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有效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练习三者的高匹配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研究点;但现实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课堂练习偏離教学目标的现象是存在的,其主要体现是:内容偏离、练习偏离、时长偏离。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练习;匹配;案例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没有目标引领的教学实践过程是盲目的,其价值大小是未知的。教学实践过程的价值大小由教学目标决定,而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则又受制于教学实践过程价值与目标价值的同一性。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准确的前提下,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其“目标—内容—练习(评价)的一致性”就成了核心研究点。下面从“案例启迪”与“实践反思”两个方面做一探究。
一、案例启迪
一位教者教学《奇妙的桥》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能仿照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格式,介绍各种奇妙的桥。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师生讨论交流,得出课文在写玻璃桥、纸桥、盐桥时就是先用设问句,然后介绍造桥材料、桥的长宽、载重量等特点。在写桥的长宽、载重量时,或者用数字直接说明,或者通过人的感受来写。最后在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设计的桥。
如何评价这堂课的有效性呢?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出发,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核心要点是从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结合来展开。这两个维度的项目如下表:
上述案例中,教学目标之“仿照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格式”,其“段落组织格式”属于知识维度的“概念性知识”,其“仿照”“介绍”属于认知过程维度的“运用”。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三段课文的共同组织特点,即先用设问句,然后用数学说明或通过感受来写,从知识维度说,这仍属于“概念性知识”;从认知过程维度来说,这属于“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练习设计,它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设计的桥”,从认知过程维度来说这属于“创造”,但要“画出自己设计的桥”,学生的知识基础除了具备有关桥的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关于绘画的程序性知识。很显然,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都在“概念性知识”层面,而训练却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综合运用层面,“目标—内容—练习”不具有一致性(落实到表中的分布情况如加“灰网”所示)。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表征是“目标—内容—练习(评价)”的一致性较高,匹配性较强。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将“在纸上画出自己设计的桥”改成,“仿照段落格式口述或写出自己将来要建设的桥”,其“目标—教学—练习(评价)”的一致性就要高得多了。
二、实践反思
在现实的常规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评价”这三者之间发生偏离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在文科如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这种偏离更为常见。在假定“教学目标制定准确”的前提下,有三种偏离现象是需要纠正的,即内容偏离、练习偏离、时长偏离。
下面以我区2016年初中语文整合阅读课堂教学大赛的部分课题为案例,予以说明。本次赛事是在学校初赛、片区复赛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了两轮选拔,经过了参赛选手所在学校的校本教研研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的课例。
(一)内容偏离
就像作家写作时所选材料要为中心服务,论文写作所选论据要为证明论点服务一样,教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所建构起的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产生负影响。请看如下三个课例:
课例一:1号选手
课题:读凡人伟爱,改素诗三行
整合内容:《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
学习目标:1.品析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句子,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2.学会关注普通人,懂得珍惜爱、回馈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流程简介: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析描写、抒情句,体会《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三篇课文中表达出的情感,并用“爱是父亲那再三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依然是那不放心的容颜”的方式,抓住课文内容细节,用诗的方式进行改写,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悟。但“抒写爱”这个环节,所用视频表达出的是“不爱”,这既与单元主题“对弱者的关爱”不符,从教学现场来看,前面的“三行诗”改写已经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爱”的体验推向了“醇香的爱”的氛围里。该视频的出现,既没有延续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让笔者产生了在品尝“醇香”之时忽然吞进了一粒砂子的感觉,这个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具有正能量作用。
课例二:2号选手
课题:从“平凡”中品味“人性美”
整合内容:《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事例及描写片段,把握人物形象,挖掘平凡人身上的人性美;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流程简介: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重点是“通过分析事例及描写片段”来体味阿长、父亲、老王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美”;但在“讴歌人性美”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体味的却是生活中人物的人性美,让学生关注的主体不是阿长,不是父亲,不是老王,这对深入感受阿长、父亲、老王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美”没有多大的帮助。
课例三:3号选手
课题:走进人物内心,品析人物形象
整合内容:《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利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探究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流程简介: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重点是以《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为载体,通过人物描写来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但在“练一练”这个环节中,教者把学生是否掌握“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了重点,教学重心明显偏离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练习偏离
课堂教学中,教者布置给学生做的练习,既是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检测学生是否达标的有效载体。因此,一堂课的练习,就不仅仅是练习,它还是一种检测工具,是检测该堂课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工具。以此观之,现实中有许多课堂练习,其检测功能就发挥得不够好。请看如下三个课例。
课例四:4号选手
课题:一花一叶寄亲情,一言一行报深恩
整合内容:《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能说出文句中作者表达的感情;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能写出对父母的至爱亲情。
流程简介:
本课例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通过分析《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中最能体现亲情的句段,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但在“我谱我唱,吐露亲情”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用“《感恩的心》歌曲背景故事的视频”奠基学生的情感,再通过学生齐诵进一步渲染情感,然后布置作业“请你回忆与父母生活的一个画面,写出对父母的至爱亲情(字数不限)”的作业。这个作业虽然能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但对学生依托课文内容来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与感受却没有多大帮助。
课例五:6号选手
课题:品析美文
整合内容:《春》《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写景句子,并加以赏析;3.学习修辞手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流程简介: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以《春》《济南的冬天》的课文内容为载体,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但在“写美句”这一教学环节中,却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格写两句关于‘秋天’的排比句”,重点落在了排比句上,与本课时的重点修辞格比喻、拟人有些相左。
课例六:10号选手
课题:让人物在细节描写中鲜活
整合内容:《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背影》《台阶》
学习目标:找出并体味文中的细节描写,从中学习细节描写
流程简介:
本课例教学目标的重点是以《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背影》《台阶》课文内容为载体,体会并学习细节描写。但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中,教师PPT投出的“一幅图片”与课文内容无关。在“练一练”这个环节中,教者设计的练习不但与课文内容无关,且写作的重点也不是在掌握细节描写的技法上,而是在“刻画人物”上,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时长偏离
此处“时长”指一堂课中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所占时间的长度,简言之即教者对一堂课所展开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毫无疑问,对达成教学目标具有关键作用的重难点内容,理应是师生重点花费时间与精力的地方;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者卻是在重点内容上蜻蜓点水,在过分拓展与延伸上大费精力,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就上述展示的6个课例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存在:
“课例二”的“讴歌人性美”这个环节,不但内容偏离了目标,就时长分配来说,这个环节也占多了,40分钟就占了16分钟,占比25%,对内容本就不恰当的板块,时间还占25%,这显然是不恰当的;“课例三”的“练一练”这个环节,毛病与“课例二”惊人的类似,此不赘言;“课例四”的“我谱我唱,吐露亲情”这个环节,占了19分钟,占了课堂近50%的时间的这一教学环节,却对学生“通过文章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这一目标没有多大帮助,是为不妥;“课例六”更为离谱,在其设计的“猜一猜、比一比、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这5个教学环节中,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精力应该放到“比一比”“说一说”这两个环节上;但这两个环节才占16分钟,占比40%,而教学内容偏离目标的“试一试”“练一练”却占了22分钟,占比55%,仅“练一练”一个环节就占14分钟,占比35%。本该是一堂阅读教学课,可通过教者的“试一试”“练一练”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却“成功”地将阅读教学“改革”成作文教学了。
参考文献:
[1] 杨向东,崔永.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51.
(责任编辑:李阳)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练习;匹配;案例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没有目标引领的教学实践过程是盲目的,其价值大小是未知的。教学实践过程的价值大小由教学目标决定,而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则又受制于教学实践过程价值与目标价值的同一性。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准确的前提下,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其“目标—内容—练习(评价)的一致性”就成了核心研究点。下面从“案例启迪”与“实践反思”两个方面做一探究。
一、案例启迪
一位教者教学《奇妙的桥》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能仿照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格式,介绍各种奇妙的桥。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师生讨论交流,得出课文在写玻璃桥、纸桥、盐桥时就是先用设问句,然后介绍造桥材料、桥的长宽、载重量等特点。在写桥的长宽、载重量时,或者用数字直接说明,或者通过人的感受来写。最后在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设计的桥。
如何评价这堂课的有效性呢?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出发,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核心要点是从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的结合来展开。这两个维度的项目如下表:
上述案例中,教学目标之“仿照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格式”,其“段落组织格式”属于知识维度的“概念性知识”,其“仿照”“介绍”属于认知过程维度的“运用”。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三段课文的共同组织特点,即先用设问句,然后用数学说明或通过感受来写,从知识维度说,这仍属于“概念性知识”;从认知过程维度来说,这属于“理解”。现在我们来看练习设计,它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设计的桥”,从认知过程维度来说这属于“创造”,但要“画出自己设计的桥”,学生的知识基础除了具备有关桥的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关于绘画的程序性知识。很显然,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都在“概念性知识”层面,而训练却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综合运用层面,“目标—内容—练习”不具有一致性(落实到表中的分布情况如加“灰网”所示)。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表征是“目标—内容—练习(评价)”的一致性较高,匹配性较强。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将“在纸上画出自己设计的桥”改成,“仿照段落格式口述或写出自己将来要建设的桥”,其“目标—教学—练习(评价)”的一致性就要高得多了。
二、实践反思
在现实的常规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评价”这三者之间发生偏离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在文科如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这种偏离更为常见。在假定“教学目标制定准确”的前提下,有三种偏离现象是需要纠正的,即内容偏离、练习偏离、时长偏离。
下面以我区2016年初中语文整合阅读课堂教学大赛的部分课题为案例,予以说明。本次赛事是在学校初赛、片区复赛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了两轮选拔,经过了参赛选手所在学校的校本教研研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的课例。
(一)内容偏离
就像作家写作时所选材料要为中心服务,论文写作所选论据要为证明论点服务一样,教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所建构起的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产生负影响。请看如下三个课例:
课例一:1号选手
课题:读凡人伟爱,改素诗三行
整合内容:《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
学习目标:1.品析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句子,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2.学会关注普通人,懂得珍惜爱、回馈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流程简介: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析描写、抒情句,体会《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三篇课文中表达出的情感,并用“爱是父亲那再三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依然是那不放心的容颜”的方式,抓住课文内容细节,用诗的方式进行改写,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悟。但“抒写爱”这个环节,所用视频表达出的是“不爱”,这既与单元主题“对弱者的关爱”不符,从教学现场来看,前面的“三行诗”改写已经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爱”的体验推向了“醇香的爱”的氛围里。该视频的出现,既没有延续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让笔者产生了在品尝“醇香”之时忽然吞进了一粒砂子的感觉,这个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具有正能量作用。
课例二:2号选手
课题:从“平凡”中品味“人性美”
整合内容:《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事例及描写片段,把握人物形象,挖掘平凡人身上的人性美;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流程简介: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重点是“通过分析事例及描写片段”来体味阿长、父亲、老王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美”;但在“讴歌人性美”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体味的却是生活中人物的人性美,让学生关注的主体不是阿长,不是父亲,不是老王,这对深入感受阿长、父亲、老王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美”没有多大的帮助。
课例三:3号选手
课题:走进人物内心,品析人物形象
整合内容:《故乡》《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利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探究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流程简介: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重点是以《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为载体,通过人物描写来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但在“练一练”这个环节中,教者把学生是否掌握“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了重点,教学重心明显偏离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练习偏离
课堂教学中,教者布置给学生做的练习,既是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检测学生是否达标的有效载体。因此,一堂课的练习,就不仅仅是练习,它还是一种检测工具,是检测该堂课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的工具。以此观之,现实中有许多课堂练习,其检测功能就发挥得不够好。请看如下三个课例。
课例四:4号选手
课题:一花一叶寄亲情,一言一行报深恩
整合内容:《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能说出文句中作者表达的感情;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能写出对父母的至爱亲情。
流程简介:
本课例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通过分析《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中最能体现亲情的句段,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但在“我谱我唱,吐露亲情”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用“《感恩的心》歌曲背景故事的视频”奠基学生的情感,再通过学生齐诵进一步渲染情感,然后布置作业“请你回忆与父母生活的一个画面,写出对父母的至爱亲情(字数不限)”的作业。这个作业虽然能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但对学生依托课文内容来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与感受却没有多大帮助。
课例五:6号选手
课题:品析美文
整合内容:《春》《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写景句子,并加以赏析;3.学习修辞手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流程简介:
本课例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以《春》《济南的冬天》的课文内容为载体,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但在“写美句”这一教学环节中,却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格写两句关于‘秋天’的排比句”,重点落在了排比句上,与本课时的重点修辞格比喻、拟人有些相左。
课例六:10号选手
课题:让人物在细节描写中鲜活
整合内容:《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背影》《台阶》
学习目标:找出并体味文中的细节描写,从中学习细节描写
流程简介:
本课例教学目标的重点是以《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背影》《台阶》课文内容为载体,体会并学习细节描写。但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中,教师PPT投出的“一幅图片”与课文内容无关。在“练一练”这个环节中,教者设计的练习不但与课文内容无关,且写作的重点也不是在掌握细节描写的技法上,而是在“刻画人物”上,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时长偏离
此处“时长”指一堂课中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所占时间的长度,简言之即教者对一堂课所展开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毫无疑问,对达成教学目标具有关键作用的重难点内容,理应是师生重点花费时间与精力的地方;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有相当多的教者卻是在重点内容上蜻蜓点水,在过分拓展与延伸上大费精力,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就上述展示的6个课例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存在:
“课例二”的“讴歌人性美”这个环节,不但内容偏离了目标,就时长分配来说,这个环节也占多了,40分钟就占了16分钟,占比25%,对内容本就不恰当的板块,时间还占25%,这显然是不恰当的;“课例三”的“练一练”这个环节,毛病与“课例二”惊人的类似,此不赘言;“课例四”的“我谱我唱,吐露亲情”这个环节,占了19分钟,占了课堂近50%的时间的这一教学环节,却对学生“通过文章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这一目标没有多大帮助,是为不妥;“课例六”更为离谱,在其设计的“猜一猜、比一比、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这5个教学环节中,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精力应该放到“比一比”“说一说”这两个环节上;但这两个环节才占16分钟,占比40%,而教学内容偏离目标的“试一试”“练一练”却占了22分钟,占比55%,仅“练一练”一个环节就占14分钟,占比35%。本该是一堂阅读教学课,可通过教者的“试一试”“练一练”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却“成功”地将阅读教学“改革”成作文教学了。
参考文献:
[1] 杨向东,崔永.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51.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