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蛋白酶水解豆粕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来源 :微生物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酶解饲料底物在酶解至干燥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影响着酶解饲料的营养成分以及风味的改变,从而影响动物对其进行采食、消化和吸收,最终影响动物肠道健康。【目的】探究两种酶解物料(纯豆粕和豆粕麦麸混合物)在酶解至干燥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方法】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物料总细菌数、总霉菌和酵母菌数变化。中试条件下,采用16S rRNA基因和ITS rDNA的高通量测序,检测物料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随酶解时间(0-36h)的变化。【结果】酶解前后的平板计数结果显示,加入角蛋白酶处理24h后,两种物料中的细菌数量相对于原料提升了1000-10000倍。而经过风干过后,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较风干前下降10-100倍。通过MiSeq平台的16S rRNA基因和ITS rDNA测序结果表明,两种酶解豆粕均具有相似的α多样性指标,微生物丰富度水平相近。然而,16S rRNA基因测定的β多样性结果显示,Fructobacillus属和魏斯属(Weissell)在36 h的酶解进程中成为优势菌属;纯豆粕酶解物中的Fructobacillus属在数量上更占优势,豆粕麦麸混合酶解物中则魏斯属更具数量上的优势。ITS rDNA测定的β多样性结果显示,纯豆粕酶解物中曲霉属(Aspergillus)一直占据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豆粕麦麸混合酶解物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赤霉属(Gibberella)和曲霉属(Aspergillus)则在前18h相对含量较高,但随着时间延长相对数量减少;毕赤酵母属(Picha)和(Remersonia)酵母属逐渐占据数量上的优势。【结论】小麦麸作为酶解豆粕辅料能够改变酶解豆粕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并使其中的微生物生长更偏向于魏斯属细菌和酵母类真菌。
其他文献
针对高校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着师生员工风险意识缺乏、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不到位、公共安全风险教育与管控服务不够等问题,尝试构建高校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
BaTiO3作为具有高介电常数、价格低廉、环保等优点的体系,最早应用于商业化的MLCC生产,但该体系居里温度在130 oC附近,限制了其在宽温稳定型陶瓷电容器中的应用。针对其温度
目的:探讨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LEEP术对妊娠、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对附属弋矶山医院近2年因CINⅡ、CINⅢ实施LEEP术且符合给定条件的49例患者妊娠情况、妊娠结
针对智能油田建设下的海量油气生产数据,为应对数据深度分析的需求,建立了一种基于Smart Con工业生产大数据挖掘平台的油气生产挖掘系统,将多种类型的大数据挖掘方法融入到油
2013年余干县开展早稻“3414”肥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最佳施肥量为纯N7.5~8.5kg/667m2,P2O53.5~4.5kg/667m2,K2O9.5~10.5kg/667m2,N、P2O5、K2O配比为1.00:0.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