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中奎尔蒂的形象解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tfgtweg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小说《洛丽塔》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一位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恋情,小说是一部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经典之作,以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性死亡而告终。本文将注意力从男女主人公的身上移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小说中的小人物奎尔蒂入手,来解读他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揭示出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树立永恒地位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对小人物的刻画恰到好处。
  关键词:洛丽塔 奎尔蒂 亨伯特 罪恶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经典之作。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在美国出版,并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13岁女孩的畸形恋爱故事:来自欧洲的一位外表忧郁、内心狂野的语言学家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位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夭折。此后,在童年初恋阴影的影响下,亨伯特疯狂地爱上了美国寄宿处女房东的未成年女儿洛丽塔。为和洛丽塔在一起,他与女孩的母亲夏洛特·黑兹结了婚。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有企图和对自己不忠,一时气疯往外跑,不幸遭车祸身亡。随后,亨伯特与女孩一路逃亡,发生了一段乱伦恋情。洛丽塔后来被她自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的流氓作家奎尔蒂拐走、玩弄后抛弃,在认清了奎尔蒂,心情归于宁静之后,洛丽塔嫁给了好心人狄克,却又不幸因难产而死。亨伯特也在枪杀奎尔蒂后被捕入狱并在狱中因突发血栓病而身亡。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语言学家。他生性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女主人公则早熟、热情,注重物质享乐。这部作品曾引起频频争议,从而铸就了它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不朽地位。众多读者关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小说创作的手法、叙述结构及艺术特色等,本文将从这部小说中的小人物——奎尔蒂入手,来解读他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二 奎尔蒂的形象解读
  1 一个人性邪恶的代表
  (1)他的名字有“罪恶”之意
  在这部小说中,奎尔蒂是罪恶的象征,邪恶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英文名字是Quilty,与英文单词Guilty(有罪的)有着相似的词形,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他的名字暗含的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即他是个阴暗的人,有罪的人。
  (2)他是“罪恶”的代名词
  奎尔蒂在这部小说中总是以模糊的身影出现。起初读者很难看清他的真实面貌,直到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他才突然间变得清晰起来。奎尔蒂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伪君子、儿童色情小说作家。在亨伯特和洛丽塔逃亡的过程中,他对二人的乱伦恋情了如指掌,且他自己也有得到洛丽塔的欲望。他对洛丽塔的点拨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他的点拨使洛丽塔道德觉醒却又错误地投入到他的肮脏怀抱之中。他与洛丽塔在一起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道德的欲望和要求,将她玩弄于股掌之中,在他玩腻了、厌倦了以后就抛弃了洛丽塔。他是“罪恶”的代名词,自然是要受到诅咒的,这从奎尔蒂朋友获得他的死讯时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
  亨伯特呆呆的站在门口说道:“我刚刚杀了克莱尔·奎尔蒂”。“对你来说是个好事,”一个面色红润的男人把酒递给了一个女孩。“早就有人该杀了他了,”身材稍胖的男人说道。“真好”,另一个不明身份的男士刚刚还在检查一些记录,现在从一个角落里站起来说道。“我猜我们总有一天都会对他做同样的事。”
  显然,这些被称为是奎尔蒂朋友的人对于他的死没有丝毫的同情,甚至有人认为他早就该死或是如果亨伯特没杀死他,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杀死他。这从侧面反映出奎尔蒂是个万恶的人,就连可以称得上是他朋友的人也盼着他死,甚至想杀死他。
  (3)他是时代的罪恶之徒和社会污垢
  奎尔蒂代表着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时代中的罪恶之徒和社会污垢。在当时灯红酒绿的美国,社会弥漫着追求物质享乐的空气,诸如奎尔蒂一类的罪恶之徒和社会污垢乘机出来作祟不足为奇。恰恰是美国的生活造就了纳博科夫笔下的亨伯特、洛丽塔和奎尔蒂。再者,作者纳博科夫的人格是分裂的,他极度理想化地幻想着能够全心地进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然而,他一次次地为谋生发愁,甚至不得不四处搬家,到处打工找活儿干,过着漂泊的生活。他不得不靠着这种不属于自己的语言教学、写作来换饭吃(他的母语是俄语)。这种现实生活也使得他要把美国社会当时的悲哀境况通过作品反映出来,于是他创作出了《洛丽塔》,作品中奎尔蒂的塑造就是他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的例子。
  2 一面唤醒亨伯特精神回归的镜子
  (1)一个与亨伯特极其相似的人
  这部小说刻画奎尔蒂这一小人物的用意之一在于衬托男主人公亨伯特。读者们不难发现他们两个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年龄相仿,品位相同,对漂亮的未成年女孩都怀有欲望,即恋少女癖,并且都喜欢文学。可以说,奎尔蒂是亨伯特在镜子中的自我影像或自我画像,亨伯特正是在奎尔蒂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灵魂和自我本质。
  (2)一面唤醒亨伯特良知的镜子
  奎尔蒂代表着亨伯特的自私、罪恶和唯我主义,是另一个活脱脱的亨伯特。亨伯特看到奎尔蒂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部小说的尾声,作者是这样描写亨伯特枪杀奎尔蒂时的情景的:“他袍子下面是赤裸裸、淫荡的肉体,他压在我身上时,我觉得像要窒息。我又压到他的身上。我们又压住了我。他们又压住了他。我们压住了我们自己。”显然似乎亨伯特已经分不清哪个是自己,哪个是奎尔蒂了。但是在他的灵魂深处,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他打死的不只是奎尔蒂本人的躯壳,其实是另一个自己,杀死的是自己罪恶的灵魂。他从奎尔蒂身上认识到了自己对洛丽塔肉体及精神上的极大伤害,他知道他和奎尔蒂一样是罪恶和邪恶的,一样是被人仇视和憎恨的。他让奎尔蒂阅读过的那份写好的宣判书正是他对洛丽塔所做的一切的忏悔。小说的结尾部分写到:“……我想我要在审判时用上所有这些笔记,当然,不是为救我的性命,而是为挽救我的灵魂”。亨伯特正是从奎尔蒂身上领悟到自己应该自我否定和忏悔来拯救自己罪恶的灵魂,他最终杀死了那个被他否定的自我,罪恶的灵魂,完成了精神上的回归,使他自己的心灵归于宁静。   3 一个增强洛丽塔的悲剧色彩的人物
  (1)自我堕落是洛丽塔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从这部小说的表面叙述来看,洛丽塔是个放荡、无情的“小仙女”(亨伯特把九到十四岁的女孩定义为小仙女)。她追求物质享受,喜欢“热闹的爵士乐、方块舞、甜腻腻的奶油冰淇淋、音乐片、电影画报等——这些是她宠物清单上最为突出的项目。”只要能够消费玩乐,似乎她对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她不重视自己的童贞,丧失了应有的美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在乎。她对自己生活的认识就是:“我用有价值的行为充实我的生活。”她早熟、热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欲和享乐盛行的美国,社会风气将她引入了反常的生活轨道,使她敢于尝试与亨伯特的那段疯狂的乱伦恋情。其实这正是她自身堕落的表现。
  (2)生存现实所迫是洛丽塔悲剧命运的又一原因
  洛丽塔的母亲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对女儿有企图后,气愤之极不幸遇车祸身亡。在母亲死后,洛丽塔与继父亨伯特发生乱伦恋情有其自身放荡、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的因素,但更是生存现实所迫。她无依无靠,除了投靠亨伯特之外别无选择,即使她很清楚继父对她有所企图。亨伯特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未成年女孩的这一弱点,而继续着他与女孩罪恶的乱伦恋情。亨伯特“每周给她的零用钱以她履行了基本职责为条件”,这使得洛丽塔和亨伯特之间的这种以服务换取生存报酬的所谓恋情就像妓女与嫖客之间的关系一样表现得赤裸裸。洛丽塔逐渐意识到生存困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极大创伤,正如小说中亨伯特自己总结的:“我和智力平平的洛丽塔渐渐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最悲惨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这种意识一次次地触动她道德观的觉醒,使她有了离开亨伯特的想法。
  (3)奎尔蒂的乘虚而入增强了洛丽塔悲剧命运的色彩
  “每一种悲剧都在编织该悲剧的民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人会陷入不同的生存困境,即从一种生存困境走进另一种生存困境,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洛丽塔的命运正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魔圈的缠绕。生存困境虽然触动了洛丽塔道德上的觉醒,但真正加速她离开亨伯特的是奎尔蒂的点拨。奎尔蒂的点拨使她彻底意识到了她与继父的关系是违背道德的,是可耻的、令人唾弃的,这导致她毅然离开了亨伯特。但是,她的道德觉醒并没有帮她走上人生正道,从此她又跳入了另一个“魔圈”,投入了奎尔蒂的怀抱。而洛丽塔的选择与奎尔蒂本人是脱不了干系的。洛丽塔初次见到奎尔蒂是在一则广告中,他使洛丽塔崇拜他,羡慕他,从而能主动投入他的怀抱。这无疑将洛丽塔引向了另一个悲剧性的深渊。这个道德沦丧的家伙玩弄并抛弃了她,在她认清了奎尔蒂后,她选择了和憨厚老实的狄克去过平淡的生活,但最终死于难产,结束了她悲剧性的生命。
  4 一个从侧面反映时代特征的角色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是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的。那个时期正是美国步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的年代。可以说,这是当时美国社会的时代特征。这样的时代助长了人们及时行乐,追求物质利益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社会中必然会出现类似亨伯特、奎尔蒂这样道德“畸形”的人物和类似洛丽塔这样疯狂的追求感官享乐的人物。小说对奎尔蒂这一小人物的刻画不单单是为了衬托亨伯特,增强洛丽塔的悲剧色彩,更是从侧面反映了美国高速发展时期物欲享乐对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影响,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及肉体上的种种伤害。透过奎尔蒂,读者可以领略到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及和奎尔特处于同一阶层的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喜好等等。其实正是纳博科夫自己逐渐认识到了美国中产生活的矛盾与悲哀:它看似十分美好,却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他自己,仍旧活在果戈理和契诃夫创造的时代中。就在这种状况下,他创作了《洛丽塔》。无论是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讲,还是从小说中奎尔特这一人物本身的刻画来看,都是能反映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
  三 结语
  奎尔蒂在《洛丽塔》这部小说中是个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的小角色,但是却给这部小说锦上添花。他的名字有“罪恶”之意,是“罪恶”的代名词,他是时代的罪恶之徒和社会污垢,是小说所反映的那个时代人性邪恶的代表;他是一个与亨伯特及其相似的人,一面唤醒亨伯特良知的镜子,更是唤醒男主人公精神回归的一面镜子;虽然自我堕落,生存现实是洛丽塔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但是奎尔蒂的乘虚而入更增强了洛丽塔悲剧命运的色彩。这部小说不但把男女主人公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不乏对诸如奎尔蒂这样的小人物的精心刻画,这或许也是该小说在世界文学作品中树立永恒地位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于晓丹译:《洛丽塔》,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 侯磊:《洛丽塔是怎样炼成的——读〈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上、下),《全国新书目》,2011年第9期。
  [3] 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刘莉:《〈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 王雪梅、杜以向:《试论〈洛丽塔〉中奎尔蒂——即“Quilty”的人物象征意义》,《文艺理论》,2007年第10期。
  [6] 卢爱芝:《艺术庇护下的学者移民——小说〈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性格分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刘爱琴:《〈洛丽塔〉:人性畸态与死亡叙事》,《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龚丽霞,女,1979—,宁夏平罗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在读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血清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20例健康对照者和70例肿瘤患者进行了血清TNF-α含量测定。结果对照组血清TNF-α的含量较低,肿瘤患者明显升高(P<0.01);肿瘤转移
据江苏省泰兴市对本地区匕年来人口死亡原因的监测资料显示,泰兴市恶性肿瘤死亡率近10年呈迅速上升趋势,死亡率已高达288.67/10万,远远高于全国108.26/10万和江苏省15978/10万的平均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之一。本文拟就女主人公黛丝狄蒙娜的悲剧人生为切入点,从父权制和种族偏见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其悲剧原因所在,从而说明黛丝狄蒙娜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关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面貌,表现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和封建黑暗势力的斗争,创造了千古
苏联西西伯利亚钢铁厂为了降低高炉焦比,曾先后采用过喷吹煤粉、褐煤焦炭、含有燃料油的水和水油混合剂等方法,但是,经济效果或技术效果并不理想。1978年底,开始采用喷吹天
霍桑在《胎记》中通过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男主人公扭曲的人性和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尽管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它体现了父权制文化中女性居于被压迫的地位,但作为霍桑的成
作者复习了1992年1月~1997年7月325例原发性肺癌开胸术前的CT扫描,从中选出19例肿瘤闭塞了肺静脉的病例。CT上确定肺静脉闭塞的标准如下:①肺静脉不显示,它的位置直接被生长
在高炉无料钟炉顶设备中,溜槽是选择布料的设备之一,溜槽上下转动产生的角度称为α角。在 高炉的正常生产中,调整α角,可以调整高炉的原燃料堆尖及炉料的分布,选角准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