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德国莱茵河边住着的时候,常常开着车到东岸一个叫“林兹”的小镇去玩。林兹建于公元872年,1320年取得自治镇地位,人口不足5000人,是莱茵地区现有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古镇——这个镇是本地区唯一在二战中免遭美军飞机轰炸的小镇。此地的建筑、人文风貌一切还都维持着中世纪原样,这也是许多德国本地人愿意把这里当做度假景点的原因。中国国内旅行团在这里却很罕见。
林兹的镇政府广场是城镇的心脏,从中世纪以来,西方城镇的政府广场往往兼有市场的功能,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方便了城市官员进行管理和征收市场税。如果说市场是城镇居民和周围地区农民高谈阔论的场所,固定的集市则是城镇的重大节日。我有一次来到这里恰逢林兹镇集市。政府广场上的一个铜质喷泉雕塑是该镇的标志性建筑物。这个雕塑很有意思,上面一层站着的人代表着这个镇的全体镇民(各行各业都有),下层坐着的五人分别代表着镇上的五个重要职能部门官员(税收官、法官、市场管理官、镇长、警察局长),他们在全体镇民的监督下工作。我从当地旅游局拿的小册子对这座雕像的解释是:镇政府官员权力来自镇民,受镇民监督。有趣的是,这些“镇政府官员”的胳膊、腿都是活动的,我们想让他手向左伸,只要把他胳膊一拧就成,当然把他胳膊卸下来也是可以的——如果他不听话的话。
我到达的时候,市政广场已经让小商贩占领得水泄不通。甚至连镇政府大门口也不例外。有位摊主胆真大——镇政府大门让他堵了一半。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估计是不会出现的。相对于中国城管的强硬作派,在这里的跳蚤市场上,我真正见识了德国城管的“软弱”。 一个城管手中拿了一把尺子和一个帐本,挨个向摊主们说明为什么他们需要交那么多的市场税。德国摆摊讲规矩,以尺子量出摊位大小,再课税。这个城管常常遇到不服管的摊主,他只能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耗费了许多时间。接下来,我又看到了让我惊奇的一幕:一位着红袍的中年妇女,她一人单挑三位年轻城管,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式——意思是说她家的摊位不该付那么多税,那三个壮小伙子好像拿她也没什么办法,在一边小声嘀咕到底让她出多少钱。看到这一幕,我就想起国内的“天门城管”——不服气?那就饱以老拳,甚至连我这个当时在一旁观看照相的游人也要遭殃。
为什么德国的城管强硬不起来?回想一下刚才看见的那座喷泉雕像就知道了:政府官员都是民选的,由纳税人供养,决定了官员就是“公仆”——为市民服务的。城管的工资来自市民税收,市民是衣食父母,要好生伺候着。
与德国的城管相比,中国有些城管好象就不是那么“识时务”了。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被炒得很热的新闻,说一个深圳女孩在五一劳动节当天,组织网友给执勤的城管、交警和环卫工人送水,并将现场照片发到了网上。没想到此举却招至口诛笔伐,反对声音认为她给城管送水实在不应该。在多达上万的跟贴中,我发现,城管被描述成了“土匪”、“强盗”之类的。我在国内时,没有和城管打过交道,更没有过节,我觉得现在国内城管的形象之所以变成这样,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城管”在什么情况下是两手硬的?大概只有在封建社会。我在林兹城堡里发现了一个地牢,地牢出口处的上方有个吊笼——这是中世纪时封建领主专门用来伺候市场上不服管理的农民、小商人和手工业劳动者的。这个地牢现辟为旅游项目,收入全部上交镇财政。
中国的城管之所以常常处于矛盾的焦点,恐怕问题也不仅仅出在城管本身。咱们国内城市还是应该先学学人家,从“和谐市场”做起,再谈“和谐社会”。
(作者现供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
林兹的镇政府广场是城镇的心脏,从中世纪以来,西方城镇的政府广场往往兼有市场的功能,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方便了城市官员进行管理和征收市场税。如果说市场是城镇居民和周围地区农民高谈阔论的场所,固定的集市则是城镇的重大节日。我有一次来到这里恰逢林兹镇集市。政府广场上的一个铜质喷泉雕塑是该镇的标志性建筑物。这个雕塑很有意思,上面一层站着的人代表着这个镇的全体镇民(各行各业都有),下层坐着的五人分别代表着镇上的五个重要职能部门官员(税收官、法官、市场管理官、镇长、警察局长),他们在全体镇民的监督下工作。我从当地旅游局拿的小册子对这座雕像的解释是:镇政府官员权力来自镇民,受镇民监督。有趣的是,这些“镇政府官员”的胳膊、腿都是活动的,我们想让他手向左伸,只要把他胳膊一拧就成,当然把他胳膊卸下来也是可以的——如果他不听话的话。
我到达的时候,市政广场已经让小商贩占领得水泄不通。甚至连镇政府大门口也不例外。有位摊主胆真大——镇政府大门让他堵了一半。这样的场景在中国估计是不会出现的。相对于中国城管的强硬作派,在这里的跳蚤市场上,我真正见识了德国城管的“软弱”。 一个城管手中拿了一把尺子和一个帐本,挨个向摊主们说明为什么他们需要交那么多的市场税。德国摆摊讲规矩,以尺子量出摊位大小,再课税。这个城管常常遇到不服管的摊主,他只能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耗费了许多时间。接下来,我又看到了让我惊奇的一幕:一位着红袍的中年妇女,她一人单挑三位年轻城管,一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式——意思是说她家的摊位不该付那么多税,那三个壮小伙子好像拿她也没什么办法,在一边小声嘀咕到底让她出多少钱。看到这一幕,我就想起国内的“天门城管”——不服气?那就饱以老拳,甚至连我这个当时在一旁观看照相的游人也要遭殃。
为什么德国的城管强硬不起来?回想一下刚才看见的那座喷泉雕像就知道了:政府官员都是民选的,由纳税人供养,决定了官员就是“公仆”——为市民服务的。城管的工资来自市民税收,市民是衣食父母,要好生伺候着。
与德国的城管相比,中国有些城管好象就不是那么“识时务”了。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被炒得很热的新闻,说一个深圳女孩在五一劳动节当天,组织网友给执勤的城管、交警和环卫工人送水,并将现场照片发到了网上。没想到此举却招至口诛笔伐,反对声音认为她给城管送水实在不应该。在多达上万的跟贴中,我发现,城管被描述成了“土匪”、“强盗”之类的。我在国内时,没有和城管打过交道,更没有过节,我觉得现在国内城管的形象之所以变成这样,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城管”在什么情况下是两手硬的?大概只有在封建社会。我在林兹城堡里发现了一个地牢,地牢出口处的上方有个吊笼——这是中世纪时封建领主专门用来伺候市场上不服管理的农民、小商人和手工业劳动者的。这个地牢现辟为旅游项目,收入全部上交镇财政。
中国的城管之所以常常处于矛盾的焦点,恐怕问题也不仅仅出在城管本身。咱们国内城市还是应该先学学人家,从“和谐市场”做起,再谈“和谐社会”。
(作者现供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