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輕軌從2003年提出立項,委託香港地鐵諮詢公司做方案,兜兜轉轉十一年,如沒有發生任何變故,恐怕早已建成營運。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導致輕軌現仍處於邊建設、邊諮詢,這在全世界都罕見,唯澳門創造了“奇跡”。尤其半島線北段,牽涉本澳高密度住宅區,人多路窄,誰知也“冤家路窄”。利益博弈,意見對立,愈演愈烈,相信,輕軌工程應該是自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持續爭議最久,也是最考驗政府智慧的公共事件。
澳門輕軌,很多人都明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點工程。平心而論,輕軌修通後,得利最厚的當屬本澳民眾,但現在最大的阻力也來自民眾。出現這種困局,筆者認為,最大的癥結不在輕軌本身,當然更不是愚民刁蠻,而在政府的溝通能力。在現代社會中,民主離不開民意,但民意不是全部。因為,民主是理性的,民意是感性的,如何把感性轉換為理性,這就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溝通。舉個例來說,媒體曾報載,台北施打新流感疫苗,發生死亡事件,讓很多人惶惶不安,有些家屬指責衛生署的措施不當,要求停止施打疫苗。大家知道,疫苗都是有危險性的,有一定的不良率,但如果不施打,恐將死亡率高漲,而如果只遵民意,看到有人死亡,就退縮,這是負責任的政府嗎?好的民主制度需要政府向民衆說明,用事實爭取民眾的認同,這就是民主理性與民意感性的區別。
一、官民互信 流失殆盡
輕軌工程,作為澳門開埠以來最重要的集體運輸系統工程,註定存在巨大的利益之爭,政府本應細緻等化前期,但偏偏政府習慣性採用鴕鳥政策,一眾葫蘆僧偏要作聰明相,對於敏感路段,諮詢避重就輕、躲躲閃閃,妄圖蒙混過關,結果招致更大反彈,直接後果便是失去了民眾對政府的基本信任。
眾所周知,輕軌澳門北段走線並非今天才提出,從最初2005年首次公佈的沿海方案,至2009年改走馬場東,到今年才突然拋出的勞動節大馬路方案,三方案都離不開黑沙環填海區。近十年時光,無論技術研究,還是民意調研,都有充分時間進行深入分析,以海量數據向社會說明問題,說服居民。然而,在過去數年間,官方拋出的各式諮詢資料,無論是立法會小組,還是輕軌沿線居民,抑或社會人士,均指出政府提供的信息不足。三個高架方案走線只介紹了覆蓋範圍,而優劣對比,制約與挑戰,工程造價,預計工期,聲浪分貝及對居民影響等重要信息欠奉,不見數據分析。僅憑技術官員以專業口吻告訴民眾有“一定影響”、相對“較低”、“較理想”,保證“零影響”。試問這種專業傲慢,如何取信于居民?誰會相信社區內大型工程在開工,均為“零影響”?
觀乎三組走線方案,黑沙環公園整治和勞動節走線綁在一起,政府把黑沙環公園整治放在諮詢重點,不斷就公園整治作出解畫,但對於同樣因走線而影響現存康體設施的沿海走線方案,政府卻從未提供任何海濱整治方案。如此又怎能說服居民相信這不是假諮詢?而諮詢已有既定立場,居民必然對官員的各種解釋都聽不入耳,你有你講,我有我罵,不信任局面便由此形成。
“重整”、“整治”,是官方熱衷宣傳、解釋黑沙環公園方案的字眼。且看官方公佈的公園“重整”賣點:一、預計完成重整後,黑沙環區的社區設施面積可以增加至47000平方米,即原公園面積一倍左右;二、利用黑沙環中街地下空間建設三層公共停車場,可提供約450個車位。
公園面積多一倍,的確令人振奮,但仔細看看,增加的面積全在地下。據諮詢文本公佈資料,現設於地面的社區設施,如圖書館、兒童遊樂區等,屆時將置於地下,而勞動節走線究竟要“佔用”和“覆蓋”多少公園面積,官方公佈的首批資料以及諮詢文本裡完全找不到答案。直至居民公眾諮詢會上發飆,“不要天橋底公園”,官方才吞吞吐吐拋出數字:佔用一成公園面積,公園闊30米,軌道闊10米,覆蓋公園三分之一。
有細心居民觀察氹仔段輕軌,以黑沙環公園的長度來推算、評估,算出公園內的軌道石屎柱必不少於數十根,甚至過百根。所謂佔用一成面積,應該是各根石屎柱面積相加吧?如此,又豈止佔用一成?有人說,柱和柱之間的位置可以再利用,如做球場。但是,公園沿線皆是民居,軌道進入公園後需要降低高度,以減少對附近低層住宅的影響,尤其是保障居民私隱。如此一來,也不知居民置身不見天日的天橋底下,作何感受?諮詢啟動之初,運建辦不公佈佔用公園面積數據,連效果圖也是在社會各界三催四請下才登場,所謂“重整”、“整治”,不外是對輕軌佔用公園面積的補償方案,更是他們用來遮掩對公園的佔用和破壞以及捉弄民意的文字遊戲!輕軌穿越整個公園,豈是“輕軌沿公園邊緣而過”所能蒙混過去的?建立信任困難,但打破,則輕而易舉。官方一再吞吞吐吐,玩含糊概念,不單錯失初期最佳解釋時機,還將原本已很薄弱的官民互信,徹底摧毀。
二、支持、反對 “底氣”何在
8月20日,崔世安落區祐街聽民意時,記者就黑沙環居民對公園整治意見向崔世安提問,崔回應稱“明白黑沙環居民擔憂輕軌建設會減少公園空間,工務部門明確表示,即使影響到公園,亦會補回被占空間,使居民的休息空間不受影響”。從話中不難看出其線路傾向,也相信整治後的黑沙環公園將增加2500平米作補償。特區最高領導的發話,在黑沙環居民看來,貌似安撫、解釋,但更像是在為北區這場曠日持久的輕軌線路之爭拍板定案。什麼“無預設立場”?崔都說到這個份上,當局還需設什麼立場?於是上街,雖然此舉絲毫影響不到崔世安手中的400張選票,但在遊行中,可表達生活受損的真實需求。
今次社團委託澳門科技大學在北區作民調。結果表明,三條走線方案,52.4%受訪市民和42.6%受訪商戶支持沿海高架走線,而勞動節高架只一成六支持。這在交諮委成員高冠鵬來看,現時民調訪問約千人,調查以黑沙環區為主,未有足夠覆蓋範圍,究竟輕軌走線應以地區利益抑或公眾利益為先?建議政府進行全民調查。
平情而論,勞動節方案較之於沿海、馬場東方案在居民覆蓋率、環境影響、工程影響,交通影響方面都占優勝,且造價較低,工期最短,為當局親睞方案,亦深受北區外的廣大居民、議員熱捧。就是鄰近北區的海天居業主會居民,也高達逾九成八的意見支持勞動節方案。所以,高冠鵬籲全民調查有的是底氣。
但這“底氣”很快招來北區居民撰文“圍剿”。指出政府諮詢的主要對象當然應是輕軌周邊300米內的居民,之外的與300米內的有何關係?不要把區域外人的意願強加於住在輕軌沿線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居民身上,質問輕軌走沿海還是走“勞動節”,難道也要做社會公投嗎?在報章“圍剿”,在本月最後一場公眾諮詢會上,黑沙環居民群情激憤,炮聲隆隆,有人質問“這也叫民主”?運建辦主任李鎮東籲理性表達意見。而等到他發言時,黑沙環居民卻一哄而散,但並不影響他強調“輕軌的使用率和覆蓋率,決定其能否發揮交通骨幹成效,是重要考慮因素。要整體考慮解決本澳交通問題,不能只著重單一區份。三方案各有優劣,各方案的支持者人數是政府作決定的重要參考,但非唯一參考”。坊間指其發言,“總算迷途知返,政府要多考慮技術和經濟”。
三、輕軌取向 抉擇艱難
而強調專業技術,並不是說就可忽視或藐視民意。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老百姓的基本權益應得到保護,讓每一個細小的聲音都得到傾聽,這是我們社會所應倡導的基本價值理念。輕軌作為整個澳門未來交通發展的“公產”,每個澳門人都是持份者,都有發言權,這是整條輕軌的整體問題,惟在某一區的走線、站點的選擇時,直接受影響的持份者即當區居民的意願須特別重視,而且要針對性地收集,而不是籠統、隨意,這才是真正吸納意見的正確諮詢方法。
可是,縱觀為期兩個半月的輕軌公眾諮詢所發生的一連串失誤,導致官民互信失殆,民主變成阻礙,政府要檢討、反思的,恐怕不僅僅是諮詢方法問題。自我意識抬頭,社會對立嚴重,本是和諧安定的小城,卻因經濟、時局、人心越變越快,越來越亂。利字當頭,誰都不肯讓步,不願妥協,這些難道僅僅體現在輕軌這一件事上?透過輕軌走線之爭表面,往深層窺探,在本澳諸多社會經濟民生問題面前,輕軌不過是個縮影,是居民拿來抗拒、發洩不滿的一個載體,這和早前“五二五”大遊行反離補法案很相似。那次政府可撤回法案以息事寧人,這次呢?停建、緩建,都由不得政府了。時間最短、用公帑最少、興建時影響最細,這是本澳社會全體共識,剩下的只有選擇怎麼走的問題。輕軌建設十年之爭,十年失誤,已使政府作繭自縛,如何沖出去,破繭化蝶,可以說,輕軌北段取向已成市民對政府執政給人信心、希望與否的風向標,任何選項都成了政府的首場大考,我們期待政府交出令各方都滿意的答卷。
澳門輕軌,很多人都明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點工程。平心而論,輕軌修通後,得利最厚的當屬本澳民眾,但現在最大的阻力也來自民眾。出現這種困局,筆者認為,最大的癥結不在輕軌本身,當然更不是愚民刁蠻,而在政府的溝通能力。在現代社會中,民主離不開民意,但民意不是全部。因為,民主是理性的,民意是感性的,如何把感性轉換為理性,這就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溝通。舉個例來說,媒體曾報載,台北施打新流感疫苗,發生死亡事件,讓很多人惶惶不安,有些家屬指責衛生署的措施不當,要求停止施打疫苗。大家知道,疫苗都是有危險性的,有一定的不良率,但如果不施打,恐將死亡率高漲,而如果只遵民意,看到有人死亡,就退縮,這是負責任的政府嗎?好的民主制度需要政府向民衆說明,用事實爭取民眾的認同,這就是民主理性與民意感性的區別。
一、官民互信 流失殆盡
輕軌工程,作為澳門開埠以來最重要的集體運輸系統工程,註定存在巨大的利益之爭,政府本應細緻等化前期,但偏偏政府習慣性採用鴕鳥政策,一眾葫蘆僧偏要作聰明相,對於敏感路段,諮詢避重就輕、躲躲閃閃,妄圖蒙混過關,結果招致更大反彈,直接後果便是失去了民眾對政府的基本信任。
眾所周知,輕軌澳門北段走線並非今天才提出,從最初2005年首次公佈的沿海方案,至2009年改走馬場東,到今年才突然拋出的勞動節大馬路方案,三方案都離不開黑沙環填海區。近十年時光,無論技術研究,還是民意調研,都有充分時間進行深入分析,以海量數據向社會說明問題,說服居民。然而,在過去數年間,官方拋出的各式諮詢資料,無論是立法會小組,還是輕軌沿線居民,抑或社會人士,均指出政府提供的信息不足。三個高架方案走線只介紹了覆蓋範圍,而優劣對比,制約與挑戰,工程造價,預計工期,聲浪分貝及對居民影響等重要信息欠奉,不見數據分析。僅憑技術官員以專業口吻告訴民眾有“一定影響”、相對“較低”、“較理想”,保證“零影響”。試問這種專業傲慢,如何取信于居民?誰會相信社區內大型工程在開工,均為“零影響”?
觀乎三組走線方案,黑沙環公園整治和勞動節走線綁在一起,政府把黑沙環公園整治放在諮詢重點,不斷就公園整治作出解畫,但對於同樣因走線而影響現存康體設施的沿海走線方案,政府卻從未提供任何海濱整治方案。如此又怎能說服居民相信這不是假諮詢?而諮詢已有既定立場,居民必然對官員的各種解釋都聽不入耳,你有你講,我有我罵,不信任局面便由此形成。
“重整”、“整治”,是官方熱衷宣傳、解釋黑沙環公園方案的字眼。且看官方公佈的公園“重整”賣點:一、預計完成重整後,黑沙環區的社區設施面積可以增加至47000平方米,即原公園面積一倍左右;二、利用黑沙環中街地下空間建設三層公共停車場,可提供約450個車位。
公園面積多一倍,的確令人振奮,但仔細看看,增加的面積全在地下。據諮詢文本公佈資料,現設於地面的社區設施,如圖書館、兒童遊樂區等,屆時將置於地下,而勞動節走線究竟要“佔用”和“覆蓋”多少公園面積,官方公佈的首批資料以及諮詢文本裡完全找不到答案。直至居民公眾諮詢會上發飆,“不要天橋底公園”,官方才吞吞吐吐拋出數字:佔用一成公園面積,公園闊30米,軌道闊10米,覆蓋公園三分之一。
有細心居民觀察氹仔段輕軌,以黑沙環公園的長度來推算、評估,算出公園內的軌道石屎柱必不少於數十根,甚至過百根。所謂佔用一成面積,應該是各根石屎柱面積相加吧?如此,又豈止佔用一成?有人說,柱和柱之間的位置可以再利用,如做球場。但是,公園沿線皆是民居,軌道進入公園後需要降低高度,以減少對附近低層住宅的影響,尤其是保障居民私隱。如此一來,也不知居民置身不見天日的天橋底下,作何感受?諮詢啟動之初,運建辦不公佈佔用公園面積數據,連效果圖也是在社會各界三催四請下才登場,所謂“重整”、“整治”,不外是對輕軌佔用公園面積的補償方案,更是他們用來遮掩對公園的佔用和破壞以及捉弄民意的文字遊戲!輕軌穿越整個公園,豈是“輕軌沿公園邊緣而過”所能蒙混過去的?建立信任困難,但打破,則輕而易舉。官方一再吞吞吐吐,玩含糊概念,不單錯失初期最佳解釋時機,還將原本已很薄弱的官民互信,徹底摧毀。
二、支持、反對 “底氣”何在
8月20日,崔世安落區祐街聽民意時,記者就黑沙環居民對公園整治意見向崔世安提問,崔回應稱“明白黑沙環居民擔憂輕軌建設會減少公園空間,工務部門明確表示,即使影響到公園,亦會補回被占空間,使居民的休息空間不受影響”。從話中不難看出其線路傾向,也相信整治後的黑沙環公園將增加2500平米作補償。特區最高領導的發話,在黑沙環居民看來,貌似安撫、解釋,但更像是在為北區這場曠日持久的輕軌線路之爭拍板定案。什麼“無預設立場”?崔都說到這個份上,當局還需設什麼立場?於是上街,雖然此舉絲毫影響不到崔世安手中的400張選票,但在遊行中,可表達生活受損的真實需求。
今次社團委託澳門科技大學在北區作民調。結果表明,三條走線方案,52.4%受訪市民和42.6%受訪商戶支持沿海高架走線,而勞動節高架只一成六支持。這在交諮委成員高冠鵬來看,現時民調訪問約千人,調查以黑沙環區為主,未有足夠覆蓋範圍,究竟輕軌走線應以地區利益抑或公眾利益為先?建議政府進行全民調查。
平情而論,勞動節方案較之於沿海、馬場東方案在居民覆蓋率、環境影響、工程影響,交通影響方面都占優勝,且造價較低,工期最短,為當局親睞方案,亦深受北區外的廣大居民、議員熱捧。就是鄰近北區的海天居業主會居民,也高達逾九成八的意見支持勞動節方案。所以,高冠鵬籲全民調查有的是底氣。
但這“底氣”很快招來北區居民撰文“圍剿”。指出政府諮詢的主要對象當然應是輕軌周邊300米內的居民,之外的與300米內的有何關係?不要把區域外人的意願強加於住在輕軌沿線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居民身上,質問輕軌走沿海還是走“勞動節”,難道也要做社會公投嗎?在報章“圍剿”,在本月最後一場公眾諮詢會上,黑沙環居民群情激憤,炮聲隆隆,有人質問“這也叫民主”?運建辦主任李鎮東籲理性表達意見。而等到他發言時,黑沙環居民卻一哄而散,但並不影響他強調“輕軌的使用率和覆蓋率,決定其能否發揮交通骨幹成效,是重要考慮因素。要整體考慮解決本澳交通問題,不能只著重單一區份。三方案各有優劣,各方案的支持者人數是政府作決定的重要參考,但非唯一參考”。坊間指其發言,“總算迷途知返,政府要多考慮技術和經濟”。
三、輕軌取向 抉擇艱難
而強調專業技術,並不是說就可忽視或藐視民意。在這個問題上,筆者認為,老百姓的基本權益應得到保護,讓每一個細小的聲音都得到傾聽,這是我們社會所應倡導的基本價值理念。輕軌作為整個澳門未來交通發展的“公產”,每個澳門人都是持份者,都有發言權,這是整條輕軌的整體問題,惟在某一區的走線、站點的選擇時,直接受影響的持份者即當區居民的意願須特別重視,而且要針對性地收集,而不是籠統、隨意,這才是真正吸納意見的正確諮詢方法。
可是,縱觀為期兩個半月的輕軌公眾諮詢所發生的一連串失誤,導致官民互信失殆,民主變成阻礙,政府要檢討、反思的,恐怕不僅僅是諮詢方法問題。自我意識抬頭,社會對立嚴重,本是和諧安定的小城,卻因經濟、時局、人心越變越快,越來越亂。利字當頭,誰都不肯讓步,不願妥協,這些難道僅僅體現在輕軌這一件事上?透過輕軌走線之爭表面,往深層窺探,在本澳諸多社會經濟民生問題面前,輕軌不過是個縮影,是居民拿來抗拒、發洩不滿的一個載體,這和早前“五二五”大遊行反離補法案很相似。那次政府可撤回法案以息事寧人,這次呢?停建、緩建,都由不得政府了。時間最短、用公帑最少、興建時影響最細,這是本澳社會全體共識,剩下的只有選擇怎麼走的問題。輕軌建設十年之爭,十年失誤,已使政府作繭自縛,如何沖出去,破繭化蝶,可以說,輕軌北段取向已成市民對政府執政給人信心、希望與否的風向標,任何選項都成了政府的首場大考,我們期待政府交出令各方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