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学品德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不以教师意志完全掌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疑惑、认识错误、偏移教学目标的表现。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握课堂细节,整合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探讨和自我体验中升华情感,完善人格,让小学品德课堂熠熠生辉。
一 刨根问底,让错误认识峰回路转
学生在成长中是尚不成熟的个体,由于学识水平、个性品质、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在品德课堂中往往会产生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感悟及错误的认识。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蹲下身来,珍视学生的每一份真实体验,善待学生的每一点认识,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转向正轨。
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面对欺负和威胁》的“遇到威胁怎么办”环节时,我创设了“小明在上学路上遇到歹徒的威胁”的情境故事,组织学生围绕“如果你是小明该怎么办”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各抒己见中,学生王某阐述了他的看法:“我们斗不过歹徒的,不能呼救,否则我们会丢失性命的。这次虽然吃了点亏,只要记住歹徒的特征,等下次叫爸爸召集几个朋友揍他一顿就行了……”显然,王某的观念是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
对于这一细节,是选择直接指出错误还是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指点迷津呢?我选择了后者,通过追问“你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呢”“这种方式可取吗”,在王某作出回答后,我向王某某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条款,让王某清醒地认识到“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让他明白“纠集团伙斗殴”是一种犯罪行为,面对威胁只有选择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在品德教学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表现,要以社会道德水准及已建构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刨根究底,解开学生错误认识的“疙瘩”,让学生的错误认识峰回路转。
二 因势利导,让疑惑柳暗花明
品德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学生认知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水平等存在差异性,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上产生疑惑,而“疑”正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孩子生活体验的逻辑,针对学生的疑惑,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在高于生活的活动中自我体验,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我在播放教材中的《凡卡的故事》后,组织学生围绕“对于凡卡来说,这是个游戏,不必当真,凡卡应该走吗”进行讨论。“凡卡不能离开,因为说话要算数”“小伙伴走了,凡卡也可以走”……讨论中,我发现有学生紧皱眉头,面露难色,“怎么?你有什么不同观点吗?”“老师,既然是游戏何必当真呢?我们在生活中不是还有善意的谎言吗?”
针对这一回答,为了让学生的疑惑消除,我在教学中临时改变了教学预设,当即给学生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接着提问“曾子为什么杀猪”。学生展开讨论后,我给学生解读了“一诺千金”的意思,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在解读成语含义中懂得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顺藤摸瓜,让认识偏移引发有效生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学生课堂表现偏离教学目标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了追求让品德教学成为真实的教育,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紧紧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突发资源引发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围绕学生偏离目标的表现顺藤摸瓜,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已知加以分析、判断、探究,使“课堂偏离”成为新的教育契机,不断延伸品德教学的触角,激发出品德课堂教学的活力。
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衣食的来源》一课时,为了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我首先播放了学生平时在校就餐挑食、浪费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李某说出自己的观点:“在校就餐,有的同学将剩饭倒进饭桶,是为了给猪吃,是因为他太喜欢猪了……”他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显而易见,这个学生的回答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我灵机一动,“同学们,我们挑食以及将还没有吃完的鸡腿、豆芽倒进饭桶里,这种行为是喜欢猪的表现吗?”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展开了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自己认识到这是一种浪费行为。
细节是品德课堂的一种生成资源,为品德课堂提供了一次次教育契机。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握细节,让一个个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
责任编辑:王 芸
一 刨根问底,让错误认识峰回路转
学生在成长中是尚不成熟的个体,由于学识水平、个性品质、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在品德课堂中往往会产生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感悟及错误的认识。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蹲下身来,珍视学生的每一份真实体验,善待学生的每一点认识,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转向正轨。
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面对欺负和威胁》的“遇到威胁怎么办”环节时,我创设了“小明在上学路上遇到歹徒的威胁”的情境故事,组织学生围绕“如果你是小明该怎么办”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各抒己见中,学生王某阐述了他的看法:“我们斗不过歹徒的,不能呼救,否则我们会丢失性命的。这次虽然吃了点亏,只要记住歹徒的特征,等下次叫爸爸召集几个朋友揍他一顿就行了……”显然,王某的观念是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
对于这一细节,是选择直接指出错误还是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指点迷津呢?我选择了后者,通过追问“你为什么采取这种方式呢”“这种方式可取吗”,在王某作出回答后,我向王某某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条款,让王某清醒地认识到“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让他明白“纠集团伙斗殴”是一种犯罪行为,面对威胁只有选择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在品德教学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表现,要以社会道德水准及已建构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刨根究底,解开学生错误认识的“疙瘩”,让学生的错误认识峰回路转。
二 因势利导,让疑惑柳暗花明
品德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学生认知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水平等存在差异性,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上产生疑惑,而“疑”正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金钥匙”。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孩子生活体验的逻辑,针对学生的疑惑,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在高于生活的活动中自我体验,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我在播放教材中的《凡卡的故事》后,组织学生围绕“对于凡卡来说,这是个游戏,不必当真,凡卡应该走吗”进行讨论。“凡卡不能离开,因为说话要算数”“小伙伴走了,凡卡也可以走”……讨论中,我发现有学生紧皱眉头,面露难色,“怎么?你有什么不同观点吗?”“老师,既然是游戏何必当真呢?我们在生活中不是还有善意的谎言吗?”
针对这一回答,为了让学生的疑惑消除,我在教学中临时改变了教学预设,当即给学生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接着提问“曾子为什么杀猪”。学生展开讨论后,我给学生解读了“一诺千金”的意思,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在解读成语含义中懂得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顺藤摸瓜,让认识偏移引发有效生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学生课堂表现偏离教学目标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了追求让品德教学成为真实的教育,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紧紧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突发资源引发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围绕学生偏离目标的表现顺藤摸瓜,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已知加以分析、判断、探究,使“课堂偏离”成为新的教育契机,不断延伸品德教学的触角,激发出品德课堂教学的活力。
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衣食的来源》一课时,为了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我首先播放了学生平时在校就餐挑食、浪费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李某说出自己的观点:“在校就餐,有的同学将剩饭倒进饭桶,是为了给猪吃,是因为他太喜欢猪了……”他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显而易见,这个学生的回答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我灵机一动,“同学们,我们挑食以及将还没有吃完的鸡腿、豆芽倒进饭桶里,这种行为是喜欢猪的表现吗?”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展开了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自己认识到这是一种浪费行为。
细节是品德课堂的一种生成资源,为品德课堂提供了一次次教育契机。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握细节,让一个个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
责任编辑: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