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实施中,最深刻、最持久、最核心的是学校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将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通过创建红色校园文化形成了学校的竞争优势,并以此带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建构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实力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能够充分显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品格。课程文化建设要求学校文化着眼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进入课堂和学科,使学校文化建设与每一位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品位和追求教学风格相结合,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
我校在小学部开展了主题为“光荣传统与我同行,革命军人助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初中部开展了主题为“八一的历史”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走进火热的军营生活,体验军人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情境和具体活动中提升思想认识,增加对革命传统的体验,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行为。
学校从2007年开始开设了“经典诗文与我同行,革命书籍伴我成长”的校本课程。倡导大阅读,鼓励全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人人参与阅读,要求师生博览群书,勤做读书笔记,争做“书香教师”、“书香少年”与“书香家庭”。学校在课时安排上,每周有二节校本阅读课,由学校统一安排轮流交换阅读经典诗文与革命书籍,在时间上提供保障。小学部每天早读安排经典诗文诵读,语文课前三分钟统一为经典诗文诵读时间,语文课堂要求用“经典诗文名句上下对”作为课堂指令,每天中午由学校统一播放经典诗文录音。
学校还将革命传统教育研究与德育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全校教师,积极探索和开发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二、立足课堂,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部队干部家庭,生活相对优越,对于过去的艰苦生活,知之甚少,更难以理解。在新时期,革命传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但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嘴上呢?为此,我校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坚持“深挖教材内涵,拓展课堂教学,弘扬革命传统”的工作思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红色课堂教学文化。
鼓励全体任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索课堂教学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认真挖掘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在渗透过程中顺其自然,避免说教,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此基础上,制定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纲要和各年级段行为目标。
学校把红色军旅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贯彻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关内容。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重点安排红色军旅文化专题内容。另在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充实了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学校党组织还将有关的革命故事和英烈事迹编入党课,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由此,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三、创新活动,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工作首要的是关注儿童的道德生成,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活动使主客体发生联系。在学校,活动是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过程。无论引导学生选择参加哪类活动,都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其过程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努力使活动与工作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我校为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充分挖掘学校的“八一”品牌资源,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
开展学习革命传统活动。组织革命诗歌朗诵、革命故事演讲、革命歌曲演唱等多样的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定期邀请广州军区老干部、英模代表、现役军人来校举办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军校活动。在军训中,学生们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好奇,也磨炼了意志,提出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锻炼了学生坚强勇敢的品质。学校还聘请广州军区仪仗队为学校举行升旗仪式,请警卫营官兵训练学校的国旗班,从战士的一攀一动中,感受严格、整齐的军事化生活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开展少年军校活动。2007年,学校被授予了“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的荣誉称号,并代表广东省组队赴京接受了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检阅。少年军校给孩子们创造了锻炼机会,严格的训练,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举办“军旅文化艺术节”。2010年首届军旅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历时三个月,学校举办了八一艺术团专场演出、军事基地参观、军旅经典阅读、“我爱八一”征文演讲、明诵比赛、赴朝作战60周年报告会、红歌会等18项活动。
一、建构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实力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能够充分显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品格。课程文化建设要求学校文化着眼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进入课堂和学科,使学校文化建设与每一位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品位和追求教学风格相结合,成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常态性的学校生活。
我校在小学部开展了主题为“光荣传统与我同行,革命军人助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初中部开展了主题为“八一的历史”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走进火热的军营生活,体验军人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情境和具体活动中提升思想认识,增加对革命传统的体验,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行为。
学校从2007年开始开设了“经典诗文与我同行,革命书籍伴我成长”的校本课程。倡导大阅读,鼓励全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人人参与阅读,要求师生博览群书,勤做读书笔记,争做“书香教师”、“书香少年”与“书香家庭”。学校在课时安排上,每周有二节校本阅读课,由学校统一安排轮流交换阅读经典诗文与革命书籍,在时间上提供保障。小学部每天早读安排经典诗文诵读,语文课前三分钟统一为经典诗文诵读时间,语文课堂要求用“经典诗文名句上下对”作为课堂指令,每天中午由学校统一播放经典诗文录音。
学校还将革命传统教育研究与德育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全校教师,积极探索和开发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二、立足课堂,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部队干部家庭,生活相对优越,对于过去的艰苦生活,知之甚少,更难以理解。在新时期,革命传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但如何让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真正落在实处,而不是停留在纸上、嘴上呢?为此,我校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坚持“深挖教材内涵,拓展课堂教学,弘扬革命传统”的工作思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红色课堂教学文化。
鼓励全体任课教师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探索课堂教学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措施,认真挖掘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在渗透过程中顺其自然,避免说教,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此基础上,制定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纲要和各年级段行为目标。
学校把红色军旅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贯彻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关内容。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重点安排红色军旅文化专题内容。另在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充实了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学校党组织还将有关的革命故事和英烈事迹编入党课,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由此,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三、创新活动,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德育工作首要的是关注儿童的道德生成,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没有活动就没有德育,活动使主客体发生联系。在学校,活动是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过程。无论引导学生选择参加哪类活动,都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其过程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努力使活动与工作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我校为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充分挖掘学校的“八一”品牌资源,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
开展学习革命传统活动。组织革命诗歌朗诵、革命故事演讲、革命歌曲演唱等多样的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定期邀请广州军区老干部、英模代表、现役军人来校举办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军校活动。在军训中,学生们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好奇,也磨炼了意志,提出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锻炼了学生坚强勇敢的品质。学校还聘请广州军区仪仗队为学校举行升旗仪式,请警卫营官兵训练学校的国旗班,从战士的一攀一动中,感受严格、整齐的军事化生活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开展少年军校活动。2007年,学校被授予了“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的荣誉称号,并代表广东省组队赴京接受了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检阅。少年军校给孩子们创造了锻炼机会,严格的训练,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举办“军旅文化艺术节”。2010年首届军旅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历时三个月,学校举办了八一艺术团专场演出、军事基地参观、军旅经典阅读、“我爱八一”征文演讲、明诵比赛、赴朝作战60周年报告会、红歌会等18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