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知识转化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教学中的知识转化过程,并提出了基于知识转化的网络教学模式设计策略,同时关注了在设计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知识转化网络教学设计策略问题
知识是所有的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基础,不同的知识观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正如美国学者R·麦克考明克和C·帕依科特在《学习与知识》一书强调的那样,离开有关知识的观点,就不可能产生有关学习的观点。因此,教学模式必然受知识观的影响。
一、知识的分类及转化过程
1.知识的分类。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最早提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类。显性知识指可以通过书面和系统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诸如数据、科学公式、说明书等。隐性知识指深藏于人的行动、工作步骤、习惯、思路、价值观和情绪之中的,难于言明和模仿、尚未编码化的知识。
2.知识转化的过程。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博士提出了知识转化模型理论,该模型提出了四种知识转化过程:组合过程、外化过程、内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1)组合过程:指将隐性知识碎片整合成显性知识或把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过程。(2)外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内容。(3)内化过程: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并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4)社会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过程。社会化是一个分享经验,形成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的过程。
二、网络教学中知识转化的过程
1.网络教学中知识转化的起点——教师知识的组合与外显化。在此环节中包含两个过程:(1)知识加工过程:将教师个人高度专业化的内隐知识碎片,或教师所占有的专业的显性知识资料通过反思、演绎、推论等方式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形式;(2)技术表达过程:将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会涉及一些表达的技术。网络教学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显性知识提供了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网络支持下,教师通过集成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技术把他们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为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的指导资料,并上传到网络中供学生访问下载。这样,教师的隐性知识便转化成为一种显性知识并得到学生群体共享。
2.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浏览师生发表的帖子,参与到与其他学习者的同步或者异步的小组协作学习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学生不断内化教师和其他学习者所创造的显性知识,并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3.学生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网络的特点是资源的互联、人的互联,社会的互联。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籍由网络这个社会性软件,学生总是能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交流的群体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形式的交流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协商,这样那些蕴藏于每个学生身上的隐性知识就能够通过“社会化”交流活动得到传播,为其他学生所习得和继承。
三、基于知识转化的网络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1.教学模式设计由面向任务转为面向过程。目前,网络教学模式设计大多数是任务导向,在这种模式设计中,知识被当作一种内容来处理,没有注意到教学过程中知识转化过程的多个方面。因此,教学模式设计应由面向任务的设计转为面向过程的设计。
在面向过程的设计中,教师知识的组合与外显化成为关键。教师的责任和角色要从一个讲授者转变为一个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必须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然后设计出相应的资源环境和每个过程的学习任务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些情境下开展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
2.加强情景设计,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创设真实情境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创设实验操作的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知识内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音乐主题网站的制作》进行情景设计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式教学法。教师可设计音乐专家、网站技术专家、视觉与传播专家三种角色,让学生在进入学习时首先选择角色,然后根据角色进入教师组织呈现的知识体系中。这种情景的设计,首先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角色。其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在相互的配合中与其他角色建立“言传身教”的关系。
3.设计自省交互平台。设计自省交互平台,在这一平台中,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与提炼,即通常所说的意义建构。然后再通过自省交互平台,进行师生交流沟通,使教师也成为知识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分子,获得群体共享认知,进而改进教学,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过程。
四、基于知识转化原理进行网络教学模式设计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隐性知识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性知觉,是高度个人化的,因此,教师能展示给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是有限度的。而且,如何交流隐性知识对教师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其次,信息传播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自省交互平台中学生所发的帖子有很多并不含有一定的知识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体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
最后,在网络教学中,教师难以即时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因而依据教学情况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上述这些问题也是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不断的网络实践中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2]王小芳.信息技术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程志,范爱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4]蒙广平.运用网络教学系统实施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9).
[5]王跃生.网络环境下学生协作学习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6).
关键词: 知识转化网络教学设计策略问题
知识是所有的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基础,不同的知识观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正如美国学者R·麦克考明克和C·帕依科特在《学习与知识》一书强调的那样,离开有关知识的观点,就不可能产生有关学习的观点。因此,教学模式必然受知识观的影响。
一、知识的分类及转化过程
1.知识的分类。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最早提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类。显性知识指可以通过书面和系统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诸如数据、科学公式、说明书等。隐性知识指深藏于人的行动、工作步骤、习惯、思路、价值观和情绪之中的,难于言明和模仿、尚未编码化的知识。
2.知识转化的过程。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博士提出了知识转化模型理论,该模型提出了四种知识转化过程:组合过程、外化过程、内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1)组合过程:指将隐性知识碎片整合成显性知识或把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过程。(2)外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内容。(3)内化过程: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并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4)社会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过程。社会化是一个分享经验,形成共有的思维模式和技术能力的过程。
二、网络教学中知识转化的过程
1.网络教学中知识转化的起点——教师知识的组合与外显化。在此环节中包含两个过程:(1)知识加工过程:将教师个人高度专业化的内隐知识碎片,或教师所占有的专业的显性知识资料通过反思、演绎、推论等方式转化为可以理解的形式;(2)技术表达过程:将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会涉及一些表达的技术。网络教学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显性知识提供了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网络支持下,教师通过集成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技术把他们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为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的指导资料,并上传到网络中供学生访问下载。这样,教师的隐性知识便转化成为一种显性知识并得到学生群体共享。
2.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浏览师生发表的帖子,参与到与其他学习者的同步或者异步的小组协作学习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学生不断内化教师和其他学习者所创造的显性知识,并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3.学生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网络的特点是资源的互联、人的互联,社会的互联。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籍由网络这个社会性软件,学生总是能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交流的群体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形式的交流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协商,这样那些蕴藏于每个学生身上的隐性知识就能够通过“社会化”交流活动得到传播,为其他学生所习得和继承。
三、基于知识转化的网络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1.教学模式设计由面向任务转为面向过程。目前,网络教学模式设计大多数是任务导向,在这种模式设计中,知识被当作一种内容来处理,没有注意到教学过程中知识转化过程的多个方面。因此,教学模式设计应由面向任务的设计转为面向过程的设计。
在面向过程的设计中,教师知识的组合与外显化成为关键。教师的责任和角色要从一个讲授者转变为一个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必须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然后设计出相应的资源环境和每个过程的学习任务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些情境下开展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
2.加强情景设计,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创设真实情境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创设实验操作的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知识内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音乐主题网站的制作》进行情景设计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式教学法。教师可设计音乐专家、网站技术专家、视觉与传播专家三种角色,让学生在进入学习时首先选择角色,然后根据角色进入教师组织呈现的知识体系中。这种情景的设计,首先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角色。其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在相互的配合中与其他角色建立“言传身教”的关系。
3.设计自省交互平台。设计自省交互平台,在这一平台中,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与提炼,即通常所说的意义建构。然后再通过自省交互平台,进行师生交流沟通,使教师也成为知识社会化过程中的一分子,获得群体共享认知,进而改进教学,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过程。
四、基于知识转化原理进行网络教学模式设计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隐性知识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性知觉,是高度个人化的,因此,教师能展示给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是有限度的。而且,如何交流隐性知识对教师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其次,信息传播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自省交互平台中学生所发的帖子有很多并不含有一定的知识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体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
最后,在网络教学中,教师难以即时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因而依据教学情况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上述这些问题也是网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不断的网络实践中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耀中.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2]王小芳.信息技术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程志,范爱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
[4]蒙广平.运用网络教学系统实施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9).
[5]王跃生.网络环境下学生协作学习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