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手术病人来说,不要为了规避危险而选择“舒服”,这样会酿成大祸。我们应该选择用小风险来“置换”大风险,想办法解决小风险,这才是一条积极的道路。
术后康复是什么意思?做完手术之后一定要康复吗?下面,先带您看看我们康复科的几位病人:
1
80岁的鞠大爷瘦弱高挑,是医院刚刚收治的一名病人,过几天马上要进行外科手术了,老伴刘阿姨对他悉心照料,无微不至。而我作为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对鞠大爷来说是一名陌生人,因此鞠大爷心里难免对我有所防备。在我刚开始接触他时,鞠大爷并不是特别配合。但在我多次解释说明后,他也渐渐放下了心理负担。我每日都会去检查鞠大爷术前运动的完成情况,直至手术日的到来。
转眼间,手术的日子到了,手术很顺利。手术结束后,鞠大爷被推往重症监护室观察。得知后,我迅速前往,恰巧碰到刘阿姨。刘阿姨连连说:王大夫,看见你我就放心了。那一刻,我们都红了眼眶。而后来,鞠大爷也恢复得很好。
2
董先生今年35岁,是一名专程从东北来北京做手术的患者。一天,董先生无意间说起:“我弟弟在老家做的手术,四天了还没让下床;我也同样四天了,都快出院了!老妹儿啊,康复真的起大作用了,一定要好好做下去。”他可能是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但在我听来是对术后康复的认可。
3
76岁的赵大爷是一位肠梗阻需要手术的老人,因为身体过于瘦弱,不符合手术指征,使得手术延期。家属认为老人应保存体力,先治病再康复。我们向患者家属解释,康复应与治疗疾病应同时进行;只要康复治疗在合适的强度内,不但不会引起体力耗费,反而会使老人体力慢慢好转。
在进行多次解释后,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了4天康复。老人体力见好,从起初的走路抬不起脚到能够踏矮台阶,我也为老人的进步感到欣喜。
然而,家属还是不放心。尽管我们多次跟家属解释,只要强度合适,不会耗费过多体力,但是家属出于对老人的心疼,不想让他过于劳累,仍然对康复治疗持怀疑态度。于是,我们便停止了康复介入,一个星期后老人还是没能如期手术。
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有一位80多岁的徐大爷,同样也是肠梗阻,同样是身体较虚弱,但在我们为他进行康复介入一星期后,徐大爷便做了手术。加上术后康复,老人恢复得很好。
康复应贯穿治疗疾病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个特定的阶段。
大家普遍对康复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康复就是做做理疗、活动胳膊、掰掰大腿。实际上,神经科和骨科术后患者、肿瘤患者、血液透析患者、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或是高血压等内科疾病的患者,以及手术前期、运动损伤、减脂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康复的介入,以利于身体更好的恢复。我们做康复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病人留在医院,而是要竭尽所能将病人快速送回家庭中,送回到社会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舒服”的方式未必好
对于癌症患者,我们从放化疗期间及术前至少3天开始康复介入。康复不会治愈癌症,而是让病人学会如何更好地与癌症共存。放化疗期间介入康复的目的是维持患者正常的身体机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来接受药物及手术治疗。许多患者在放化疗期间会感觉身心不适,因此会主动选择一种更“舒服”的方式来生活——采取卧床静养来度过这段漫长且有些痛苦的时光,在此期间患者和家属相对会排斥运动行为。然而,这种想法恰恰是不可取的。
人体本身有着自己的“生态圈”,其中包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各大系统之间犹如齿轮一样,环环相扣,交织缠绕。当我们选择“舒服”的生活时,身体内的齿轮每一环都会放慢速度,久而久之,各大系统也会遵循用进废退原则,人体生理机能减退,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如果在放化疗期间及时介入康复训练,及时加入运动疗法,必然可以有效维持并提高心肺功能、运动机能及身体免疫机制,保持齿轮的良性运转,让身体稳定在相对良好的状态,以便接受下一步治疗。
在术前至少3天介入康复
为什么要在患者术前介入康复,而且是术前至少3天介入康复?
一、让患者安心接受医疗,医生会向患者充分说明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医生还会安慰鼓励患者,不要害怕,要积极配合。
二、通过至少3天的时间让患者充分了解、理解术前康复的意义和目的。
三、充分调动体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翻身,告诉患者如何呼吸及如何在微痛下排痰等。
四、增进患者与康复治疗师之间的关系,减少醫患矛盾。
已有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康复可大大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并有效缩短住院天数。
术后介入康复有什么好处
术后介入康复的目的是让患者早期离床,尽早恢复自主活动。在进行过程中也会存在危险,我们要对这些危险性进行相应管理,而不是为了规避危险而选择“舒服”,这样会酿成大祸。我们应选择用小风险来“置换”大风险,想办法解决小风险,这才是一条积极的道路。
术后48小时内,大多患者会在重症监护室观察,我们会到重症监护室探访患者,一方面看看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否能尽早完成术前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在重症监护室中没有家属陪伴,心中缺乏安全感。我们与他们提早接触,更是对患者的关心和安慰,可以让患者更好地接受和配合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几率陡然上升,很多患者会觉得心跳加快、头晕目眩、不适感强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术前会充分向患者说明,并且嘱其在麻醉清醒后加入远端活动,并在监测下渐进坐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一问题发生率大幅下降,几乎为零。
术后第一天下午要进行辅助下站立并在病房内步行;术后第二天起患者进入到体能逐渐恢复的阶段。在进行一定训练后,如果患者运动量恢复,那么康复可停止介入,这样就达到了早日离床,尽早恢复活动的目的。
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有先治病再康复的观念,实际上康复应该与治疗疾病同时进行。希望大家摒弃传统的印象,真正地去了解并接受康复,让康复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术后康复是什么意思?做完手术之后一定要康复吗?下面,先带您看看我们康复科的几位病人:
1
80岁的鞠大爷瘦弱高挑,是医院刚刚收治的一名病人,过几天马上要进行外科手术了,老伴刘阿姨对他悉心照料,无微不至。而我作为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对鞠大爷来说是一名陌生人,因此鞠大爷心里难免对我有所防备。在我刚开始接触他时,鞠大爷并不是特别配合。但在我多次解释说明后,他也渐渐放下了心理负担。我每日都会去检查鞠大爷术前运动的完成情况,直至手术日的到来。
转眼间,手术的日子到了,手术很顺利。手术结束后,鞠大爷被推往重症监护室观察。得知后,我迅速前往,恰巧碰到刘阿姨。刘阿姨连连说:王大夫,看见你我就放心了。那一刻,我们都红了眼眶。而后来,鞠大爷也恢复得很好。
2
董先生今年35岁,是一名专程从东北来北京做手术的患者。一天,董先生无意间说起:“我弟弟在老家做的手术,四天了还没让下床;我也同样四天了,都快出院了!老妹儿啊,康复真的起大作用了,一定要好好做下去。”他可能是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但在我听来是对术后康复的认可。
3
76岁的赵大爷是一位肠梗阻需要手术的老人,因为身体过于瘦弱,不符合手术指征,使得手术延期。家属认为老人应保存体力,先治病再康复。我们向患者家属解释,康复应与治疗疾病应同时进行;只要康复治疗在合适的强度内,不但不会引起体力耗费,反而会使老人体力慢慢好转。
在进行多次解释后,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做了4天康复。老人体力见好,从起初的走路抬不起脚到能够踏矮台阶,我也为老人的进步感到欣喜。
然而,家属还是不放心。尽管我们多次跟家属解释,只要强度合适,不会耗费过多体力,但是家属出于对老人的心疼,不想让他过于劳累,仍然对康复治疗持怀疑态度。于是,我们便停止了康复介入,一个星期后老人还是没能如期手术。
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有一位80多岁的徐大爷,同样也是肠梗阻,同样是身体较虚弱,但在我们为他进行康复介入一星期后,徐大爷便做了手术。加上术后康复,老人恢复得很好。
康复应贯穿治疗疾病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个特定的阶段。
大家普遍对康复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觉得康复就是做做理疗、活动胳膊、掰掰大腿。实际上,神经科和骨科术后患者、肿瘤患者、血液透析患者、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或是高血压等内科疾病的患者,以及手术前期、运动损伤、减脂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康复的介入,以利于身体更好的恢复。我们做康复的目的不是为了把病人留在医院,而是要竭尽所能将病人快速送回家庭中,送回到社会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舒服”的方式未必好
对于癌症患者,我们从放化疗期间及术前至少3天开始康复介入。康复不会治愈癌症,而是让病人学会如何更好地与癌症共存。放化疗期间介入康复的目的是维持患者正常的身体机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来接受药物及手术治疗。许多患者在放化疗期间会感觉身心不适,因此会主动选择一种更“舒服”的方式来生活——采取卧床静养来度过这段漫长且有些痛苦的时光,在此期间患者和家属相对会排斥运动行为。然而,这种想法恰恰是不可取的。
人体本身有着自己的“生态圈”,其中包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各大系统之间犹如齿轮一样,环环相扣,交织缠绕。当我们选择“舒服”的生活时,身体内的齿轮每一环都会放慢速度,久而久之,各大系统也会遵循用进废退原则,人体生理机能减退,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如果在放化疗期间及时介入康复训练,及时加入运动疗法,必然可以有效维持并提高心肺功能、运动机能及身体免疫机制,保持齿轮的良性运转,让身体稳定在相对良好的状态,以便接受下一步治疗。
在术前至少3天介入康复
为什么要在患者术前介入康复,而且是术前至少3天介入康复?
一、让患者安心接受医疗,医生会向患者充分说明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医生还会安慰鼓励患者,不要害怕,要积极配合。
二、通过至少3天的时间让患者充分了解、理解术前康复的意义和目的。
三、充分调动体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翻身,告诉患者如何呼吸及如何在微痛下排痰等。
四、增进患者与康复治疗师之间的关系,减少醫患矛盾。
已有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康复可大大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并有效缩短住院天数。
术后介入康复有什么好处
术后介入康复的目的是让患者早期离床,尽早恢复自主活动。在进行过程中也会存在危险,我们要对这些危险性进行相应管理,而不是为了规避危险而选择“舒服”,这样会酿成大祸。我们应选择用小风险来“置换”大风险,想办法解决小风险,这才是一条积极的道路。
术后48小时内,大多患者会在重症监护室观察,我们会到重症监护室探访患者,一方面看看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否能尽早完成术前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在重症监护室中没有家属陪伴,心中缺乏安全感。我们与他们提早接触,更是对患者的关心和安慰,可以让患者更好地接受和配合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几率陡然上升,很多患者会觉得心跳加快、头晕目眩、不适感强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术前会充分向患者说明,并且嘱其在麻醉清醒后加入远端活动,并在监测下渐进坐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这一问题发生率大幅下降,几乎为零。
术后第一天下午要进行辅助下站立并在病房内步行;术后第二天起患者进入到体能逐渐恢复的阶段。在进行一定训练后,如果患者运动量恢复,那么康复可停止介入,这样就达到了早日离床,尽早恢复活动的目的。
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有先治病再康复的观念,实际上康复应该与治疗疾病同时进行。希望大家摒弃传统的印象,真正地去了解并接受康复,让康复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