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日益增多,因此,准确了解河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发展状况,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并加以预防,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健康教育应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工具,消除与学生在网络时代交流的鸿沟。本文以大学生艾滋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和访谈等方法,对河南省高校艾滋病发展现状及认知程度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究新媒体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艾滋病;知识普及与预防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艾滋病现状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这一疾病起源于非洲,后经移民带入美国。自1985年我国爆出第一例艾滋病以来,全国各地艾滋病案例层出不穷,近年来其蔓延势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得到了有效遏制。在艾滋病感染者人群中,有一个群体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就是在校大学生。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河南省报告15~24岁学生HIV/AID病例499例,各年度报告病例数分别为66例、80例、117例、102例和134例,可谓触目惊心。近年来,15~24岁学生HIV/AID病例量逐年提升,并且在艾滋病感染者的全年龄段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已成为艾滋病感染者的重要群体。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居高不下,且发展速度之快让人十分痛心。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艾滋病预防思想健康教育调查
高校本是一方净土,是学习与创新的乐园,为何如今却成为了艾滋病的重灾区,艾滋病又是如何侵入的呢?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做到预防艾滋病?如何通过新媒体这一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又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渠道做好预防工作?此次调查笔者走访了有关高校4所、大学生31人,其中秘密访谈艾滋病感染者2人,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查阅资料100余份,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关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从信息来源上看,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电台是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从性别上看,女生从这些途径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比率高于男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女生更喜欢读书、上网、看电视;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从这些途径获得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比率较低,这可能与学生在中学时接受的教育有关,说明对入学的新生进行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希望获得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
通过调查得出,大学生希望从电视录像、专题讲座、网络教育获得关于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所占比率较高,对网络教育的占比均达到80%以上,说明新媒体对艾滋病预防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讲座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出勤率较高,态度大部分比较认真,对于艾滋病知识教育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调查中也发现,集中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在河南省高校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课程教育在各类调查中均为最低,在大一新生中仅占11.2%。综上可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多数学生希望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高校也应当更加注重新媒体的作用,打造普及防艾知识的新媒体平台,将其作为艾滋病知识教育的主渠道。
(二)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通过调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却避而远之的态度,这使得艾滋病患者在精神上产生更大压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加上大家对艾滋病认识的不足和恐惧心理,使得艾滋病患者特别是大学生艾滋病患者受到周围人的排斥。
(三)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河南省报告的男男同性性传播病例中,15~24岁学生达到近10%。青年学生患艾滋病男女比例约为12∶1。在传播途径方面,以同性传播为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亚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步上升,随着年龄的提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但是仍然缺乏对同性恋学生的正确思想健康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艾滋病预防思想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一)艾滋病预防主体不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的艾滋病防控主体主要还是各级政府和相关卫生部门,并未重视学校和非政府组织在防艾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高校领导层也并未开展积极有效的防艾控艾工作,防艾主体的不完善也是高校防艾工作进展缓慢的一大原因。
(二)学校对预防艾滋病不够重视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性教育,对艾滋病预防控制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例如在情侣性行为尤其是男同性行为中,避孕套的使用率仍旧较低,而这种不健康的高危性行为也是高校艾滋病多发的因素之一。
(三)缺失专业权威的防艾教育平台
我国现阶段虽有各种防艾控艾平台以及防艾组织网页,但是仍缺乏一个权威、专业、有吸引力的防艾教育平台或是宣传防艾知识的APP软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也没有被我国防艾控艾工作真正使用起来。这种防艾知识平台的缺失,使得本就薄弱的高校性教育更是举步维艰。
(四)新媒体对于艾滋病的报道缺少准确性和科学性
现今我国的新媒体对于艾滋病进行的相关报道不仅有失准确性、科学性,还缺乏人文关怀,许多照片和文字的描绘,使公众产生了误解,给公众留下惊恐的印象。例如新闻媒体对“艾滋孤儿”的报道,确实可以给予艾滋孤儿更多的社会关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成长中一些困難,但是在报道中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会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和歧视。媒体对艾滋病的不正确报道造成了公众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艾滋病的传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对特殊群体进行思想健康教育的路径建构
(一)着眼事前,加强基础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橱窗、板报等传统媒体,通过公益广告、专题节目、专家讲座、广场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艾滋病防控知识和国家防控艾滋病相关政策;在校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康教育骨干师资培养体系,确保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效果;改变防艾健康教育资料的发放形式,由学生辅导员集中发放,做到人手一份,由辅导员带领大家集中学习等。
(二)贯穿全程,开设预防教育课程
要将预防艾滋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健康教育课程中,在思想健康教育必修课中让学生对艾滋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对预防知识进行全面简要介绍;加入专门的选修课项目,课堂中对疾病的形成历史和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形成全方位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编写科学的防艾教材,配之以合理的插图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等。
(三)事后应急,加快学校医院衔接
艾滋病被传染以后是有办法进行补救的,如果在刚被传染的24小时内可以服用HIV阻断药进行阻断。HIV阻断药,即暴露后预防的药物,通常指的是在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之后,用来防止HIV病毒扩散的药。阻断药的成功率颇高。各地区高校可以与本省拥有药物的医院共同搭建新媒体信息平台,学生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可以立即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向医院进行求助,医院与高校间通力合作,共同选择最优路径,尽快使学生服用药物。
(四)顺应形势,强化新媒体的应用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普及防艾健康教育,运用新媒体创新特殊群体思想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新媒体帮助大学生在大量的思想健康信息中个性化地定制自己需要的资讯,从而优化思想健康教育的过程,并有效提高思想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人们积极参与来扩展信息的点评与转发渠道,并通过互动过程让公众更好地权衡信息优劣。
(五)新媒体应承担引导舆论、缓和社会矛盾的责任
新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要摒弃猎奇心理,坚持新闻道德规范,在医学尚未能控制病毒传播之前,通过媒体的力量使社会了解艾滋病,呼唤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击破谣言,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的刻板成见。而且在互联网环境中,新闻表达不应局限于文字,还应包括配图甚至卡通表情,编辑、记者在发布消息时需注意非文字表达对观点传播的影响,不严肃或不严谨的表情、图片使用可能会彻底改变新闻报道的初衷。
除此之外,新媒体对艾滋病进行报道和宣传时要告诉那些还不了解该病的人:健康的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正常的社会活动中并不存在必然的利益冲突,歧视和排斥他们是不应该的。新媒体所要做的就是唤起人性的力量,让人们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要让他们知道,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是关爱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人类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涛,高凡.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
播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14,5.
[2]杨晶晶,张蕾,王倩.新媒体视角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2015.
[3]轩志东,张合喜,张国富,张展,洪军,
王桂霞,袁秀伟,徐宝福.河南省高等院校艾滋病综合防控现状与政策建议.
[4]韓全芳,骆华松,葛绍林.艾滋病高
危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中国昆明艾滋病防治论坛暨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2005.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艾滋病;知识普及与预防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艾滋病现状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这一疾病起源于非洲,后经移民带入美国。自1985年我国爆出第一例艾滋病以来,全国各地艾滋病案例层出不穷,近年来其蔓延势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得到了有效遏制。在艾滋病感染者人群中,有一个群体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就是在校大学生。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河南省报告15~24岁学生HIV/AID病例499例,各年度报告病例数分别为66例、80例、117例、102例和134例,可谓触目惊心。近年来,15~24岁学生HIV/AID病例量逐年提升,并且在艾滋病感染者的全年龄段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已成为艾滋病感染者的重要群体。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居高不下,且发展速度之快让人十分痛心。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艾滋病预防思想健康教育调查
高校本是一方净土,是学习与创新的乐园,为何如今却成为了艾滋病的重灾区,艾滋病又是如何侵入的呢?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如何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做到预防艾滋病?如何通过新媒体这一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又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渠道做好预防工作?此次调查笔者走访了有关高校4所、大学生31人,其中秘密访谈艾滋病感染者2人,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查阅资料100余份,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有关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从信息来源上看,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电台是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从性别上看,女生从这些途径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比率高于男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女生更喜欢读书、上网、看电视;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从这些途径获得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比率较低,这可能与学生在中学时接受的教育有关,说明对入学的新生进行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教育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希望获得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
通过调查得出,大学生希望从电视录像、专题讲座、网络教育获得关于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所占比率较高,对网络教育的占比均达到80%以上,说明新媒体对艾滋病预防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讲座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出勤率较高,态度大部分比较认真,对于艾滋病知识教育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调查中也发现,集中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在河南省高校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课程教育在各类调查中均为最低,在大一新生中仅占11.2%。综上可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多数学生希望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高校也应当更加注重新媒体的作用,打造普及防艾知识的新媒体平台,将其作为艾滋病知识教育的主渠道。
(二)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通过调查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却避而远之的态度,这使得艾滋病患者在精神上产生更大压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加上大家对艾滋病认识的不足和恐惧心理,使得艾滋病患者特别是大学生艾滋病患者受到周围人的排斥。
(三)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河南省报告的男男同性性传播病例中,15~24岁学生达到近10%。青年学生患艾滋病男女比例约为12∶1。在传播途径方面,以同性传播为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亚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步上升,随着年龄的提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但是仍然缺乏对同性恋学生的正确思想健康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艾滋病预防思想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一)艾滋病预防主体不完善
截至目前,我国的艾滋病防控主体主要还是各级政府和相关卫生部门,并未重视学校和非政府组织在防艾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高校领导层也并未开展积极有效的防艾控艾工作,防艾主体的不完善也是高校防艾工作进展缓慢的一大原因。
(二)学校对预防艾滋病不够重视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性教育,对艾滋病预防控制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例如在情侣性行为尤其是男同性行为中,避孕套的使用率仍旧较低,而这种不健康的高危性行为也是高校艾滋病多发的因素之一。
(三)缺失专业权威的防艾教育平台
我国现阶段虽有各种防艾控艾平台以及防艾组织网页,但是仍缺乏一个权威、专业、有吸引力的防艾教育平台或是宣传防艾知识的APP软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平台也没有被我国防艾控艾工作真正使用起来。这种防艾知识平台的缺失,使得本就薄弱的高校性教育更是举步维艰。
(四)新媒体对于艾滋病的报道缺少准确性和科学性
现今我国的新媒体对于艾滋病进行的相关报道不仅有失准确性、科学性,还缺乏人文关怀,许多照片和文字的描绘,使公众产生了误解,给公众留下惊恐的印象。例如新闻媒体对“艾滋孤儿”的报道,确实可以给予艾滋孤儿更多的社会关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成长中一些困難,但是在报道中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会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和歧视。媒体对艾滋病的不正确报道造成了公众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艾滋病的传播。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对特殊群体进行思想健康教育的路径建构
(一)着眼事前,加强基础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橱窗、板报等传统媒体,通过公益广告、专题节目、专家讲座、广场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艾滋病防控知识和国家防控艾滋病相关政策;在校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康教育骨干师资培养体系,确保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效果;改变防艾健康教育资料的发放形式,由学生辅导员集中发放,做到人手一份,由辅导员带领大家集中学习等。
(二)贯穿全程,开设预防教育课程
要将预防艾滋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健康教育课程中,在思想健康教育必修课中让学生对艾滋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对预防知识进行全面简要介绍;加入专门的选修课项目,课堂中对疾病的形成历史和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形成全方位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编写科学的防艾教材,配之以合理的插图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等。
(三)事后应急,加快学校医院衔接
艾滋病被传染以后是有办法进行补救的,如果在刚被传染的24小时内可以服用HIV阻断药进行阻断。HIV阻断药,即暴露后预防的药物,通常指的是在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之后,用来防止HIV病毒扩散的药。阻断药的成功率颇高。各地区高校可以与本省拥有药物的医院共同搭建新媒体信息平台,学生发生高危性行为后可以立即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向医院进行求助,医院与高校间通力合作,共同选择最优路径,尽快使学生服用药物。
(四)顺应形势,强化新媒体的应用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普及防艾健康教育,运用新媒体创新特殊群体思想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新媒体帮助大学生在大量的思想健康信息中个性化地定制自己需要的资讯,从而优化思想健康教育的过程,并有效提高思想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人们积极参与来扩展信息的点评与转发渠道,并通过互动过程让公众更好地权衡信息优劣。
(五)新媒体应承担引导舆论、缓和社会矛盾的责任
新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要摒弃猎奇心理,坚持新闻道德规范,在医学尚未能控制病毒传播之前,通过媒体的力量使社会了解艾滋病,呼唤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击破谣言,改变人们对“艾滋病”的刻板成见。而且在互联网环境中,新闻表达不应局限于文字,还应包括配图甚至卡通表情,编辑、记者在发布消息时需注意非文字表达对观点传播的影响,不严肃或不严谨的表情、图片使用可能会彻底改变新闻报道的初衷。
除此之外,新媒体对艾滋病进行报道和宣传时要告诉那些还不了解该病的人:健康的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正常的社会活动中并不存在必然的利益冲突,歧视和排斥他们是不应该的。新媒体所要做的就是唤起人性的力量,让人们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要让他们知道,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是关爱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人类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涛,高凡.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
播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14,5.
[2]杨晶晶,张蕾,王倩.新媒体视角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2015.
[3]轩志东,张合喜,张国富,张展,洪军,
王桂霞,袁秀伟,徐宝福.河南省高等院校艾滋病综合防控现状与政策建议.
[4]韓全芳,骆华松,葛绍林.艾滋病高
危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中国昆明艾滋病防治论坛暨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2005.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