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教学方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11(b)-0000-00
1 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过程中知与行相分离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注重讲原理、轻操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而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缺乏,计算机相关设备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实际操作的需要。上述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实践质量,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其次,高职院校在计算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很难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按照教科书的指示按步骤操作,大多是为了对教科书所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尽管很多新的理念已被引入到教学中,但在学生实际应用中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大多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过多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这样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掌握计算机的原理和操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做到知行合一。
1.2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由于计算机知识、应用技术等更新速度较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适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工作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技能能够适应毕业后社会的需求。笔者在很多高职院校调研发现,计算机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早已被社会所淘汰。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体现专业技能,不能片面强调全面性,这样容易造成多而不精,出现什么都学过,但是什么都不会的局面;其次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存在“一专多能”的现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计算机教师的数量和素質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引进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2 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及策略分析
2.1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保障,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切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在掌握计算机原理及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二要注重对教学设备的应用,应用教学设备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上的应用,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提高学习效率。三要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理论的形成过程。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行合一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最大化的提高工作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理论学习的效能所在。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除了掌握相应的原理还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操作方法高效的应用到实践中,最大化的转化为生产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对计算机实践环节的重视,合理安排学时、提供良好的设备及场所,科学设计考核内容。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计算机实践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应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2.3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实现计算机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行为人。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发展规划,系统的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力量。提高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一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吸取优秀的专业人才来任教;二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再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4 科学设置计算机课程体系,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更新较快,高职院校在计算机课程的设计过程要充分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要根据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按教学步骤为学生进行精心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实践知识的关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此外,教师在教学设置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所倾向的设计教学内容,不能按照统一的教学安排来实施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发展方向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3 结语
随着社会各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贯穿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这就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一定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模式,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凤岭.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硅谷,201l.
[2] 黎明.创造性教学理念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教学方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11(b)-0000-00
1 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过程中知与行相分离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注重讲原理、轻操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而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缺乏,计算机相关设备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实际操作的需要。上述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实践质量,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其次,高职院校在计算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很难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按照教科书的指示按步骤操作,大多是为了对教科书所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尽管很多新的理念已被引入到教学中,但在学生实际应用中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大多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过多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这样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掌握计算机的原理和操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做到知行合一。
1.2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由于计算机知识、应用技术等更新速度较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适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工作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技能能够适应毕业后社会的需求。笔者在很多高职院校调研发现,计算机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及操作方法早已被社会所淘汰。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体现专业技能,不能片面强调全面性,这样容易造成多而不精,出现什么都学过,但是什么都不会的局面;其次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存在“一专多能”的现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计算机教师的数量和素質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引进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2 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及策略分析
2.1 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保障,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切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在掌握计算机原理及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二要注重对教学设备的应用,应用教学设备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上的应用,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提高学习效率。三要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理论的形成过程。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行合一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最大化的提高工作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理论学习的效能所在。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除了掌握相应的原理还要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操作方法高效的应用到实践中,最大化的转化为生产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对计算机实践环节的重视,合理安排学时、提供良好的设备及场所,科学设计考核内容。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计算机实践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应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2.3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实现计算机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行为人。高职院校要根据人才发展规划,系统的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力量。提高师资力量的主要途径:一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吸取优秀的专业人才来任教;二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再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4 科学设置计算机课程体系,注重因材施教
由于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更新较快,高职院校在计算机课程的设计过程要充分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要根据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需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按教学步骤为学生进行精心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实践知识的关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此外,教师在教学设置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所倾向的设计教学内容,不能按照统一的教学安排来实施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情况、发展方向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3 结语
随着社会各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贯穿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这就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提出了要求,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一定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模式,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凤岭.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硅谷,201l.
[2] 黎明.创造性教学理念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