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口老年化是近年来我国农村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也给社会造成了十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更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对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问题
1、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方面,“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由于年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不完善,使得家庭养老这种单一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2、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壁垒政策,城乡经济以及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社会保障起点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享有住房、医疗、就业、退体金、财政补贴及单位内部的收入。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没有多少基础。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社会保障的投入,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3、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
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快。虽然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6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都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然而,传统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下,逐步丧失了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约束力。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涌向城市,这一切必将使家庭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分析
1、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可以适当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2、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
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儿女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3、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4、加强法制建设,立法保障老年人权益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宣传教育,一方面提高全社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围绕老年人权益问题及时开展立场鲜明的舆论监督,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予以严惩,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规行为要予以揭露和批判。其次,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要求,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老年人因养老、医疗、产权等纠纷提起诉讼应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三、结束语
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备受人民关注。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和发展策略,各地各级政府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发动人民群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张红云.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和谐农村[J].林区教学,2012,(03).
[3]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8).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对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存在问题
1、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方面,“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由于年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不完善,使得家庭养老这种单一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2、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壁垒政策,城乡经济以及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社会保障起点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基金用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享有住房、医疗、就业、退体金、财政补贴及单位内部的收入。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没有多少基础。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社会保障的投入,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
3、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
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快。虽然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6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都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然而,传统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下,逐步丧失了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约束力。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涌向城市,这一切必将使家庭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分析
1、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可以适当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2、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
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儿女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3、完善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4、加强法制建设,立法保障老年人权益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宣传教育,一方面提高全社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围绕老年人权益问题及时开展立场鲜明的舆论监督,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行为,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要予以严惩,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规行为要予以揭露和批判。其次,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要求,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老年人因养老、医疗、产权等纠纷提起诉讼应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三、结束语
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备受人民关注。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和发展策略,各地各级政府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发动人民群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昌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张红云.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和谐农村[J].林区教学,2012,(03).
[3]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