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15日,蘭光华被评为重庆市第三届“十佳法官”。
颁奖仪式上,掌声轰鸣,数百双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这位来自三峡库区、年过半百的法官。
兰光华宽阔的脸庞上泛起红晕,腼腆地登上领奖台。30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兰光华对倏然而来的荣誉有点不知所措。被问起获奖感言,他摘下老花镜,说:“我一生什么都不怕,就怕当事人受委屈。”
真情化解千千结
2008年12月的一天,市二中院门口喧闹不已。
刘邦元、童富友、李正凡等26户100余名村民,哭着向市二中院递上起诉状——起诉梁平县双龙煤矿环境侵权。
原来,这群村民不堪忍受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曾多次集体上访,但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面对上百名群众的诉求,兰光华寝食难安。他放弃周末休息,冒着凛冽寒风,先后15次走进双龙,挨家挨户走访,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并亲自到村头和煤矿仔细查看村民受损实情。
他的脸被霜风冻红,身上积满尘土,鞋底被磨破,脚趾露出鞋外,判若农民。同事、家属看了,十分心疼:“看看你这形象,哪还像个法官?”兰光华笑了笑,淡淡地说:“我是人民的法官。”
2009年3月7日上午,太阳冉冉升起。兰光华一早便奔赴梁平,这件旷日持久的棘手案子,终于在一农家院落开庭。
村民们屏住呼吸,注视着兰光华的一举一动。只见他端坐在简易法庭中央,举证、质证、辩论、调解,庭审环节丝丝入扣,诉讼双方唇枪舌剑……旁听的地方领导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深受感动和教育,纷纷表示一定尽力协助法院妥善解决此事。
庭审结束后,兰光华又多次与当地党委、政府协调,解决遗留问题。
很快,双龙村的农田复耕,道路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恢复。事隔13年,26户村民终于搬进新建楼房。
近六年来,兰光华办理类似的库区移民案件60余件,均做到案结事了。每当提起他的名字,当事人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司法关怀暖万家
兰光华是个名人。他的办公室,总是门庭若市——因为兰光华审案公正严明,许多当事人纷纷慕名而来,点名要他当主审法官。“只要是兰法官出面审理的案子,不管胜败,我都心悦诚服。”人们总是这么说。
2008年10月15日下午,梁平县柏家镇三新村山顶的柏家院里,传来欢声笑语。邓承立一瘸一拐地走到兰光华面前,紧紧握着他的手,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感激的泪水模糊了视线。
被告邓承芝、三新村四组组长邓先权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我们以后还是好兄弟,感谢兰法官啊!”
然而就在两个月以前,本是族中兄弟的他们,为了赔偿款的事,闹得势不两立。
一年前,邓承芝承包了三新村四组修路铺片石的工程。施工时,邓承立的脚被石头砸伤。
梁平县法院一审判决:由邓承芝承担医药费、误工费等损失。邓承芝不服,提起上诉。
兰光华阅完卷后,掩卷沉思:这起家族内部纠纷,必须坚持法与情的统一,不能机械办案,一判了事,把矛盾推给社会。于是他多次来到当地,调查实情。在一间矮小的土墙瓦屋内,看到穿着法官制服的兰光华来到自家门口,年近六旬的邓承立拖着受伤的脚,一下就跪在兰光华面前,哽咽着说不出话。
这一跪,让兰光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一把扶起邓承立,拍掉他身上的尘土,与他拉起家常来。
在走访调查中,兰光华发现:邓承芝家境也很贫困,而且他只是召集人,与四组并非承包关系。
兰光华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2008年8月20日上午,赤日炎炎。一大早,兰光华便赶到柏家镇政府,与相关负责人沟通后,为邓承立申请到低保待遇。一起令人为难的纠纷,就这样“曲径通幽”地化解了。
暮色苍茫,为感谢兰光华,当事人双方,从路旁小店买了一瓶啤酒,找来几个杯子,炒上一盘土豆丝,为兰光华斟上满满的一杯。
一向不接受当事人吃请的兰光华,这次却没有推辞,将杯中啤酒一饮而尽,旋即握手告别……
望着兰光华远去的背影,邓氏兄弟喃喃自语:“好法官啊。”
近几年来,兰光华总是一手提案卷,一手提法袍,在山路间、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奔波,办理各种特困群体案件300余件,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信念缔造“铁案法官”
28年前,兰光华卸下戎装,离开边防前线,迈进人民法院。由于是转业军人,兰光华总是利用周末、节假日,如饥似渴地钻研各种复杂疑难的法律问题。
2008年初,走上民一庭庭长岗位后,兰光华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在多办案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和业务学习。
在调解撤案领域,兰光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二审传统民事案件的调撤秘诀。靠着这套秘诀,2008年,兰光华成功调撤的案件达到68件,调撤率达67%,刷新了全院二审民事案件调撤率的最高纪录。
“业务不好,可以学习,品质不好,就不是学习可以解决的。”兰光华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年轻的法官。
身居办案一线,兰光华也常常遇到说情、送钱等影响司法廉洁和公正的事。
一次,一位亲戚来“看望”兰光华。
饭桌上,亲戚借着酒意,跟兰光华说:“最近你在办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子吧?”
兰光华点点头。
“那个上诉人是我兄弟伙,二审的时候,你照顾一下嘛。”亲戚说。
“我会秉公办理的。”兰光华直截了当地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戚继续游说着,“你就不给一点情面?”
兰光华最终还是没有答应,亲戚大为不满,发了一通火,便悻悻离去。
28年来,兰光华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面对日益繁重的审判工作,年逾50的他坦言:“我也感到过累,也有过放弃的念头,有时甚至想只管一点庭内事务,安安稳稳地把庭长当好就行了。”然而,每当接到当事人的诉求,他又马上投入工作之中。“这是一个人民法官的职责啊。”兰光华平静地说。
颁奖仪式上,掌声轰鸣,数百双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这位来自三峡库区、年过半百的法官。
兰光华宽阔的脸庞上泛起红晕,腼腆地登上领奖台。30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兰光华对倏然而来的荣誉有点不知所措。被问起获奖感言,他摘下老花镜,说:“我一生什么都不怕,就怕当事人受委屈。”
真情化解千千结
2008年12月的一天,市二中院门口喧闹不已。
刘邦元、童富友、李正凡等26户100余名村民,哭着向市二中院递上起诉状——起诉梁平县双龙煤矿环境侵权。
原来,这群村民不堪忍受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曾多次集体上访,但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面对上百名群众的诉求,兰光华寝食难安。他放弃周末休息,冒着凛冽寒风,先后15次走进双龙,挨家挨户走访,认真听取各方的意见,并亲自到村头和煤矿仔细查看村民受损实情。
他的脸被霜风冻红,身上积满尘土,鞋底被磨破,脚趾露出鞋外,判若农民。同事、家属看了,十分心疼:“看看你这形象,哪还像个法官?”兰光华笑了笑,淡淡地说:“我是人民的法官。”
2009年3月7日上午,太阳冉冉升起。兰光华一早便奔赴梁平,这件旷日持久的棘手案子,终于在一农家院落开庭。
村民们屏住呼吸,注视着兰光华的一举一动。只见他端坐在简易法庭中央,举证、质证、辩论、调解,庭审环节丝丝入扣,诉讼双方唇枪舌剑……旁听的地方领导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深受感动和教育,纷纷表示一定尽力协助法院妥善解决此事。
庭审结束后,兰光华又多次与当地党委、政府协调,解决遗留问题。
很快,双龙村的农田复耕,道路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恢复。事隔13年,26户村民终于搬进新建楼房。
近六年来,兰光华办理类似的库区移民案件60余件,均做到案结事了。每当提起他的名字,当事人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司法关怀暖万家
兰光华是个名人。他的办公室,总是门庭若市——因为兰光华审案公正严明,许多当事人纷纷慕名而来,点名要他当主审法官。“只要是兰法官出面审理的案子,不管胜败,我都心悦诚服。”人们总是这么说。
2008年10月15日下午,梁平县柏家镇三新村山顶的柏家院里,传来欢声笑语。邓承立一瘸一拐地走到兰光华面前,紧紧握着他的手,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感激的泪水模糊了视线。
被告邓承芝、三新村四组组长邓先权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我们以后还是好兄弟,感谢兰法官啊!”
然而就在两个月以前,本是族中兄弟的他们,为了赔偿款的事,闹得势不两立。
一年前,邓承芝承包了三新村四组修路铺片石的工程。施工时,邓承立的脚被石头砸伤。
梁平县法院一审判决:由邓承芝承担医药费、误工费等损失。邓承芝不服,提起上诉。
兰光华阅完卷后,掩卷沉思:这起家族内部纠纷,必须坚持法与情的统一,不能机械办案,一判了事,把矛盾推给社会。于是他多次来到当地,调查实情。在一间矮小的土墙瓦屋内,看到穿着法官制服的兰光华来到自家门口,年近六旬的邓承立拖着受伤的脚,一下就跪在兰光华面前,哽咽着说不出话。
这一跪,让兰光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一把扶起邓承立,拍掉他身上的尘土,与他拉起家常来。
在走访调查中,兰光华发现:邓承芝家境也很贫困,而且他只是召集人,与四组并非承包关系。
兰光华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2008年8月20日上午,赤日炎炎。一大早,兰光华便赶到柏家镇政府,与相关负责人沟通后,为邓承立申请到低保待遇。一起令人为难的纠纷,就这样“曲径通幽”地化解了。
暮色苍茫,为感谢兰光华,当事人双方,从路旁小店买了一瓶啤酒,找来几个杯子,炒上一盘土豆丝,为兰光华斟上满满的一杯。
一向不接受当事人吃请的兰光华,这次却没有推辞,将杯中啤酒一饮而尽,旋即握手告别……
望着兰光华远去的背影,邓氏兄弟喃喃自语:“好法官啊。”
近几年来,兰光华总是一手提案卷,一手提法袍,在山路间、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奔波,办理各种特困群体案件300余件,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信念缔造“铁案法官”
28年前,兰光华卸下戎装,离开边防前线,迈进人民法院。由于是转业军人,兰光华总是利用周末、节假日,如饥似渴地钻研各种复杂疑难的法律问题。
2008年初,走上民一庭庭长岗位后,兰光华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在多办案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和业务学习。
在调解撤案领域,兰光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二审传统民事案件的调撤秘诀。靠着这套秘诀,2008年,兰光华成功调撤的案件达到68件,调撤率达67%,刷新了全院二审民事案件调撤率的最高纪录。
“业务不好,可以学习,品质不好,就不是学习可以解决的。”兰光华常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年轻的法官。
身居办案一线,兰光华也常常遇到说情、送钱等影响司法廉洁和公正的事。
一次,一位亲戚来“看望”兰光华。
饭桌上,亲戚借着酒意,跟兰光华说:“最近你在办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子吧?”
兰光华点点头。
“那个上诉人是我兄弟伙,二审的时候,你照顾一下嘛。”亲戚说。
“我会秉公办理的。”兰光华直截了当地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戚继续游说着,“你就不给一点情面?”
兰光华最终还是没有答应,亲戚大为不满,发了一通火,便悻悻离去。
28年来,兰光华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面对日益繁重的审判工作,年逾50的他坦言:“我也感到过累,也有过放弃的念头,有时甚至想只管一点庭内事务,安安稳稳地把庭长当好就行了。”然而,每当接到当事人的诉求,他又马上投入工作之中。“这是一个人民法官的职责啊。”兰光华平静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