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探究性学习和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条件,搞好教材所选编的每项实验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现在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下面就生物课教学中如何做好生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结合实验,不拘泥于教材来拓展探究资源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生物实验课应注重从实验的角度,多启发探究。
譬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口腔中含有何物”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淀粉遇碘变蓝,而馒头在口腔的模拟实验中没有变蓝,它变成了什么?是否是因为转变成了其它物质的缘故?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对照组的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3、让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要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并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这样就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4、实验内容和时间要适和自然季节。
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二、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1、如在观察茎的横切面这节实验课中,通过实验,要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实验做完了就了事。我们应在实验后,要求学生观察茎的横切面的变化。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分析这种变化是什么在起作用等等,达到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而形成终身难忘的效果。
2、再如在上显微镜使用这节实验课时,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将“三个一”先讲清楚:(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三对准”,即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撕→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时,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将观察后的结论,自己归纳总结,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之余,知识也就刻骨铭心了。
3、课堂上穿插小实验,增强趣味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求乐,在快乐中求知。在学到蒸腾作用的部位是气孔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试着动手实验,用一个完整的新鲜叶片,浸入水中,由叶柄部位吹气,水面上有许多气泡冒出,证明气孔的存在。课上还用两个长圆形气球制作了一个模型模拟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这两个小实验会使学生眼前一亮,兴趣大增。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验的探究性和启发性,学生的探究意识会很快形成,探究能力逐渐具备,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毫无生机的结论性知识点,不再是孤零零的,而是经过自己探究主动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包括知识的来源、发展、内涵、内在关系和价值取向,更包括一些方法论和创新发现等。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体现,创新发现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同时又能在实验探究中实现知识的持续增长和探究资源的拓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现在使用的各种版本的中学生物教材,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下面就生物课教学中如何做好生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结合实验,不拘泥于教材来拓展探究资源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生物实验课应注重从实验的角度,多启发探究。
譬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实验成功率一般很高,原理似乎也很简单,很少有人会进一步对其原理进行深思,如能改为新课学习“口腔中含有何物”引导学生边实验观察现象,边联系书本知识分析原理,学生的收获就要大得多。如果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淀粉遇碘变蓝,而馒头在口腔的模拟实验中没有变蓝,它变成了什么?是否是因为转变成了其它物质的缘故?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实验对照组的变蓝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这样做,相信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3、让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要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并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这样就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4、实验内容和时间要适和自然季节。
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
二、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1、如在观察茎的横切面这节实验课中,通过实验,要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实验做完了就了事。我们应在实验后,要求学生观察茎的横切面的变化。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分析这种变化是什么在起作用等等,达到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而形成终身难忘的效果。
2、再如在上显微镜使用这节实验课时,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将“三个一”先讲清楚:(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三对准”,即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撕→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时,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将观察后的结论,自己归纳总结,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之余,知识也就刻骨铭心了。
3、课堂上穿插小实验,增强趣味性,诱导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求乐,在快乐中求知。在学到蒸腾作用的部位是气孔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试着动手实验,用一个完整的新鲜叶片,浸入水中,由叶柄部位吹气,水面上有许多气泡冒出,证明气孔的存在。课上还用两个长圆形气球制作了一个模型模拟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这两个小实验会使学生眼前一亮,兴趣大增。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验的探究性和启发性,学生的探究意识会很快形成,探究能力逐渐具备,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毫无生机的结论性知识点,不再是孤零零的,而是经过自己探究主动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包括知识的来源、发展、内涵、内在关系和价值取向,更包括一些方法论和创新发现等。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到体现,创新发现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同时又能在实验探究中实现知识的持续增长和探究资源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