,以贺大禹诞辰。浓郁的羌族民族风情犹如醇厚清香的咂酒一般让人心醉:从虚幻迷离、动心心魄的羌笛,到高亢悦耳的祝酒歌;从精美秀丽、栩栩如生的羌秀,到工艺精湛、民俗浓郁的银饰;从以师徒相授的释比法事、羌族羊皮鼓舞,到“依山居止,累石为屋”的碉楼……这些传承数千年的伟大文化瑰宝,是坚韧的羌寨人向人类塑造和奉献的伟大财富,并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摧毁,更值得我们用心传承与保护。
平武县古老而神秘的白马藏族,至今保留着喝咂酒、原生态歌舞、男耕女织等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孕育出白马人独特的敬酒歌、跳曹盖、猫猫舞等民族歌舞。白马人通过舞蹈,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驱鬼避邪,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野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白马人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白马语和康巴语、羌语相近,但没有相应的文字,依靠口口相传。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在中华诸民族中,只有白马人有这类独特的打扮。他们男女皆编发,一年四季均头戴盘形圆顶荷叶边的白色毡帽,上插白色鸡尾羽,摇曳招展,分外引人注目。男子在毡帽上插一支挺直的白鸡毛,表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支至三支,寓意纯洁温柔。
我们对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访,引导大学生溯中华文化之源,感受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切实的行动守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之宝,这是加强民族认同,民族团结、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重要的内推力。
(三)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
绵阳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和重要的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以“两弹一星”、跃进路·1958、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为代表的科工文化独具魅力。尤其是“两弹一星”城,曾是中国两弹研制基地,也是“两弹一星”研发核心基地。这里保留了大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弹之父”邓稼先的旧居、将军楼等,还保留着一座长达2.8公里的防空战备洞,以及由江泽民、李鹏、张爱萍、邓稼先、于敏等原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国防科学家的题词石碑70余块而组成的民族魂碑林。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基地建设者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
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有效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四)感恩奋进文化昂扬时代精神
尽管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但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抗击灾害和灾后重建的奇迹,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绵阳不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家园,形成了具有绵阳特色的团结奋进、自强争先、知恩感恩报恩的感恩奋进文化。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以“意志永恒、大爱无疆”为主题,以三道拐、集体公墓、北川中学茅坝校区不倒的国旗等参观点,镶嵌总理让路、敬礼娃娃等故事,将老县城建设抗震救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擂鼓八一中学则以“军民共建、德育先锋”为主题,通过将军林、八德廊、国防园等,突出军民鱼水深情;吉娜羌寨以“团结进步、共创幸福”为主题,以一广场、一展厅、一陈列室、一农户、一产业为重点,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北川新县城以“重建奇迹、辉煌新城”为主题,通过安置房、抗震纪念园、新北川中学、七一职业中学等,展示党超强的执政能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抗震救灾精神、感恩奋进文化集中体现和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升华[3]。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事,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入推进感恩教育,通过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援建、感恩社会引导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大学生感恩老师,作为子女感恩父母,作为公民感恩社会,使感恩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
(一)融入理论教学促内化
首先,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部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部分,《形势与政策》中“文化强国”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涉及中国辉煌文化历史部分,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讲授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再辅助以图片展示、影音录像等视频资料,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融会贯通于教材与授课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切感。
其次,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力补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理论课堂可以开展专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都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形成关于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系列授课专题。安庆师范学院甚至首开先河将乡土历史列为大学生必修课。专题教学,更容易让大学生深入、系统地了解各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再次,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在体系结构上都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其教材体现的理论深度和中学课本区别不大。因此,把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编写进教辅材料如案例研讨集,学生辅导用书之中,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背后的精神意蕴,既弥补了上述不足,又增强课程读本的趣味性、理论性和学术性[4]。 (二)推动实践教学促外化
第一,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大有裨益,而地方文化资源恰恰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优势。组织大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访问特色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做社会调查、民俗采风,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英雄故事、瞻仰烈士遗迹等形式,让大学生感受、融入地区悠久的文化,接受身心的洗礼与灵魂的升华。
第二,校地共建实践基地,构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绵阳为例,绵阳市充分挖掘、利用中国科技城的本土资源,现创建有“两弹一星”国防科技教育基地、以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北川吉娜羌寨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李白文化、李调元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以及江油市西山公园红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绵阳师范学院与西南科技大学都有地市校地共建的成功范例。各高校与所在地市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全面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为实践教学的开展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长时期和大规模的开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平台和保障。
第三,社会实践科研化,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高校可以以专家带团队的形式,在教师集体备课基础上,将围绕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产生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提炼为项目课题,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课题选择与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调研、研讨,形成课题报告,最后撰写科研论文发表。实践项目科研化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从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化,在自主学习中加深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渗透校园文化促强化
把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地方文化资源所承载的优良文化来充实校园的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氛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各高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介绍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专栏,在校报上刊登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章,把名人名事逐篇刊登在每期报纸上,使校报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可在校园广播中编播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节目,每期播送一个专题;甚至可以邀请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到高校做报告,给大学生讲传统、谈体会,用他们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去涤灌青年一代的心灵。因此,将地方历史文化与优秀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爱故土家园、爱璀璨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巨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N].光明日报,2008-01-19.
[2]蔣志.三国文化与绵阳[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3]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谱写抗震救灾精神的新篇章[J].求是,2011(11).
[4]严考亮.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