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使人类的交往活动空前活跃,中国人被动或主动的接受了认识世界的新角度,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秩序就此建立。其中网络媒体以其强大的技术力成为最为活跃的媒介。如何促使网络媒体有效的实现其正面、积极社会功能,首先应了解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秩序的背景与特点。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播秩序;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33-02
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发端于经济领域、内含着政治意义、附带着强烈的文化效应,体现为一种时空的压缩。吉登斯指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现代性。这里的流动指物质产品、人口、符号一一各种信息的跨空间、时间的运动。因而,在经济与政治的交互对抗之外,我们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个由信息通信技术所打造的高效率媒介带来的挑战。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预言:由于电子媒介的产生,信息传播瞬息万里,媒介的同步化使人类结成了相互作用的“小社区”,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地球村”。因此,在崭新的地域、文化、经济、政治视野下,我们即将面临新的传播秩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在国际传播中占有绝对的霸主地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入我国方方面面,使我们不得不面临新的文化认同和文明冲突带来的各种问题。其中,网络媒体虽适用范围并未超越大众传播媒体,但是作为信息最不受制约的编码者、最快速的输出者,具有更为强大的文化价值理念的传导功能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
一、国际信息传播秩序
关于全球化进程中信息传播秩序的建立的研究基本指向一点,时空的压缩和信息共享是绝对的,然而
信息传播和流动确实倾斜并单向。这就意味着,全球化并非是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同样的权利和机会。因此,这意味在国际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流动并不是对等的。有研究证明,“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至少要比它的相反流通量多100倍以上。”此种差距显而易见。同时国际背景下的信息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目的自然都带有很多西方价值观,并且目的性或无目的性的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等流通
和平时期,各国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文化传播。同时,经济与政治的流通也必然产生出种种社会、文
化控制。2005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世界传媒业第一航母浮出水面,预示着世界传播媒介的集中垄断不可避免,“地球村”的大广播逐渐控制世界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唱片等等,弱小文化只能作为发达文化的猎奇目的,成为某种元素。所谓“中国元素”其实只是在西方文化形态下的一种调剂。网络媒体的出现,加速了弱小文化的边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追随者就曾在多伦多大学这样说过:“因特网的力量最终表现在它让整个世界都像北美人一样去思考、写作。”
同时,英语作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语言界有不可言说的霸主地位,但是语言是文化的纽带,英语也势必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文化的多样性。而网络媒体是正英语的最好载体,也是文化单向传播的现实力量。
同时,网络技术本身也彰显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不对等流通的方式。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新秩序
关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争论主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展开,但随着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这一争论也没能持续下去。驻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发言人安德鲁·鲁道夫指出:“全球信息秩序己经成为过去。”这话题虽然淡出联合国,并不意味着矛盾不再存在。
全球化——国际背景下的——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是,能够认识到文化传播必然是强势文化依靠高科技和网络下的主导语言组成的不对等信息流动;能够警觉文化传播有其政治经济的需要,以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为目的;能够分辨文化摩擦中的多样性,接受有益的新思想和新方式,才能够清醒的认识自身在国际信息传播的位置和利弊,进而迎接机遇和挑战。
二、网络媒体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本就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体。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极大地便利社会舆论更大违反的延伸和发展,舆论呈现的状态极为活跃和显著,传播模式也有不同。一般情况下,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大体:个体网友留言——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网络媒体转载——形成民意体验——概念化的网络舆论——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具体化的网络舆论(提升观点化的民意)——影响政府决策。
和传统媒体传播相比,网络传播主要淡化了“把关”这一环节,一改传统媒体强势单线传播的形式,当受众能够自主选择信息接受时,议题不再受到某一团体或者某个人强制转移,往往非预设、非理性的快速传播发展着。虽然网友以平等的技术力参与传播过程,但网络传播并不完全脱离某种导向,其中“意见领袖”隐性化、随机化、平民化、草根化,任何一名网友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源元素,对信息进行采集、编辑、把关、组织,成为“泛意义上的传播层级”,尤其,网络媒体社区的技术管理人员,具有一定技术力,更容易成为新兴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最后,网络舆论的形成是众多观点、态度的交流、融合和取舍,与传统舆论不同的是,传统媒体率先提出的“主流”意见会使得小众意见持有者“沉默”,因而,传统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然而网络媒体的诸多特点导致环境压力不复存在,网友可以尽可能的寻找自己的同盟,发出自己的声音。
所以,尽管网络媒体从物理上来说是中立的,但实际上网络媒体强化了传统媒体的媒介功能,尤其是借助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将隐含在信息中的文化、价值、理念、意识形态传播到全球,进而影响了信息输入国的文化发展,弱化了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延续,比如,民主专制、人权平等,这些“普世价值”给人们提供了全球化的视野和平台,但是忽视中西差异全盘接收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
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元化的格局,使受众拥有更多话语权,可谓是公众领域最理想的媒介。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网络媒体的两面性,要重视网络媒体在社会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作用。所以把握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秩序,才能够顺势而为,影响舆论的健康发展,促使网络媒体承担起引导和控制舆论的责任,有效实现其社会属性。
参考文献:
[1]谢新洲,周锡生.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杜骏飞,黄煌.中国网络传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雷彩虹,网路社区的舆论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09
[4]张旭,试论全球化时代下新秩序观——当代信息传播秩序[J]理论科学,2008
作者简介:周阳(1986-),女,陕西西安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播秩序;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33-02
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发端于经济领域、内含着政治意义、附带着强烈的文化效应,体现为一种时空的压缩。吉登斯指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现代性。这里的流动指物质产品、人口、符号一一各种信息的跨空间、时间的运动。因而,在经济与政治的交互对抗之外,我们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个由信息通信技术所打造的高效率媒介带来的挑战。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预言:由于电子媒介的产生,信息传播瞬息万里,媒介的同步化使人类结成了相互作用的“小社区”,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地球村”。因此,在崭新的地域、文化、经济、政治视野下,我们即将面临新的传播秩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在国际传播中占有绝对的霸主地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入我国方方面面,使我们不得不面临新的文化认同和文明冲突带来的各种问题。其中,网络媒体虽适用范围并未超越大众传播媒体,但是作为信息最不受制约的编码者、最快速的输出者,具有更为强大的文化价值理念的传导功能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
一、国际信息传播秩序
关于全球化进程中信息传播秩序的建立的研究基本指向一点,时空的压缩和信息共享是绝对的,然而
信息传播和流动确实倾斜并单向。这就意味着,全球化并非是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同样的权利和机会。因此,这意味在国际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流动并不是对等的。有研究证明,“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至少要比它的相反流通量多100倍以上。”此种差距显而易见。同时国际背景下的信息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目的自然都带有很多西方价值观,并且目的性或无目的性的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
(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不对等流通
和平时期,各国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文化传播。同时,经济与政治的流通也必然产生出种种社会、文
化控制。2005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世界传媒业第一航母浮出水面,预示着世界传播媒介的集中垄断不可避免,“地球村”的大广播逐渐控制世界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唱片等等,弱小文化只能作为发达文化的猎奇目的,成为某种元素。所谓“中国元素”其实只是在西方文化形态下的一种调剂。网络媒体的出现,加速了弱小文化的边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追随者就曾在多伦多大学这样说过:“因特网的力量最终表现在它让整个世界都像北美人一样去思考、写作。”
同时,英语作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语言界有不可言说的霸主地位,但是语言是文化的纽带,英语也势必影响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文化的多样性。而网络媒体是正英语的最好载体,也是文化单向传播的现实力量。
同时,网络技术本身也彰显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不对等流通的方式。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新秩序
关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争论主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展开,但随着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这一争论也没能持续下去。驻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发言人安德鲁·鲁道夫指出:“全球信息秩序己经成为过去。”这话题虽然淡出联合国,并不意味着矛盾不再存在。
全球化——国际背景下的——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是,能够认识到文化传播必然是强势文化依靠高科技和网络下的主导语言组成的不对等信息流动;能够警觉文化传播有其政治经济的需要,以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为目的;能够分辨文化摩擦中的多样性,接受有益的新思想和新方式,才能够清醒的认识自身在国际信息传播的位置和利弊,进而迎接机遇和挑战。
二、网络媒体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本就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体。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极大地便利社会舆论更大违反的延伸和发展,舆论呈现的状态极为活跃和显著,传播模式也有不同。一般情况下,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大体:个体网友留言——平面媒体的采访与报道——网络媒体转载——形成民意体验——概念化的网络舆论——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互动作用——具体化的网络舆论(提升观点化的民意)——影响政府决策。
和传统媒体传播相比,网络传播主要淡化了“把关”这一环节,一改传统媒体强势单线传播的形式,当受众能够自主选择信息接受时,议题不再受到某一团体或者某个人强制转移,往往非预设、非理性的快速传播发展着。虽然网友以平等的技术力参与传播过程,但网络传播并不完全脱离某种导向,其中“意见领袖”隐性化、随机化、平民化、草根化,任何一名网友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源元素,对信息进行采集、编辑、把关、组织,成为“泛意义上的传播层级”,尤其,网络媒体社区的技术管理人员,具有一定技术力,更容易成为新兴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最后,网络舆论的形成是众多观点、态度的交流、融合和取舍,与传统舆论不同的是,传统媒体率先提出的“主流”意见会使得小众意见持有者“沉默”,因而,传统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然而网络媒体的诸多特点导致环境压力不复存在,网友可以尽可能的寻找自己的同盟,发出自己的声音。
所以,尽管网络媒体从物理上来说是中立的,但实际上网络媒体强化了传统媒体的媒介功能,尤其是借助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将隐含在信息中的文化、价值、理念、意识形态传播到全球,进而影响了信息输入国的文化发展,弱化了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延续,比如,民主专制、人权平等,这些“普世价值”给人们提供了全球化的视野和平台,但是忽视中西差异全盘接收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
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元化的格局,使受众拥有更多话语权,可谓是公众领域最理想的媒介。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网络媒体的两面性,要重视网络媒体在社会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作用。所以把握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秩序,才能够顺势而为,影响舆论的健康发展,促使网络媒体承担起引导和控制舆论的责任,有效实现其社会属性。
参考文献:
[1]谢新洲,周锡生.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杜骏飞,黄煌.中国网络传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雷彩虹,网路社区的舆论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09
[4]张旭,试论全球化时代下新秩序观——当代信息传播秩序[J]理论科学,2008
作者简介:周阳(1986-),女,陕西西安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