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很多存在体质较弱及健康意识薄弱的现象。学校是青少年主要活动场所。其常发生诸多的身体健康问题而求助于校医。这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个人健康意识的缺乏和学校健康教育较弱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减少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意外伤害。
关键词:身体健康健康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67-01
健康的身体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至关重要。追求健康是一种社会风尚,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个人健康也是国家强盛、社会兴旺的基础。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1]。然而校园内常发生课内不遵守纪律、课间嬉闹、互相推搡、爬上爬下等而导致学生受伤事件的发生。这给孩子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增加了我们校医的医疗难度和医疗频率。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减少校园伤害活动带来的身体伤害。而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是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将学生健康意识培养与学校健康教育相结合。
1健康教育在学生健康意识培养中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的生命意识和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素质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学校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健康的体魄是人赖以生活、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活动应奉行安全健康第一的原则。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减少校园活动的安全隐患。同时提高学生的健康教学的重新认识,促进其对人生发展的认识。
第二,我国学校教学提倡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其指出身心健康和意志坚强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其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证明,“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智则国智”[2-3]。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担任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奋发力。
2学生健康意识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提高学生健康意识为学校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强壮和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其他体力和脑力活动的基础。学生群体中存在健康意识差的现象,同时学校在健康教育方面也存在不足。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很多存在体质较弱及健康意识薄弱的现象。这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虽然少量的抽样调查并不能代表我国青少年的整体情况。但青少年群体中的体质较差的问题的确存在。部分高校新生入学军事体能训练未能达标。有部分学生在军事锻炼中因为中暑、晕厥等原因被抬入校医务室进行治疗和抢救。研究显示,学生肥胖比例在持续攀升。城市生源的肥胖学生已经达到了学生整体的近25%。学生在耐力及奔跑速度等指标也低于正常值水平。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学生呈现出身高增长快的现象。由于运动缺乏,其体质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得较快发展,但学生健康素质未相应的提升。学校在健康教育应该予以关注,积极改变目前的状况[4,5]。
3促进学生健康意识培养
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要重视营养、休闲,更要重视运动锻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通过健康教育来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第一,学校应从学生的健康素质出发,加强健康意识教育。定期对学生作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改变学生对健康的传统理解。健康不只是生理上的身体强壮,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其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同时加强学生与亲人、同学及老师的沟通和交流。要围绕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进行健康教育和相应的活动锻炼。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应使学生正确进行生活、学习规划,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他们成为科学锻炼身体的主人,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第二,改变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教学场地、器材及过程安排等。心理环境包括教师的语言、舒适的内心体验、教学的氛围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改变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新鲜感。转移因学习内容枯燥而引起的心理疲劳。进而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健康意识的形成。
第三,21世纪人才竞争不再是单纯智力的竞争。同时也是体力、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竞争。人类不再满足于营养好,无病就是健康。动机是人的一切活动动力的源泉。其是推动学生积极锻炼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气社会竞争力。尊重学生兴趣基础上的开展活动,激发起动力和积极性。同时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正确衡量学生每日的活动量,并作出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因此,必须将学生健康意识培养与学校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其健康意识,强壮其身体,磨练其意志,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海春.海峡两岸经济区大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10,10(4):9-10
[2]张赐东,李志军.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身行为调查与对策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08,6(8):92-93
[3]秦宇阳,祈永胜.关于加强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02):138-139
[4]胡文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06,4(2):76-77
[5]田本淳.21世纪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10)B1
关键词:身体健康健康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67-01
健康的身体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至关重要。追求健康是一种社会风尚,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个人健康也是国家强盛、社会兴旺的基础。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1]。然而校园内常发生课内不遵守纪律、课间嬉闹、互相推搡、爬上爬下等而导致学生受伤事件的发生。这给孩子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增加了我们校医的医疗难度和医疗频率。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减少校园伤害活动带来的身体伤害。而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是密切联系。因此,必须将学生健康意识培养与学校健康教育相结合。
1健康教育在学生健康意识培养中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的生命意识和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素质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学校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健康的体魄是人赖以生活、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活动应奉行安全健康第一的原则。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可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减少校园活动的安全隐患。同时提高学生的健康教学的重新认识,促进其对人生发展的认识。
第二,我国学校教学提倡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其指出身心健康和意志坚强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其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证明,“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智则国智”[2-3]。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担任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奋发力。
2学生健康意识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提高学生健康意识为学校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强壮和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其他体力和脑力活动的基础。学生群体中存在健康意识差的现象,同时学校在健康教育方面也存在不足。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很多存在体质较弱及健康意识薄弱的现象。这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虽然少量的抽样调查并不能代表我国青少年的整体情况。但青少年群体中的体质较差的问题的确存在。部分高校新生入学军事体能训练未能达标。有部分学生在军事锻炼中因为中暑、晕厥等原因被抬入校医务室进行治疗和抢救。研究显示,学生肥胖比例在持续攀升。城市生源的肥胖学生已经达到了学生整体的近25%。学生在耐力及奔跑速度等指标也低于正常值水平。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学生呈现出身高增长快的现象。由于运动缺乏,其体质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得较快发展,但学生健康素质未相应的提升。学校在健康教育应该予以关注,积极改变目前的状况[4,5]。
3促进学生健康意识培养
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要重视营养、休闲,更要重视运动锻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通过健康教育来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第一,学校应从学生的健康素质出发,加强健康意识教育。定期对学生作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改变学生对健康的传统理解。健康不只是生理上的身体强壮,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其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同时加强学生与亲人、同学及老师的沟通和交流。要围绕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进行健康教育和相应的活动锻炼。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应使学生正确进行生活、学习规划,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他们成为科学锻炼身体的主人,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第二,改变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教学场地、器材及过程安排等。心理环境包括教师的语言、舒适的内心体验、教学的氛围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改变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新鲜感。转移因学习内容枯燥而引起的心理疲劳。进而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健康意识的形成。
第三,21世纪人才竞争不再是单纯智力的竞争。同时也是体力、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竞争。人类不再满足于营养好,无病就是健康。动机是人的一切活动动力的源泉。其是推动学生积极锻炼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气社会竞争力。尊重学生兴趣基础上的开展活动,激发起动力和积极性。同时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正确衡量学生每日的活动量,并作出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因此,必须将学生健康意识培养与学校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其健康意识,强壮其身体,磨练其意志,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海春.海峡两岸经济区大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10,10(4):9-10
[2]张赐东,李志军.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身行为调查与对策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08,6(8):92-93
[3]秦宇阳,祈永胜.关于加强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02):138-139
[4]胡文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06,4(2):76-77
[5]田本淳.21世纪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10)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