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 提高学校效能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min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解析有效学校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有效学校文化的“DIEP”路径模式,并从建设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的学校文化;学校效能;路径;策略
  
  正像学校的目标是多维度的一样,不同的学校其组织文化也是多样的。但总的来说,从其综合文化特征来看,高效能的学校基于的组织文化应该是良好、健康、优质的,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有效的学校文化。
  
  一、有效学校文化的结构解析
  
  关于组织文化的结构通常有两层次划分、三层次划分、四层次划分等几种。依据学校文化内容的存在形式、易观察性、感知和理解难度,我们把有效的学校文化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
  图1 有效的学校文化结构解析图
  
  (一)物质文化层(表层)
  物质文化层(表层)表现为实体的物质文化设施,以及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形象,即所谓外显部分[1]。包括在文化设施、人文环境、校园绿化、学校形象、学校建筑、传播设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学校文化结构中最外层的且可直接感受到的部分。这一层级的特点是:具备一定的物质表现形态,并十分容易被组织成员和外部人员观察和捕捉到,具有工具性、审美性和象征性三方面的功能。
  (二)制度、行为层(中层)
  制度、行为层(中层)通过师生员工行为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表现出来,由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共同构成。主要包括学校的领导体制、学校结构、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的行为取向、工作态度以及在教育教学、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有效的制度、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的体现,它能够提供一定的内在尺度,引导、约束和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运行并向前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三)精神文化层(核心层)
  精神文化层(核心层)是学校文化的灵魂,隐含于学校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中。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精神,共同愿景、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组织风貌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
  
  (一)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路径
  根据组织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和有效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可采取“DIEP”路径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创建有效学校文化的"DIEP"路径模式
  第一阶段:甄别(Diagnosing),即有效学校文化精神层面因素的确立。
  可以采取行为分析方法、竞争价值方法和深度假设方法[2],分别对现有的学校文化中的符号象征、行为规范以及内隐的文化价值观、共同愿景等精神核心层的文化成分进行分析、识别和诊断,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反复甄别,最后确立能够有效促进本组织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因素。
   第二阶段:内化(Internalization ),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强化与内化。
  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心理强化、心理定势等心理机制,依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多种实施形式,通过渗透、体验、熏陶、感染、规范等,将所确定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因素转化生成为学校群体成员内在的人文素养。这一阶段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上。
  第三阶段: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外延与辐射。
  有效的学校文化表现为组织员工的精神面貌,外在的物质环境,高效能的教育结果,员工的专业成长和社会美誉度等。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将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中和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方面。
  第四阶段:完善(Perfecting),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变革与完善。
  学校文化同其它的组织文化一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换而变化和发展。有效的学校文化只有不断地继承、发展、创新、变革与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文化的现代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
  (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策略
  1.创建有效的学校物质文化策略
  有效的学校物质文化往往可以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观、人才观、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等。创建时要注意:
  ①精选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的形象标志,是学校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无论在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还是形象标志建筑物的布局创意上,都要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出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2]。
  ②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力求使墙壁说话,花草传情。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的创作设计与修建,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师生员工的亲手培育与设计,会更深切地增加师生体会和感悟。
  ③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设施。教学楼、实验楼、国旗台、图书馆、教室、走廊、办公室、班级等的陈设布置,要为师生搭建一方平台,促进师生轻松、愉快的成长和发展。
  ④启动学校的传播设施。学校、班级标志的设计与制作,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宣传栏等设施的建设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确保与时俱进的同时积淀本校文化,突出个性特征。建设中要注意形式新颖,符合师生特点,增强欣赏性和文化品位,努力形成墙壁说话、目标激励、环境熏陶的校园文化格局。
  2.创建有效的学校制度、行为文化策略
  有效的学校制度、行为文化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创建制度、行为文化时要注意:
  ①以学校精神引导成员的行为取向。充分重视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不断修正和调整学校结构,以增进组织的管理成效。
  ②赋予制度以灵魂。学校的每一项制度、每一条规范必须被赋予精神文化色彩、体现某种要求、反映遵守某种规定后的收益。尤其要注意在条文中突出学校或班级发展目标、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让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深入到师生员工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3]。
  ③改变评价方式。要弱化约束,弱化甄别,着眼发展变化,顺应时代要求。每一层面的学校都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对教师也要鼓励他们保持并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为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④“制度不能是一劳永逸的,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不致使学校的发展在制度制约下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马丽,2003)
  ⑤学校的行为文化是一种活动的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要通过不断的变革,抛弃不利于学校成长的习惯和管理方式,改变学校的行为文化与所倡导的精神文化相脱节的现象。
  3.创建有效学校精神文化的策略
  有效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构成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广大师生员工从事知识活动的原动力。创建有效的学校精神文化时要注意:
  ①清晰的愿景规划。清晰的愿景阐明了学校存在的意义,主要包括生动的未来前景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正像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缺少全体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地想要如此。”清晰的共同愿景能够把学校内成员紧密地联成一体,激发成员创造性工作的源泉,提升学校的教育效能。
  ②强化共同价值观建设。学校价值观的设计必须立足于本学校实际,从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选取出科学、理性的价值标准,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锤炼,提取出反映本学校精神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学校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对师生知识学习的激励,更要体现对师生人文情感培养的关怀。其次,学校价值观的表达要能够激励人心,简单、清楚、直接、有力,在能够为师生员工认同的同时,也能够为他们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4]另外,必须树立符合学校价值观的实实的榜样或英雄人物,以求将学校价值观內化为全体师生员工个体的价值观,否则,所谓构建学校价值观仍旧只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而已。
  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融入到学校的每一项物质设施和每一项制度规则中,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校的各种亚文化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等,以使学校始终充满人文关怀、处处展现生命的丰富多彩。
  ④定位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社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及个性特征,在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等各方面建立起为学生营造生命成长摇篮、为教师打造专业成长的平台的理念。
  有效的学校文化就象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合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Deal and Peterson,1990)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校效能;有效的学校文化通过其展现的物质文化、确立的制度行为文化以及蕴涵的精神文化显现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活跃、上进、欢快的文化气息;使每一个文化因子都能沁入人心,使学校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对教育效能的本真的理解和一种大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Philips. G.. TheSchool-Classroom Audit [J]. 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 Eduserv ,British Columbia School Trustees Publishing ( 1993 ) .
  [2]Kent D. Peterson. Positive or Negative[J]. Journal ofStaffDevelopment,Vol.23,NO.3,Summer2002.
  [3]范琦,高涵. 高校组织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4]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1-23.
其他文献
检察档案工作作为检察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是对检察档案承载的信息采集、加工、存贮和输出的过程;是把检察档案承载的信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为利用者所接收的过程;是实现检察档案的价值,充分发挥检察档案的作用,为检察事业乃至整个社会服务的关键性工作系统。加强检察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是维护检察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国家档案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期刊
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面对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大发展的大好形势,无可避免地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检察保密工作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保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保密工作必须服从党和国家大局,服从改革、发展、稳定的指导思想,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住机遇促发展,充分发挥保密工作“保安全、保发展”的作用。
期刊
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和证伪主义的证伪原则,不少科学哲学家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批判。本文力图从相变理论的“对称破缺”概念出发,对这两个原则进行剖析,试图揭示其合理与否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所谓对称性是指事物在某种变换下的不变性,而对称破缺指事物对称性的突然降低和减少,它是事物有序演化与发展的一种度量。因而用对称破缺来分析证实与证伪原则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新意。    一、证实与
期刊
摘要:通过试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促进了干警依法办案意识,规范了执法行为,实现了司法公正。但我们认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还有进一步延伸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的空间。  关键词:监督效力;监督范围;控告申诉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解决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缺乏有效监督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通过
期刊
摘要: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近年来,其成员的养老问题面临诸多困境,已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的社会现象。在农村,空巢家庭更是困难重重,潜伏着很严重的养老危机。本文在选取样本,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现状以及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对策建议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报告
期刊
以反腐倡廉为核心内容的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斗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一种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密切联系的特殊文化形态,廉政文化具有鲜明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廉政思想,这是加强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不可忽略的思想文化基础;然而,传统廉政思想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不可能完全解决政治清明和反腐倡廉问题,学习和借
期刊
摘 要:完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机制,对于保证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机制还存在着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来源渠道不宽、信息不畅,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管理及侦查管辖属地化、抗干扰能力不强,初查手段立法规定位阶低、较为单一,职务犯罪侦查资源分散、力量不集中,职务犯罪侦查队伍管理和建设现状落后,拘传12小时时限的过短,职务犯罪侦查法定手段不力、尤其是不能使用特殊侦查手段,职务犯罪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经过几年的试点已逐渐成熟,建立了诸多规范性工作机制,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拟撤销案件的和拟不起诉的“三类案件”的硬性监督开展得较为规范、严格,但总得来说,人民监督员外部监督的效力仍未充分显现,在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进程中,需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人民监督员监督机制建设上,突出人民监督员监督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强监督效果,提高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的透明度和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权
期刊
在构建社会安定、和谐、有序的今天,检察机关控中部门行使着信访接待、举报初查、申诉复查、刑事赔偿等职责。目的在于通过依法办理刑事申诉、刑事赔偿案件、处理来信来访、监督纠正诉讼中的违法,从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防止矛盾,协调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现阶段我国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多种社会矛盾相继暴露,涉检涉法案件不断的上升。它一方面表现在以往的案件办理中,司法机关不论在程序上,还是
期刊
摘 要:伴随国际化进程和对外语人才需求的扩大,双语教学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众多高校甚至中小学已经开始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实践。本文从双语教学的历史背景入手,厘清双语教学的概念,分析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实际,提出我国双语教学走出困境,达到预期目的的解决之道,对我国双语教学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语教学;背景;现状;对策    200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