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PC上网中,备受青睐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在移动平台上有被削弱的趋势。因为移动互联的用户并没有像PC用户那样,通过浏览器来访问开心网、微博之类的交互性站点。
当你想要“织”微博、上开心网、查地图时,一般要通过搜索引擎或浏览器,登录相关网站才能使用。如果使用的是PC电脑,只要用一个小小的鼠标,就能方便操作,但是对那些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的人来说,可能就比较麻烦。
最近,一种新的上网习惯,正在移动上网设备上形成。你只需动一下指头,点一个程序就能“直奔”想上的网站,这个程序就是“app”。
浏览器在手机上被削弱
小童是个时尚潮人,对当下流行的一些新兴事物都特别地关注。他迷上了iPhone手机上“愤怒的小鸟”的游戏,每次想玩的时候,只要用手触碰一下屏幕上的“app store(应用商店)”,就可进去找到这款游戏软件。
平时,小童有事没事也特爱“逛”app store,因为在“应用商店”里,除了各种游戏软件,还有音乐、书籍、娱乐等各类软件,既有收费的,也有免费的。
和小童有同样上网习惯的人,还大有人在。
一份新近发布的互联网报告显示,国内的网民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交互性的内容与应用时,app的使用在各类平台中位居第一,占了45.89%,近半壁江山。
这份报告的发布方网宿科技,针对的是2011年第2季度国内网民的上网情况。网宿科技产品经理刘瑜认为,在PC上网中,备受青睐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在移动平台上有被削弱的趋势。因为移动互联的用户并没有像PC用户那样,通过浏览器来访问开心网、微博之类的交互性站点。
“app使手机上网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郝建军说,它把人群细分了,喜欢游戏就直奔游戏,喜欢娱乐就直奔娱乐,如果喜欢资讯就直接看资讯,“这样的设计确实很人性化。”
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可以从网民的行为模式,了解到哪一个软件用户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根据用户的喜好不断升级,增强用户对软件的忠诚度。
“‘愤怒的小鸟’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例,它最初就是通过苹果的app store程序发布出去的,游戏本身也受到大量用户的热捧,因此它也被移植到其他平台上。”郝建军说。
“App控”正在出现
人们登录互联网,一般通过“浏览器”来实现。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上网迅速地风靡起来。与此同时,一款可以用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浏览器,成为大众的需求。最早把浏览器移植到手机上的,是Opera公司。1999年,Opera跟英国的一家公司合作,把Opera移植到手机上。
目前,我国主要的手机浏览器,有UC浏览器、Opera mini、QQ浏览器、3Ggo浏览器和空中Opera。用手机上网的人,通过这些浏览器,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也有一些社区、天气、影音等服务。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用手机上网,也有诸多令人头疼的地方。比如,输入网址非常不方便,你要用9个数字,去输入复杂的英文网址;另外,而收藏添加网址功能,也不易操作。
“许多浏览器本身,并非针对手机发明的。之前,用手机浏览的网页,内容更多的是文字、图片等。如今,随着一些视频、交互性内容的增加,如果不升级浏览平台,体验就会变差。”郝建军说。
相对于浏览器,app可以说是一个个性化的平台。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应用商店里,订阅感兴趣的软件,而且还可以不断升级。
目前,一些人正成为“app控”,他们乐于在app上打发时间。有研究显示,6月份用户平均每天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为81分钟,而在电脑上浏览网页的时间则为74分钟。
上网“窗口”应开放统一
“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认为,在访问一些交互性的网站和内容时,app的使用比例还会增多。”刘瑜说。
越简单越好,是一项技术在应用上的发展趋势。不过,郝建军并不认为app的简洁,会对移动互联上使用浏览器造成冲击。因为它的针对性越强,久而久之,形成壁垒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目前,同一个app还无法在不同品牌的手机、或同一品牌手机的不同系统中无障碍地使用,换句话来说,它是与移动终端的品牌、系统、甚至运行商绑定在一起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手机用户认定了一个app,那么,他也就跟定与之绑定的手机。同样,如果他选定了一款手机,也就得全盘接受系统中的app。
假设他的兴趣点只有一个网站,那么,他的手机上只需要这一个网站的app。可若是他关注的内容广泛,而每一个网站都试图通过app访问的话,手机就会被众多的app“塞满”。
“现在,同类的产品都是希望标准化,可以通用。”郝建军说,以充电器为例,人们都希望一个充电器可以为不同型号的手机充电,虽然厂家并不希望如此,更愿意让用户购买自己的配件。浏览器正是这样一个革命性的软件,它的“包容性”让用户只通过它,就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信息。现在,浏览器在纷纷升级,它们并不会真正失宠。
当你想要“织”微博、上开心网、查地图时,一般要通过搜索引擎或浏览器,登录相关网站才能使用。如果使用的是PC电脑,只要用一个小小的鼠标,就能方便操作,但是对那些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的人来说,可能就比较麻烦。
最近,一种新的上网习惯,正在移动上网设备上形成。你只需动一下指头,点一个程序就能“直奔”想上的网站,这个程序就是“app”。
浏览器在手机上被削弱
小童是个时尚潮人,对当下流行的一些新兴事物都特别地关注。他迷上了iPhone手机上“愤怒的小鸟”的游戏,每次想玩的时候,只要用手触碰一下屏幕上的“app store(应用商店)”,就可进去找到这款游戏软件。
平时,小童有事没事也特爱“逛”app store,因为在“应用商店”里,除了各种游戏软件,还有音乐、书籍、娱乐等各类软件,既有收费的,也有免费的。
和小童有同样上网习惯的人,还大有人在。
一份新近发布的互联网报告显示,国内的网民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交互性的内容与应用时,app的使用在各类平台中位居第一,占了45.89%,近半壁江山。
这份报告的发布方网宿科技,针对的是2011年第2季度国内网民的上网情况。网宿科技产品经理刘瑜认为,在PC上网中,备受青睐的搜索引擎和浏览器,在移动平台上有被削弱的趋势。因为移动互联的用户并没有像PC用户那样,通过浏览器来访问开心网、微博之类的交互性站点。
“app使手机上网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郝建军说,它把人群细分了,喜欢游戏就直奔游戏,喜欢娱乐就直奔娱乐,如果喜欢资讯就直接看资讯,“这样的设计确实很人性化。”
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可以从网民的行为模式,了解到哪一个软件用户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根据用户的喜好不断升级,增强用户对软件的忠诚度。
“‘愤怒的小鸟’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例,它最初就是通过苹果的app store程序发布出去的,游戏本身也受到大量用户的热捧,因此它也被移植到其他平台上。”郝建军说。
“App控”正在出现
人们登录互联网,一般通过“浏览器”来实现。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上网迅速地风靡起来。与此同时,一款可以用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浏览器,成为大众的需求。最早把浏览器移植到手机上的,是Opera公司。1999年,Opera跟英国的一家公司合作,把Opera移植到手机上。
目前,我国主要的手机浏览器,有UC浏览器、Opera mini、QQ浏览器、3Ggo浏览器和空中Opera。用手机上网的人,通过这些浏览器,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也有一些社区、天气、影音等服务。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用手机上网,也有诸多令人头疼的地方。比如,输入网址非常不方便,你要用9个数字,去输入复杂的英文网址;另外,而收藏添加网址功能,也不易操作。
“许多浏览器本身,并非针对手机发明的。之前,用手机浏览的网页,内容更多的是文字、图片等。如今,随着一些视频、交互性内容的增加,如果不升级浏览平台,体验就会变差。”郝建军说。
相对于浏览器,app可以说是一个个性化的平台。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应用商店里,订阅感兴趣的软件,而且还可以不断升级。
目前,一些人正成为“app控”,他们乐于在app上打发时间。有研究显示,6月份用户平均每天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为81分钟,而在电脑上浏览网页的时间则为74分钟。
上网“窗口”应开放统一
“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认为,在访问一些交互性的网站和内容时,app的使用比例还会增多。”刘瑜说。
越简单越好,是一项技术在应用上的发展趋势。不过,郝建军并不认为app的简洁,会对移动互联上使用浏览器造成冲击。因为它的针对性越强,久而久之,形成壁垒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目前,同一个app还无法在不同品牌的手机、或同一品牌手机的不同系统中无障碍地使用,换句话来说,它是与移动终端的品牌、系统、甚至运行商绑定在一起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手机用户认定了一个app,那么,他也就跟定与之绑定的手机。同样,如果他选定了一款手机,也就得全盘接受系统中的app。
假设他的兴趣点只有一个网站,那么,他的手机上只需要这一个网站的app。可若是他关注的内容广泛,而每一个网站都试图通过app访问的话,手机就会被众多的app“塞满”。
“现在,同类的产品都是希望标准化,可以通用。”郝建军说,以充电器为例,人们都希望一个充电器可以为不同型号的手机充电,虽然厂家并不希望如此,更愿意让用户购买自己的配件。浏览器正是这样一个革命性的软件,它的“包容性”让用户只通过它,就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信息。现在,浏览器在纷纷升级,它们并不会真正失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