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解析有效学校文化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有效学校文化的“DIEP”路径模式,并从建设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有效的学校文化;学校效能;路径;策略
正像学校的目标是多维度的一样,不同的学校其组织文化也是多样的。但总的来说,从其综合文化特征来看,高效能的学校基于的组织文化应该是良好、健康、优质的,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有效的学校文化。
一、有效学校文化的结构解析
关于组织文化的结构通常有两层次划分、三层次划分、四层次划分等几种。依据学校文化内容的存在形式、易观察性、感知和理解难度,我们把有效的学校文化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
图1 有效的学校文化结构解析图
(一)物质文化层(表层)
物质文化层(表层)表现为实体的物质文化设施,以及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形象,即所谓外显部分[1]。包括在文化设施、人文环境、校园绿化、学校形象、学校建筑、传播设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学校文化结构中最外层的且可直接感受到的部分。这一层级的特点是:具备一定的物质表现形态,并十分容易被组织成员和外部人员观察和捕捉到,具有工具性、审美性和象征性三方面的功能。
(二)制度、行为层(中层)
制度、行为层(中层)通过师生员工行为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表现出来,由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共同构成。主要包括学校的领导体制、学校结构、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的行为取向、工作态度以及在教育教学、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有效的制度、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的体现,它能够提供一定的内在尺度,引导、约束和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运行并向前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三)精神文化层(核心层)
精神文化层(核心层)是学校文化的灵魂,隐含于学校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中。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精神,共同愿景、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组织风貌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
(一)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路径
根据组织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和有效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可采取“DIEP”路径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创建有效学校文化的"DIEP"路径模式
第一阶段:甄别(Diagnosing),即有效学校文化精神层面因素的确立。
可以采取行为分析方法、竞争价值方法和深度假设方法[2],分别对现有的学校文化中的符号象征、行为规范以及内隐的文化价值观、共同愿景等精神核心层的文化成分进行分析、识别和诊断,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反复甄别,最后确立能够有效促进本组织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因素。
第二阶段:内化(Internalization ),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强化与内化。
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心理强化、心理定势等心理机制,依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多种实施形式,通过渗透、体验、熏陶、感染、规范等,将所确定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因素转化生成为学校群体成员内在的人文素养。这一阶段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上。
第三阶段: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外延与辐射。
有效的学校文化表现为组织员工的精神面貌,外在的物质环境,高效能的教育结果,员工的专业成长和社会美誉度等。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将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中和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方面。
第四阶段:完善(Perfecting),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变革与完善。
学校文化同其它的组织文化一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换而变化和发展。有效的学校文化只有不断地继承、发展、创新、变革与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文化的现代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
(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策略
1.创建有效的学校物质文化策略
有效的学校物质文化往往可以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观、人才观、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等。创建时要注意:
①精选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的形象标志,是学校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无论在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还是形象标志建筑物的布局创意上,都要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出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2]。
②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力求使墙壁说话,花草传情。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的创作设计与修建,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师生员工的亲手培育与设计,会更深切地增加师生体会和感悟。
③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设施。教学楼、实验楼、国旗台、图书馆、教室、走廊、办公室、班级等的陈设布置,要为师生搭建一方平台,促进师生轻松、愉快的成长和发展。
④启动学校的传播设施。学校、班级标志的设计与制作,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宣传栏等设施的建设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确保与时俱进的同时积淀本校文化,突出个性特征。建设中要注意形式新颖,符合师生特点,增强欣赏性和文化品位,努力形成墙壁说话、目标激励、环境熏陶的校园文化格局。
2.创建有效的学校制度、行为文化策略
有效的学校制度、行为文化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创建制度、行为文化时要注意:
①以学校精神引导成员的行为取向。充分重视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不断修正和调整学校结构,以增进组织的管理成效。
②赋予制度以灵魂。学校的每一项制度、每一条规范必须被赋予精神文化色彩、体现某种要求、反映遵守某种规定后的收益。尤其要注意在条文中突出学校或班级发展目标、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让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深入到师生员工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3]。
③改变评价方式。要弱化约束,弱化甄别,着眼发展变化,顺应时代要求。每一层面的学校都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对教师也要鼓励他们保持并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为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④“制度不能是一劳永逸的,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不致使学校的发展在制度制约下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马丽,2003)
⑤学校的行为文化是一种活动的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要通过不断的变革,抛弃不利于学校成长的习惯和管理方式,改变学校的行为文化与所倡导的精神文化相脱节的现象。
3.创建有效学校精神文化的策略
有效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构成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广大师生员工从事知识活动的原动力。创建有效的学校精神文化时要注意:
①清晰的愿景规划。清晰的愿景阐明了学校存在的意义,主要包括生动的未来前景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正像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缺少全体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地想要如此。”清晰的共同愿景能够把学校内成员紧密地联成一体,激发成员创造性工作的源泉,提升学校的教育效能。
②强化共同价值观建设。学校价值观的设计必须立足于本学校实际,从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选取出科学、理性的价值标准,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锤炼,提取出反映本学校精神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学校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对师生知识学习的激励,更要体现对师生人文情感培养的关怀。其次,学校价值观的表达要能够激励人心,简单、清楚、直接、有力,在能够为师生员工认同的同时,也能够为他们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4]另外,必须树立符合学校价值观的实实的榜样或英雄人物,以求将学校价值观內化为全体师生员工个体的价值观,否则,所谓构建学校价值观仍旧只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而已。
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融入到学校的每一项物质设施和每一项制度规则中,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校的各种亚文化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等,以使学校始终充满人文关怀、处处展现生命的丰富多彩。
④定位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社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及个性特征,在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等各方面建立起为学生营造生命成长摇篮、为教师打造专业成长的平台的理念。
有效的学校文化就象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合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Deal and Peterson,1990)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校效能;有效的学校文化通过其展现的物质文化、确立的制度行为文化以及蕴涵的精神文化显现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活跃、上进、欢快的文化气息;使每一个文化因子都能沁入人心,使学校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对教育效能的本真的理解和一种大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Philips. G.. TheSchool-Classroom Audit [J]. 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 Eduserv ,British Columbia School Trustees Publishing ( 1993 ) .
[2]Kent D. Peterson. Positive or Negative[J]. Journal ofStaffDevelopment,Vol.23,NO.3,Summer2002.
[3]范琦,高涵. 高校组织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4]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1-23.
关键词:有效的学校文化;学校效能;路径;策略
正像学校的目标是多维度的一样,不同的学校其组织文化也是多样的。但总的来说,从其综合文化特征来看,高效能的学校基于的组织文化应该是良好、健康、优质的,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有效的学校文化。
一、有效学校文化的结构解析
关于组织文化的结构通常有两层次划分、三层次划分、四层次划分等几种。依据学校文化内容的存在形式、易观察性、感知和理解难度,我们把有效的学校文化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
图1 有效的学校文化结构解析图
(一)物质文化层(表层)
物质文化层(表层)表现为实体的物质文化设施,以及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形象,即所谓外显部分[1]。包括在文化设施、人文环境、校园绿化、学校形象、学校建筑、传播设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是学校文化结构中最外层的且可直接感受到的部分。这一层级的特点是:具备一定的物质表现形态,并十分容易被组织成员和外部人员观察和捕捉到,具有工具性、审美性和象征性三方面的功能。
(二)制度、行为层(中层)
制度、行为层(中层)通过师生员工行为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表现出来,由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共同构成。主要包括学校的领导体制、学校结构、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的行为取向、工作态度以及在教育教学、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有效的制度、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的体现,它能够提供一定的内在尺度,引导、约束和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运行并向前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三)精神文化层(核心层)
精神文化层(核心层)是学校文化的灵魂,隐含于学校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中。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精神,共同愿景、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组织风貌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
(一)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路径
根据组织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和有效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可采取“DIEP”路径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创建有效学校文化的"DIEP"路径模式
第一阶段:甄别(Diagnosing),即有效学校文化精神层面因素的确立。
可以采取行为分析方法、竞争价值方法和深度假设方法[2],分别对现有的学校文化中的符号象征、行为规范以及内隐的文化价值观、共同愿景等精神核心层的文化成分进行分析、识别和诊断,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反复甄别,最后确立能够有效促进本组织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因素。
第二阶段:内化(Internalization ),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强化与内化。
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心理强化、心理定势等心理机制,依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多种实施形式,通过渗透、体验、熏陶、感染、规范等,将所确定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因素转化生成为学校群体成员内在的人文素养。这一阶段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上。
第三阶段:外化(Externalization),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外延与辐射。
有效的学校文化表现为组织员工的精神面貌,外在的物质环境,高效能的教育结果,员工的专业成长和社会美誉度等。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将精神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中和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方面。
第四阶段:完善(Perfecting),即有效学校文化的变革与完善。
学校文化同其它的组织文化一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换而变化和发展。有效的学校文化只有不断地继承、发展、创新、变革与完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文化的现代化,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
(二)创建有效的学校文化策略
1.创建有效的学校物质文化策略
有效的学校物质文化往往可以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观、人才观、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等。创建时要注意:
①精选学校的形象标志。学校的形象标志,是学校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无论在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还是形象标志建筑物的布局创意上,都要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出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2]。
②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力求使墙壁说话,花草传情。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的创作设计与修建,要注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师生员工的亲手培育与设计,会更深切地增加师生体会和感悟。
③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设施。教学楼、实验楼、国旗台、图书馆、教室、走廊、办公室、班级等的陈设布置,要为师生搭建一方平台,促进师生轻松、愉快的成长和发展。
④启动学校的传播设施。学校、班级标志的设计与制作,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宣传栏等设施的建设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确保与时俱进的同时积淀本校文化,突出个性特征。建设中要注意形式新颖,符合师生特点,增强欣赏性和文化品位,努力形成墙壁说话、目标激励、环境熏陶的校园文化格局。
2.创建有效的学校制度、行为文化策略
有效的学校制度、行为文化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创建制度、行为文化时要注意:
①以学校精神引导成员的行为取向。充分重视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不断修正和调整学校结构,以增进组织的管理成效。
②赋予制度以灵魂。学校的每一项制度、每一条规范必须被赋予精神文化色彩、体现某种要求、反映遵守某种规定后的收益。尤其要注意在条文中突出学校或班级发展目标、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让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深入到师生员工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3]。
③改变评价方式。要弱化约束,弱化甄别,着眼发展变化,顺应时代要求。每一层面的学校都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对教师也要鼓励他们保持并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为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④“制度不能是一劳永逸的,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不致使学校的发展在制度制约下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马丽,2003)
⑤学校的行为文化是一种活动的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要通过不断的变革,抛弃不利于学校成长的习惯和管理方式,改变学校的行为文化与所倡导的精神文化相脱节的现象。
3.创建有效学校精神文化的策略
有效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构成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广大师生员工从事知识活动的原动力。创建有效的学校精神文化时要注意:
①清晰的愿景规划。清晰的愿景阐明了学校存在的意义,主要包括生动的未来前景和核心的教育理念。正像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缺少全体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的组织,必定难成大器。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地想要如此。”清晰的共同愿景能够把学校内成员紧密地联成一体,激发成员创造性工作的源泉,提升学校的教育效能。
②强化共同价值观建设。学校价值观的设计必须立足于本学校实际,从师生员工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选取出科学、理性的价值标准,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锤炼,提取出反映本学校精神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学校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对师生知识学习的激励,更要体现对师生人文情感培养的关怀。其次,学校价值观的表达要能够激励人心,简单、清楚、直接、有力,在能够为师生员工认同的同时,也能够为他们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4]另外,必须树立符合学校价值观的实实的榜样或英雄人物,以求将学校价值观內化为全体师生员工个体的价值观,否则,所谓构建学校价值观仍旧只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而已。
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融入到学校的每一项物质设施和每一项制度规则中,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校的各种亚文化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等,以使学校始终充满人文关怀、处处展现生命的丰富多彩。
④定位于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社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应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及个性特征,在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等各方面建立起为学生营造生命成长摇篮、为教师打造专业成长的平台的理念。
有效的学校文化就象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合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Deal and Peterson,1990)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校效能;有效的学校文化通过其展现的物质文化、确立的制度行为文化以及蕴涵的精神文化显现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活跃、上进、欢快的文化气息;使每一个文化因子都能沁入人心,使学校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对教育效能的本真的理解和一种大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Philips. G.. TheSchool-Classroom Audit [J]. 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 Eduserv ,British Columbia School Trustees Publishing ( 1993 ) .
[2]Kent D. Peterson. Positive or Negative[J]. Journal ofStaffDevelopment,Vol.23,NO.3,Summer2002.
[3]范琦,高涵. 高校组织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4]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