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是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在中国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的人们在岁月流走中的变化及特征。旨在以此更加的了解中国人,并且通过这种对自身的了解激发内心的能量,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人类学 体质特征 中国人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125-01
近来阅读了《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文选》,其中的两篇让我格外的感兴趣,它们分别是:《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以及《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之所以细读这两篇文章是因为自己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这样的具有欧洲人种特点的外貌存在着疑问,其次就是作为现代中国人,我认为有必要清楚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国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这两篇文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中也分析到了前者。
一、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
在种族人类学关系上,新疆是东西方人种在欧亚大陆接触交错地带的一部分,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向中亚的重要地区。因此,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阐明这一地区古代人民的种系特点是追溯新疆乃至中亚现代各族人民种属起源的重要方面。先前有关新疆人种的分析研究资料是非常少的,并且仅有的四位研究者还都是外国人。这几位研究者对于新疆地区人种的分析报告说服力很小,因此我国的韩康信对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进行了人类学研究。他主要是从七个古代墓地中发掘的人类头盖骨进行分析。这七个古代墓地大约是在公元前18世纪~公元几世纪建设的,在这些墓地中共找出186具有效研究对象,作者就是对这186具人骨进行分析出以下结果。
1、孔雀河下游墓地,18具人骨,全部为长狭颅型;
2、天山阿拉沟墓地,58具人骨,其中具有西方欧洲人种形态特征的占85%;
3、哈密柳树泉焉不拉克墓地,29具人骨,其中蒙古人种与西方欧洲人种的比例为7:3;
4、楼兰遗址东郊墓地,6具,蒙古人种1:5欧洲人种;
5、洛甫山普拉墓地,59具,也都属于长狭颅型;
6、塔吉克香宝宝墓地,土葬和火葬,但是只有一具人骨是有效的;
7、伊犁河上游昭苏土墩墓墓地,13具,其中两具是塞种人,11具为高加索人种。
从以上分析中得出早期新疆人的体质特征是鼻骨强烈突出、眉间突度强烈、眉弓粗壮。但是这也不能说明新疆是欧洲人种(白种人),新疆人的体质特征能说明的是在古代曾经进入新疆地区的中亚地区人群,两者混居之后的一种结果,其实新疆地区的例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人还是蒙古人种,只是在蒙古人种基础上存在着某些欧洲高加索人种的血缘。这样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将维吾尔族这样具有异国风味外貌特征的人种界定于蒙古人种了。
二、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
从种族人类学的角度了解过我国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之后,我们应该放眼整个现代中国,但是要了解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并不容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幅员辽阔,人体体质类型在地理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对于研究者都是一种挑战。因此,作者张振标采用了一种特别的研究方法,即活体测量。他通过对41组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头面活体测量资料的分析,从群体上了解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及其分化趋势和类型,探讨中华民族体征形成的历史。不仅如此,他还收集了十批八十年代其他学者发表的有关资料,综合自己的调查资料进行整体的分析。首先,他对当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变化变化趋势进行了调查,并且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一、非测量性特征,主要就是指人体五官的特点。他发现,汉族人的特点为:发育不等的蒙古褶,眼裂上斜,开度中等,鼻梁较直,红唇厚度中等耳垂圆形居多。而与此对应的少数民族中无蒙古褶的比例为:黎族(51.4%);壮族(37.5%);藏、朝鲜族(14.1%)。从中可以看出藏族和朝鲜族有蒙古褶的比例较高。二,测量性特征,也就是对各项特征进行测量。这其中包括,头指数、中头型、面指数、鼻指数、身高。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分析作者从中发现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存在着差异。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现代中国人头面部的基本形态是头短面高,面型多为中面型,鼻形多为狭鼻型,身高均值变化较大,属于中等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地理变化较为明显,有北到南短头型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中头型的比例不断上升;狭鼻型的比例不断下降,中鼻型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也说明了现代的我国人体体质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
接下来,又对当代中国人的体征类型及其主要差异进行分析。 同样也是采用了两种,一种是聚类分析,而另一种则是主要成分的分析。这一种方法在我看来是指一个单个中国人血缘中是汉族的成分多一些還是少数民族的成分多一些,从而分析中国人体质特征类型形成的历史。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体质类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各民族人不断交融、融合形成的。按地域分,中国大概存在着两种人种。西部为蒙古人,北部为古亚细亚人。居民体征的分化趋势与中国人的体征趋势相似,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现代中国人的两种不同地区体征类型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体质特征大概可以按南、北两个区域划分,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然,这里作者也特别强调了位于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等族群的体质特征,其主要原因就是混入高加索血缘。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同时研究这两篇文章的原因。
将自己有限的体质人类学知识运用到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当中。作为一名中国人,研究人类体质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了解我们自己身边存在的小问题。阅读者两篇文章让我从更为系统、更加专业的角度中了解到我们国人之间存在哪些明显的体质特征,以及存在哲学差异的原因,让我离真正的体质人类学更近了一步。也希望让国人更加了解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韩康信.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5):458-472.
[2] 张振标.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5):473-488.
作者简介
赵巍悦(1992年-)女,汉族,辽宁省鞍山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学。
[关键词]人类学 体质特征 中国人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125-01
近来阅读了《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文选》,其中的两篇让我格外的感兴趣,它们分别是:《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以及《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之所以细读这两篇文章是因为自己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这样的具有欧洲人种特点的外貌存在着疑问,其次就是作为现代中国人,我认为有必要清楚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国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这两篇文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后者中也分析到了前者。
一、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
在种族人类学关系上,新疆是东西方人种在欧亚大陆接触交错地带的一部分,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向中亚的重要地区。因此,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阐明这一地区古代人民的种系特点是追溯新疆乃至中亚现代各族人民种属起源的重要方面。先前有关新疆人种的分析研究资料是非常少的,并且仅有的四位研究者还都是外国人。这几位研究者对于新疆地区人种的分析报告说服力很小,因此我国的韩康信对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进行了人类学研究。他主要是从七个古代墓地中发掘的人类头盖骨进行分析。这七个古代墓地大约是在公元前18世纪~公元几世纪建设的,在这些墓地中共找出186具有效研究对象,作者就是对这186具人骨进行分析出以下结果。
1、孔雀河下游墓地,18具人骨,全部为长狭颅型;
2、天山阿拉沟墓地,58具人骨,其中具有西方欧洲人种形态特征的占85%;
3、哈密柳树泉焉不拉克墓地,29具人骨,其中蒙古人种与西方欧洲人种的比例为7:3;
4、楼兰遗址东郊墓地,6具,蒙古人种1:5欧洲人种;
5、洛甫山普拉墓地,59具,也都属于长狭颅型;
6、塔吉克香宝宝墓地,土葬和火葬,但是只有一具人骨是有效的;
7、伊犁河上游昭苏土墩墓墓地,13具,其中两具是塞种人,11具为高加索人种。
从以上分析中得出早期新疆人的体质特征是鼻骨强烈突出、眉间突度强烈、眉弓粗壮。但是这也不能说明新疆是欧洲人种(白种人),新疆人的体质特征能说明的是在古代曾经进入新疆地区的中亚地区人群,两者混居之后的一种结果,其实新疆地区的例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人还是蒙古人种,只是在蒙古人种基础上存在着某些欧洲高加索人种的血缘。这样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将维吾尔族这样具有异国风味外貌特征的人种界定于蒙古人种了。
二、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类型的分析
从种族人类学的角度了解过我国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之后,我们应该放眼整个现代中国,但是要了解现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并不容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幅员辽阔,人体体质类型在地理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对于研究者都是一种挑战。因此,作者张振标采用了一种特别的研究方法,即活体测量。他通过对41组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头面活体测量资料的分析,从群体上了解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及其分化趋势和类型,探讨中华民族体征形成的历史。不仅如此,他还收集了十批八十年代其他学者发表的有关资料,综合自己的调查资料进行整体的分析。首先,他对当代中国人体质特征及其变化变化趋势进行了调查,并且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一、非测量性特征,主要就是指人体五官的特点。他发现,汉族人的特点为:发育不等的蒙古褶,眼裂上斜,开度中等,鼻梁较直,红唇厚度中等耳垂圆形居多。而与此对应的少数民族中无蒙古褶的比例为:黎族(51.4%);壮族(37.5%);藏、朝鲜族(14.1%)。从中可以看出藏族和朝鲜族有蒙古褶的比例较高。二,测量性特征,也就是对各项特征进行测量。这其中包括,头指数、中头型、面指数、鼻指数、身高。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分析作者从中发现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存在着差异。综合以上研究发现,现代中国人头面部的基本形态是头短面高,面型多为中面型,鼻形多为狭鼻型,身高均值变化较大,属于中等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地理变化较为明显,有北到南短头型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中头型的比例不断上升;狭鼻型的比例不断下降,中鼻型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也说明了现代的我国人体体质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
接下来,又对当代中国人的体征类型及其主要差异进行分析。 同样也是采用了两种,一种是聚类分析,而另一种则是主要成分的分析。这一种方法在我看来是指一个单个中国人血缘中是汉族的成分多一些還是少数民族的成分多一些,从而分析中国人体质特征类型形成的历史。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体质类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各民族人不断交融、融合形成的。按地域分,中国大概存在着两种人种。西部为蒙古人,北部为古亚细亚人。居民体征的分化趋势与中国人的体征趋势相似,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现代中国人的两种不同地区体征类型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征类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体质特征大概可以按南、北两个区域划分,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然,这里作者也特别强调了位于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等族群的体质特征,其主要原因就是混入高加索血缘。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同时研究这两篇文章的原因。
将自己有限的体质人类学知识运用到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当中。作为一名中国人,研究人类体质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了解我们自己身边存在的小问题。阅读者两篇文章让我从更为系统、更加专业的角度中了解到我们国人之间存在哪些明显的体质特征,以及存在哲学差异的原因,让我离真正的体质人类学更近了一步。也希望让国人更加了解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韩康信.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5):458-472.
[2] 张振标.中国体质人类学百年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5):473-488.
作者简介
赵巍悦(1992年-)女,汉族,辽宁省鞍山人,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