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乡北倚太行,南濒黄河,地处中原文化圈,为古代中原地区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史书评价新乡为“两河之要地,中土之明区”,新乡历史悠久,是我国较早有古人类栖息活动的地区,又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裴李岗时期开始,新乡地区历史发展绵延不绝,保留有一条较为完整的文化序列,没有文化断层,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史。新乡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历代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研究华夏文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根据环境考古研究,龙山时期的新乡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湖沼众多,水域宽广,可供人类食用的各类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特别适宜古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i]。考古发掘工作也证实新乡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十分发达,居民點较多,目前已发现5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经过发掘的有新乡刘庄营[ii]、洛丝潭[iii]、李大召[iv]、后高庄[v]、鲁堡[1]、辉县孟庄[2]、卫辉倪湾[3]、长垣宜丘[4]等。
历年来,新乡考古工作者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市重点建设项目等城市基本建设,发掘了一批古遗址、古墓葬,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抢救性发掘保护了新乡境内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让后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留住了城市的根和魂。本文择取近年新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几处考古发现做一介绍,以期为研究中原地区、新乡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提供补充新的资料和思路。
一、大桥·珑府建设项目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遗存
2018年,河南省新乡市新牧房地产有限公司在牧野区拟建大桥·珑府项目,项目区域位于尚村西南,西临新中大道,南临规划中原东路,地势平坦,属黄河、卫河冲积平原地貌类型。2018年10月-2019年4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考古发掘3000平方米,清理出汉代灰坑2座、墓葬44座、窑1座,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大概相当于庙底沟文化二期,在新乡地区相当于孟庄龙山文化早期,约前2800-前2500年)灰坑12座、墓葬1座。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灰坑平面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直径一般在1-2米之间,坑深普遍不足1米。坑壁多为直壁,弧壁或斜壁较少,坑底为平底或近平底。填土多为灰褐、灰黑色,结构疏松,出土遗物以陶片最为常见,可辨器型有高领瓮、折沿罐、卷沿罐、盆、钵等。在对灰坑中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鉴定后发现仅H8一处灰坑里就出土有鲤鱼、鲶鱼、草鱼、鹿、牛、猪、狗、兔、龟、丽蚌等骨骼。该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中鱼类和蚌类十分丰富,仅蚌类就有环带丽蚌、巴氏丽蚌、三巨瘤丽蚌、背瘤丽蚌、帆蚌、圆顶珠蚌、纽蚌等,鱼类和蚌类当年可能就来自该遗址北部不远处的古湖泊。对灰坑采集的土样进行了植物浮选,并带回北京实验室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基本上以粟、黍类小米为主,还有大豆、野燕麦等,有意思的是出了郁李和葡萄,这可能和当地较高等级人群食用或观赏有关系,此外还有狗尾草、马唐等常见农田杂草。浮选还发现当时树种有栎树(栎属),榆树(榆属)等,为研究古遗址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帮助。
此外,该遗址的M36是一座庙底沟文化二期的墓葬,共有三具人骨,其中靠上部有两具,南部的一具呈俯身直肢状,经鉴定其为女性,年龄约35-40岁;北部的一具侧身屈肢朝向南部的人骨,男性,年龄在40-50岁之间,颅骨有明显的创伤面,可能就是由此造成了死亡;在北部靠下的土里还露出一个很小的头骨,应为幼儿,尚未清理。我们对其进行了套箱吊装,准备带回单位进行细致的清理和方便将来向公众展示。
遗址出土的小口高领瓮、折沿罐、敞口盆等陶器与孟庄龙山文化早期第1组[5]、洛丝潭第二期[6]出土同类器相同或相近。彩陶的器型、色彩、纹饰等内容与洛丝潭第一期、李大召仰韶文化遗存第二期[7]出土彩陶基本无异。值得指出的是,H11不仅出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器(高领瓮、折沿罐等),而且还伴出上述大司空文化因素的彩陶(罐、盆、碗、钵等)。这就充分说明,大桥·珑府工地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存处于由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的发展阶段,文化面貌具有强烈混合性。
目前研究表明,豫北、冀南地区仰韶至龙山时期的文化序列是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文化→后岗二期文化[8]。介于大司空文化与后岗二期文化之间的遗存极少发现,豫北主要发现辉县孟庄、新乡后高庄[9]、洛丝潭等遗址,冀南主要发现邯郸百家村[10]、永年台口[11]、临洺关[12]、武安东万年[13]等遗址,文化面貌较为模糊。大桥·珑府工地发掘出土的龙山早期遗存恰好弥补了这一阶段资料匮乏的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天福·九熙府项目建设项目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存
2019年初,河南省新乡市连邦置业有限公司在新乡县大召营镇前高庄南拟建天福·九熙府项目,经新乡县文物部门调查勘探,在拟建区域发现一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地处太行山南麓、古黄河北岸,南距新乡县约10公里,东距新乡市约14公里,2019年5-9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规模较大,共开10×10米探方40个,10×15米、10×4米、5×5米探方各1个,累计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清理龙山文化灰坑106座、陶窑2座、水井2口,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残片,另有少量石、骨、蚌、牙制品及兽骨等。
灰坑数量较多,共有106座,但由于晚期地层或遗迹的破坏,保存完好者极少。按平面形状可分圆形、椭圆形、近圆形、近椭圆形、不规则形(坑口多被严重破坏)五种,比例分别为2%、10%、7%、13%、68%。坑壁主要有直壁、斜壁、弧壁三种,以斜壁、弧壁坑居多。坑底以平底为主,另有一些为圜底、坡状底或波状底。填土多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结构疏松,内含植物根系、草木灰、红烧土粒、料姜石等。文化遗物以陶片最为常见,另有一定比例的石器和陶、骨、牙、蚌制品等。
天福·九熙府工地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既有以石、骨、蚌器为主的生产工具,亦有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从陶器特征看,以H82等为代表的单位年代稍早,约与孟庄龙山文化早期第2组、后高庄龙山文化遗存相当,以H119、J4等为代表的单位年代稍晚,约与孟庄龙山文化晚期第1段接近,据此我们将该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早、晚两段。结合豫北龙山文化的相关研究[14],我们认为早段处于龙山早期后段,晚段处于龙山中期前段。早、晚段遗存出土的陶器在陶质、陶色、纹饰、器型等方面具有一定延续性,后段遗存应是在早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照周边同时期遗址的测年数据[15],可将该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绝对年代界定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 目前研究表明,豫北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存以龙山晚期的后岗二期文化最具代表性,龙山早期遗存发现极少,仅在卫河上游的辉县孟庄、新乡后高庄、洛丝潭等遗址有零星发现,文化面貌不甚清晰。天福·九熙府工地发掘面积较大,不仅揭露了大量属龙山早期的灰坑等遗迹,而且出土了一批极具特色的陶、石、骨、蚌制品,同时还发现了具有驯化属性的狗和家猪,生动还原了豫北新乡地区龙山早期居民的生产、生活面貌。总之,天福·九熙府工地的发掘,对于廓清豫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文化格局、探讨豫北龙山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新乡地区地处古黄河北岸,太行山东南麓,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植被茂密,这是古代农业非常理想的发展环境。古代先民们在新乡这片土地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谱写了该地区最早的文明进程与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区域,值得今后持续关注。
注释:
[1] 曹兵武:《河南辉县及附近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华夏考古》1994年3期。
[2] 新乡市博物馆:《河南新乡刘庄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3期。
[3] 新乡地区文管会、新乡县文化馆:《河南新乡县洛丝潭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2期。
[4] 鄭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7-190页。
[5]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7年3期。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大学考古系、河南师范大学考古学教研室:《河南新乡鲁堡墓地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8年3期。
[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179页。
[8] 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卫辉市博物馆:《河南卫辉市倪湾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3期。
[9]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新乡市文化局、长垣县文物管理所:《河南长垣宜丘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5年2期。
[1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 新乡地区文管会、新乡县文化馆:《河南新乡县洛丝潭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2期。
[12]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17-220、546-556页。
[14]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掘报告》,《中原文物》2007年3期。
[15] 罗平:《河北邯郸百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4期。
[16]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2期。
[1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永年县洺关遗址试掘简报》,《文物春秋》1990年4期。
[18]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洺河流域几处遗址的试掘》,《考古》1984年1期。
[9] 袁广阔:《孟庄龙山文化遗存研究》,《考古》2000年3期;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1期。
[i] 曹兵武:《河南辉县及附近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华夏考古》1994年3期。
[ii] 新乡市博物馆:《河南新乡刘庄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3期。
[iii] 新乡地区文管会、新乡县文化馆:《河南新乡县洛丝潭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2期。
[iv]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7-190页。
[v]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7年3期。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根据环境考古研究,龙山时期的新乡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湖沼众多,水域宽广,可供人类食用的各类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特别适宜古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i]。考古发掘工作也证实新乡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十分发达,居民點较多,目前已发现5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经过发掘的有新乡刘庄营[ii]、洛丝潭[iii]、李大召[iv]、后高庄[v]、鲁堡[1]、辉县孟庄[2]、卫辉倪湾[3]、长垣宜丘[4]等。
历年来,新乡考古工作者配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市重点建设项目等城市基本建设,发掘了一批古遗址、古墓葬,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抢救性发掘保护了新乡境内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让后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留住了城市的根和魂。本文择取近年新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几处考古发现做一介绍,以期为研究中原地区、新乡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提供补充新的资料和思路。
一、大桥·珑府建设项目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遗存
2018年,河南省新乡市新牧房地产有限公司在牧野区拟建大桥·珑府项目,项目区域位于尚村西南,西临新中大道,南临规划中原东路,地势平坦,属黄河、卫河冲积平原地貌类型。2018年10月-2019年4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考古发掘3000平方米,清理出汉代灰坑2座、墓葬44座、窑1座,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大概相当于庙底沟文化二期,在新乡地区相当于孟庄龙山文化早期,约前2800-前2500年)灰坑12座、墓葬1座。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灰坑平面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直径一般在1-2米之间,坑深普遍不足1米。坑壁多为直壁,弧壁或斜壁较少,坑底为平底或近平底。填土多为灰褐、灰黑色,结构疏松,出土遗物以陶片最为常见,可辨器型有高领瓮、折沿罐、卷沿罐、盆、钵等。在对灰坑中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鉴定后发现仅H8一处灰坑里就出土有鲤鱼、鲶鱼、草鱼、鹿、牛、猪、狗、兔、龟、丽蚌等骨骼。该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中鱼类和蚌类十分丰富,仅蚌类就有环带丽蚌、巴氏丽蚌、三巨瘤丽蚌、背瘤丽蚌、帆蚌、圆顶珠蚌、纽蚌等,鱼类和蚌类当年可能就来自该遗址北部不远处的古湖泊。对灰坑采集的土样进行了植物浮选,并带回北京实验室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基本上以粟、黍类小米为主,还有大豆、野燕麦等,有意思的是出了郁李和葡萄,这可能和当地较高等级人群食用或观赏有关系,此外还有狗尾草、马唐等常见农田杂草。浮选还发现当时树种有栎树(栎属),榆树(榆属)等,为研究古遗址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帮助。
此外,该遗址的M36是一座庙底沟文化二期的墓葬,共有三具人骨,其中靠上部有两具,南部的一具呈俯身直肢状,经鉴定其为女性,年龄约35-40岁;北部的一具侧身屈肢朝向南部的人骨,男性,年龄在40-50岁之间,颅骨有明显的创伤面,可能就是由此造成了死亡;在北部靠下的土里还露出一个很小的头骨,应为幼儿,尚未清理。我们对其进行了套箱吊装,准备带回单位进行细致的清理和方便将来向公众展示。
遗址出土的小口高领瓮、折沿罐、敞口盆等陶器与孟庄龙山文化早期第1组[5]、洛丝潭第二期[6]出土同类器相同或相近。彩陶的器型、色彩、纹饰等内容与洛丝潭第一期、李大召仰韶文化遗存第二期[7]出土彩陶基本无异。值得指出的是,H11不仅出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器(高领瓮、折沿罐等),而且还伴出上述大司空文化因素的彩陶(罐、盆、碗、钵等)。这就充分说明,大桥·珑府工地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存处于由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的发展阶段,文化面貌具有强烈混合性。
目前研究表明,豫北、冀南地区仰韶至龙山时期的文化序列是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文化→后岗二期文化[8]。介于大司空文化与后岗二期文化之间的遗存极少发现,豫北主要发现辉县孟庄、新乡后高庄[9]、洛丝潭等遗址,冀南主要发现邯郸百家村[10]、永年台口[11]、临洺关[12]、武安东万年[13]等遗址,文化面貌较为模糊。大桥·珑府工地发掘出土的龙山早期遗存恰好弥补了这一阶段资料匮乏的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天福·九熙府项目建设项目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存
2019年初,河南省新乡市连邦置业有限公司在新乡县大召营镇前高庄南拟建天福·九熙府项目,经新乡县文物部门调查勘探,在拟建区域发现一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地处太行山南麓、古黄河北岸,南距新乡县约10公里,东距新乡市约14公里,2019年5-9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发掘规模较大,共开10×10米探方40个,10×15米、10×4米、5×5米探方各1个,累计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清理龙山文化灰坑106座、陶窑2座、水井2口,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残片,另有少量石、骨、蚌、牙制品及兽骨等。
灰坑数量较多,共有106座,但由于晚期地层或遗迹的破坏,保存完好者极少。按平面形状可分圆形、椭圆形、近圆形、近椭圆形、不规则形(坑口多被严重破坏)五种,比例分别为2%、10%、7%、13%、68%。坑壁主要有直壁、斜壁、弧壁三种,以斜壁、弧壁坑居多。坑底以平底为主,另有一些为圜底、坡状底或波状底。填土多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结构疏松,内含植物根系、草木灰、红烧土粒、料姜石等。文化遗物以陶片最为常见,另有一定比例的石器和陶、骨、牙、蚌制品等。
天福·九熙府工地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既有以石、骨、蚌器为主的生产工具,亦有以陶器为主的生活用具。从陶器特征看,以H82等为代表的单位年代稍早,约与孟庄龙山文化早期第2组、后高庄龙山文化遗存相当,以H119、J4等为代表的单位年代稍晚,约与孟庄龙山文化晚期第1段接近,据此我们将该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早、晚两段。结合豫北龙山文化的相关研究[14],我们认为早段处于龙山早期后段,晚段处于龙山中期前段。早、晚段遗存出土的陶器在陶质、陶色、纹饰、器型等方面具有一定延续性,后段遗存应是在早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照周边同时期遗址的测年数据[15],可将该遗址龙山文化遗存的绝对年代界定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 目前研究表明,豫北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存以龙山晚期的后岗二期文化最具代表性,龙山早期遗存发现极少,仅在卫河上游的辉县孟庄、新乡后高庄、洛丝潭等遗址有零星发现,文化面貌不甚清晰。天福·九熙府工地发掘面积较大,不仅揭露了大量属龙山早期的灰坑等遗迹,而且出土了一批极具特色的陶、石、骨、蚌制品,同时还发现了具有驯化属性的狗和家猪,生动还原了豫北新乡地区龙山早期居民的生产、生活面貌。总之,天福·九熙府工地的发掘,对于廓清豫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文化格局、探讨豫北龙山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新乡地区地处古黄河北岸,太行山东南麓,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植被茂密,这是古代农业非常理想的发展环境。古代先民们在新乡这片土地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谱写了该地区最早的文明进程与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区域,值得今后持续关注。
注释:
[1] 曹兵武:《河南辉县及附近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华夏考古》1994年3期。
[2] 新乡市博物馆:《河南新乡刘庄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3期。
[3] 新乡地区文管会、新乡县文化馆:《河南新乡县洛丝潭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2期。
[4] 鄭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7-190页。
[5]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7年3期。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大学考古系、河南师范大学考古学教研室:《河南新乡鲁堡墓地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8年3期。
[7]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179页。
[8] 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卫辉市博物馆:《河南卫辉市倪湾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3期。
[9]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新乡市文化局、长垣县文物管理所:《河南长垣宜丘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5年2期。
[1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 新乡地区文管会、新乡县文化馆:《河南新乡县洛丝潭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2期。
[12]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17-220、546-556页。
[14]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掘报告》,《中原文物》2007年3期。
[15] 罗平:《河北邯郸百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4期。
[16]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12期。
[1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永年县洺关遗址试掘简报》,《文物春秋》1990年4期。
[18]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洺河流域几处遗址的试掘》,《考古》1984年1期。
[9] 袁广阔:《孟庄龙山文化遗存研究》,《考古》2000年3期;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1期。
[i] 曹兵武:《河南辉县及附近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华夏考古》1994年3期。
[ii] 新乡市博物馆:《河南新乡刘庄营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6年3期。
[iii] 新乡地区文管会、新乡县文化馆:《河南新乡县洛丝潭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2期。
[iv]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新乡李大召——仰韶文化至汉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7-190页。
[v]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乡县文物管理所:《河南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7年3期。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