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修共进 以博养专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先人为主的缘故,隶书成了我书法艺术生涯中最主要的研修科目。从少儿时代受身边老师影响,到中学、大学期间临习古代隶书碑帖,再到大学毕业之后曾一度追随时风,又在清人隶书上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摸索。直到1998年左右开始探索碑简融合,继而走上真草隶篆乃至诗书画印融合之路,至今20载不曾放弃。曾刻自用印“贵有恒”以自勉。
  事实上,伴随我二十年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路的除了时光的更替和汗水的付出,更多的则是眼界的开阔、经历的丰富、理念的完善及行动的跟进。我深知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我也常讲: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理念比行为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才情比功力更重要。当然,传统功力是基础,是前提,不容轻视。在隶书的基本功锤炼方面,我曾下过一番功夫,先是《曹全碑》,后是《张迁碑》,然后《礼器碑》《石门颂》《鲜于璜碑》《独狭颂》等都不曾放过。对于研习传统碑帖,我一向注重深入观察与总结。比如《张迁碑》,我曾归纳其如下特点。用毛方面:方笔为主,方圆兼备;淡化波折,不夸雁尾;强调重笔,精细相间;点画劲健,刚中寓柔;起承转止,笔法多变。结字方面:字形方正,少有纵逸;重心下沉,朴茂稚拙;外收中放,拙中藏巧;错落有致,字态生动;大小参差,轻重多变。还有其它汉代碑刻、石刻上余种以及汉代简书、清人隶书多种均依样做了详尽的分析与概括。如此以来,既加深入对该碑帖的认知,同时也加强了各碑帖间的比较,便十分别掌握其要领。
  真正进入到具体的临帖,每个环节都必须在正确理念支配下进行。见异思迁、不守法度、没有恒心、死临不悟等都是绝对不可取的。此外,还须做到对临和背临、临帖和读帖、选临和通临、实验和意临相结合。尤其是实临和意临最为关键。实临重在形,意临重在神;实临贵得法,意临贵得气;实临求共性,意临求个性;实临是基础,意临是发展。可以说,意临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多少年来,我坚持游走并陶醉于实临与意临之间,艰辛并快乐着,耕耘并收获着。
  在主攻隶书的同时,篆、楷、行、草我也不曾偏废,但精力并非平分。我深深体会到以点带面是颇见成效之手段。事实上,各种字体、各种书体之间审美是相通的,其创作规律也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面特征有所区别而已。因此我坚持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汉代碑刻及刻石方面,并在不同阶段有选择地实施主攻,精严追求其法度,努力表现其神采,深入挖掘其内涵。同时将《汉武威仪礼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作为重要的辅助科目深挖精研,取碑之法、简之意,碑之金石气息、简之笔墨情趣。曾撰联句“融碑于简,求趣由心”以表达治学理念。此外,兼攻秦篆、魏碑、章草及大草等。一方面,篆书之圆劲、魏碑之雄厚、草书之生动为隶书创作增加了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隶书笔法与构成之妙也或明显、或隐含反馈于其它书体,使得诸体既兼融又各具相对独立之面目,可谓一箭多雕。以篆书为例,我以《秦诏版》等小篆一系遗迹为基础,融入楷、隶之提按藏露,行、草之流便率真,并辅以浓淡虚实之墨色、轻重疏密之構图,以求萧散、朴拙、多变之艺术效果,似有所得。再以草书为例,我以《月仪帖》等章草为主调,兼篆之朴拙、楷之稳妥、隶之峭拔、行之灵便及大草之跳跃,试图于收放、动静、古新之间寻找出路,亦多有感悟。
  在早年近二十载的学校生涯中,我曾相继主修过中文、绘画、书法与篆刻,并对以上诸学科都热爱有加。很早以前就为自己命名了“四融斋”的雅号,即融合诗书画印、真草隶篆于一体。事实上,人的精力非常有限,面面俱到难以有成。然而老一代艺术家的经典之语常常回响在我的耳旁:“宁要一绝,不要四全,但没有哪一绝不是四全在滋养”。我坚信“金字塔理念”,基础越宽厚,塔尖就拔得越高。我也曾在自作诗《创作有感》中写道:“画印兼融成妙趣,诗书合璧得天然。”诗书画印是浑然合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像前面所讲真草隶篆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相通相协、相辅相成。首先,诗文之情怀、绘画之笔墨、篆刻之神韵对书法创作之重要支撑不言而喻。其次,它们之间互为补益,更有助于多个门类各具风采,对此我深有体会。近来曾治印数百方,虽以汉印为基,然奏刀于石,经意不经意间常流露出笔情墨趣,分间布白也多有奇思妙想,暗合绘画之构图。写意国画更能将书法笔墨运用得淋漓尽致,再以诗句点题,恰如画龙点睛。当然,如何妥善处理好它们之间轻重主次关系需有明晰思路和明智规划,否则很可能步人顾此失彼或“四大皆空”之尴尬境地。对此,我一向警示自己:“同修共进,以博养专”,博为手段,专为目的。我在最近的另一文中也写道:“没有博的支撑,所谓的专难以达到高度;反之,没有专的造就,所谓的博并无真正意义”。常自我表白:诗书画印以书为主,真草隶篆以隶为主。行发于心,行成于思,20年来志于此道,虽饱尝寂寥,历经波折,然充实而欣慰。
  我曾自作联表达心迹:“孰以贞恒求古法,吾凭正大尽初心”,我之初心——“四融”。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邱登成,字慎仪,号无稽斋主、笛桂轩主人,1966年5月生于四川广汉。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以诗古文辞和书法为余事。  金陵怀古  接趾千年帝子洲,六朝故事上心头。漫思富丽谢康乐,无觅英雄孙仲谋。二水渌波明似镜,一山王气寂如秋。凭栏莫问兴衰主,坐看长风送白鸥。  岁末感怀  岁杪少晴日,风雨恣相侵。横天霾雾扰,游目失远岑。偶或逢佳盛,寂然无赏心。久矣婴尘网,夙志渐消沉。时谢忘丘壑,玄默乃吾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
期刊
畹云,名吴梅,居乌鲁木齐,从王蛰堪先生习词。风入松  碧云楼外起红鸢,风物似当年。轻阴漠漠芳尘暗,一番雨、洗尽馀寒。幽径斜分花影,闲阶小立春衫。依稀烟柳又吹绵,愁梦总相关。芸笺怯展莺啼歇,奈相思、重到眉弯。怕问长亭归后,谁人为解连环。  祝英台近  枕函欹,眉黛敛,芳意顿如许。一笛当楼,花暝柳昏处。年年镜里连环、酒边心事,奈前约,都成离阻。几番误。长是风雨愁媒,神魂恁无主。小阁幽窗,漠漠起红雾。何
期刊
在安徽书坛上,汤永志有着很好的口碑。这一方面源于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与成就,另一方面源于他为人为艺的真诚态度。  汤永志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幸拜阮良之为师,并深受其师艺品、人品影响,长期浸淫在传统文化中,保持了一颗本真的心。  汤永志的书法以颜、柳、欧的楷书为根基,学颜体的雄强厚度、学柳体的骨力遒劲、学欧书的紧密刚劲。隶书则喜好《乙瑛碑》、《张迁碑》及《礼器碑》,篆书主要追摹《散氏盘》《毛公鼎
期刊
真慧是一个艺术感觉特别好的年轻艺术家,最近看了她的这批瓷器作品,包括立体的器型还有平面的瓷板,我觉得她的创作题材是特别丰富的而且她的表现是多元的,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一组瓷盘上的山水,山水画得很细腻,色调又极其丰富唯美,有一种朦胧神秘的空灵,甚至有种迷幻的气息在里面。她对釉性的把握,我觉得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里面的肌理,色彩之间的冲撞融合,和不同色块之间的对比,应用都非常得当,引人人胜,是高品质的
期刊
在绘画方面,我对山水、花鸟均有涉及。我的山水不分南北,花鸟以向日葵、荷花为突破口,但无论山水、花鸟均以意象入画,彩墨构成,技法上追宋元、明清诸家,但并无系统的师承。我学古而不泥、师学而不似,以真情实感入画,以创新求变、求精为终极目标,即使终无成果也无怨无悔。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严苛。我深知充满感染力的作品,必定来自心灵深处的述说。在技术上要精,在形式上要美,在内容上要深,
期刊
北碑书法承秦汉遗韵,启隋唐新风。类别大体可分为碑碣、墓志铭、造像题记、摩崖刻石四种,其中墓志铭今所发现遗存数量丰富,形制多样。早在唐宋时期,已出土少量碑志,早期金石家已开始搜集记载,见著于唐代欧阳修《集古录》、北宋赵明诚《金石录》等。延至清代,随着考古发掘和考据学究勃兴,碑版墓志出土日渐丰富,书家学者于古文字方面的关注逐渐增加。如包世臣推崇:“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
期刊
范扬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画家朋友,早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就对他比较了解。后来我在江苏美术馆工作的时候,还曾与范扬一同到西藏写生。后来我也注意到,那次西藏写生让范扬在山水画和人物画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总体来讲,范扬的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都没有重走传统绘画的老路,他一直在尝试打破传统绘画的某些笔墨程式与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范扬缺乏传统绘画的笔墨功底。准确地说,范扬是在西方绘画的写生方式中融入了自
期刊
冥宇无际,大帝开天。洪荒终止,结绳纪年。  昧愚渐化,庖牺发端。崖刻禽兽,书画一源。  制陶勾绘,鬲罐盆甗。图成史皇,杂色抹染。  庶民造字,仓颉梳编。象形依类,魍嚎妖癫。  殷墟甲骨,契痕深浅。工趣筑构,错落为篇。  承载万物,毫颖砚田。青铜雕铸,饕餮壮观。  毛盂墙散,凸识凹款。戈矛钟铃,尊卣匜盘。  鼓碣篆籀,曲直盈满。呈像堂墉,尧舜置先。  帛写凤夔,御蛟须男。六国秦并,同文共阐。  浑通
期刊
李光平,1981年生,自号小陋轩主,云南武定人。现就职于云南省双柏县文联。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  拟古  君为明月光,妾是古井水。月挂柳梢头,井波动不已。  锦州别师 几日程门得解颐,其如小聚又分离。征囊细备殷殷嘱,犹似慈亲送子时。  夜游楚雄彝人古镇见某画社摆摊卖画而问者寥寥  云山缥缈碧潭幽,菊韵梅神次第收。一角深宵寒气集,春风只在十三楼。  所居  温馨涵斗室,心境绿池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