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银行业要善于研判、顺应趋势,实现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二战”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波及链条最长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所遭受的沉重代价,向人们昭示了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后危机”时期,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将呈现出五个趋势。
趋势之一,资本约束更加受到重视。金融机构普遍使用过高财务杠杆比率进行过度投机,大量介入复杂结构性产品交易,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
危机的教训将驱使商业银行改变以往的过度投机行为,更加重视资本对于资产扩张的约束功能。
比如,将资本约束范围扩展到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强化对交易账户的资本监管。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资本的质量,在资本构成中不断提高以普通股和利润留成为内容的核心占比;同时更加注重克服资本监管框架中的顺周期因素,在经济上行周期累计起较多资本,以供经济下行周期时吸收消化较大损失之需。
对于资本约束的重视和强化,将使得资本筹借和资本规划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银行体系的良好运行,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
第二个趋势,金融创新将更多回归经济基本面。危机之前的美国金融市场,充斥着大量的以资产出售和风险转让为目的,依靠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各种形式的分割、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而形成的金融创新。
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的金融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后危机”时期,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金融创新的实际经济基础。
金融创新不仅应立足于满足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需求,更要将推动货币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和实体经济的真实增长作为创新的终极目标。
趋势之三,更加关注信息的透明度。本轮国际金融危机重要的教训,就是金融产品在衍生的过程中,虽然风险被分散转移到了资本市场,但是投资机构却没有把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同时真实、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基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市场约束、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和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一同列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后危机”时期,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将更加重视信息的充分披露。即及时、充分、真实地将公司治理、风险管控、金融产品特征等信息进行公开披露。
趋势之四,政府的金融监管作用将更加得到重视。这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监管理念出现的偏差和弊端,即过分相信市场、过度依赖市场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倡导“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的理念,这种自由放任式的监管模式,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事实表明,危机发生之前,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是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作的重要基石。危机发生以后,政府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采取大规模干预措施,是实现金融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首要的条件。
当然,政府的作用只是对市场功能的补充、完善和支持,不能因此而改变或动摇市场的地位,不能使市场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其目的是使扭曲的市场回归正常。
第五个趋势,国际金融监管标准趋于强化和一致。在监管范围方面,银行、对冲基金、清算中心、信用评级公司等机构,都将纳入监管体系;在价值运用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将进一步完善;在薪酬管理方面,金融从业人员道德操守将更被关注,高管薪酬将受到一定限制;在跨国银行的监管信息平台及其危机协调方面,“后危机”时期的行动将更为积极,以防止资本的跨国套利。
比如,在財务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上,切实改变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管标准和模式相差悬殊的做法,防止资本的跨业套利。
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势者,乘利而为制也”。趋势是事物内在矛盾不断作用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事物未来变化的方向。对于“后危机”时期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我们要善于研判、顺应趋势、乘势而上,实现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作者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此文是作者2009年12月18日在“《财经》年会2010:预测与战略”上的演讲,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二战”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波及链条最长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所遭受的沉重代价,向人们昭示了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后危机”时期,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将呈现出五个趋势。
趋势之一,资本约束更加受到重视。金融机构普遍使用过高财务杠杆比率进行过度投机,大量介入复杂结构性产品交易,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
危机的教训将驱使商业银行改变以往的过度投机行为,更加重视资本对于资产扩张的约束功能。
比如,将资本约束范围扩展到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强化对交易账户的资本监管。商业银行将更加重视资本的质量,在资本构成中不断提高以普通股和利润留成为内容的核心占比;同时更加注重克服资本监管框架中的顺周期因素,在经济上行周期累计起较多资本,以供经济下行周期时吸收消化较大损失之需。
对于资本约束的重视和强化,将使得资本筹借和资本规划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银行体系的良好运行,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
第二个趋势,金融创新将更多回归经济基本面。危机之前的美国金融市场,充斥着大量的以资产出售和风险转让为目的,依靠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各种形式的分割、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而形成的金融创新。
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的金融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后危机”时期,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金融创新的实际经济基础。
金融创新不仅应立足于满足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需求,更要将推动货币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和实体经济的真实增长作为创新的终极目标。
趋势之三,更加关注信息的透明度。本轮国际金融危机重要的教训,就是金融产品在衍生的过程中,虽然风险被分散转移到了资本市场,但是投资机构却没有把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同时真实、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基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市场约束、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和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一同列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后危机”时期,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将更加重视信息的充分披露。即及时、充分、真实地将公司治理、风险管控、金融产品特征等信息进行公开披露。
趋势之四,政府的金融监管作用将更加得到重视。这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监管理念出现的偏差和弊端,即过分相信市场、过度依赖市场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倡导“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的理念,这种自由放任式的监管模式,是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事实表明,危机发生之前,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是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作的重要基石。危机发生以后,政府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采取大规模干预措施,是实现金融市场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首要的条件。
当然,政府的作用只是对市场功能的补充、完善和支持,不能因此而改变或动摇市场的地位,不能使市场失去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其目的是使扭曲的市场回归正常。
第五个趋势,国际金融监管标准趋于强化和一致。在监管范围方面,银行、对冲基金、清算中心、信用评级公司等机构,都将纳入监管体系;在价值运用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将进一步完善;在薪酬管理方面,金融从业人员道德操守将更被关注,高管薪酬将受到一定限制;在跨国银行的监管信息平台及其危机协调方面,“后危机”时期的行动将更为积极,以防止资本的跨国套利。
比如,在財务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上,切实改变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监管标准和模式相差悬殊的做法,防止资本的跨业套利。
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势者,乘利而为制也”。趋势是事物内在矛盾不断作用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事物未来变化的方向。对于“后危机”时期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我们要善于研判、顺应趋势、乘势而上,实现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作者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此文是作者2009年12月18日在“《财经》年会2010:预测与战略”上的演讲,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