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空间文化初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中国私人空间文化研究的研究,项目编号:QD210018
  摘要:私人空间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等级制度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社会文化等的物质承载;它是社会的细胞,从私人空间的变化中,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针对具有典型性历史时期的私人空间分析进而把握社會文化发展内在规律与趋势,从而为物质空间中的设计规划活动提供发展方向。
  关键词:私人空间;公共性;私密性;社会文化
  “我们建造的物质环境既是物质现象又是社会现象。”
  ——哈罗德·普罗珊斯基
  私人空间,这是一个源于社会学的概念,它与“公共空间”一并隶属于“社会空间”范畴。“社会空间”是人在社会化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既区别又包含物理空间,主要强调结构空间的心理和社会意义。而在环境艺术学中所涉及的空间同样是以物理空间作为载体,投射出其中人的心理以及社会性因素。所以将“私人空间”的概念引入环境艺术领域的研究,就是试图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和审视专业问题,进而从更为本质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与把握。
  私人空间的概念则是与公共空间相对的,就像“私”与“公”这一对对立统一体。在这里,公常被赋予正面含义,而时常被赋予负面含义,因而产生“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等成语,可是在现实中“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等现象比比皆是。费孝通指出:“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①从示意图1可以充分表现公与私的多层次性与相对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公私在理论上是绝对对立的,在实践中却总是被任意转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待“私”的认识日渐从以往狭隘的认知中摆脱出来,能够客观地看待:只有建立了明晰,有保障的“私”的界限,才能真正拥有合理有价值的“公”。在此,按照一贯以来的人们的认知,将私人空间的边界限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层级,也就是图示1中深色标示的部分,其中以“已”为核心,即以“个性、主体性”为核心,以肯定个人独立利益为前提;除此以外还包括有另一层次:伴侣;这也意味着私人空间中同样具有“公”与“私”的相对关系,表现为从公共性到私密性的过渡。
  私人空间,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等级制度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审美取向等的浓缩与物质承载;它是社会的细胞,从私人空间的变化中,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下面就从历史的长河中撷取几个具有典型性的片段进行分析,从而窥得其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现象。
  1中国传统合院式住宅的私人空间分析
  汉民族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造就出一个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严丝入扣的私人空间。建筑格局的安排要按其使用的公共到私密性程度,通过庭院组织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图2是传统私人空间——三合院公共到私密性分析示意图。由于建筑组成前后空间而创造了住宅中的渐进层次。入口庭院是最具有公共性的部分,逐渐引入私密性较强的半公共性区域,最后到达主人自用的私人空间。在私人空间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密性的层次布局,否则就不能为生人、熟人、朋友、客人、亲属、家庭成员提供有层次的活动场所。②这种为不同身份角色提供有层次的场所空间的例法简而言之就是“礼”。在影响中国传统主要以庭院式布局的私人空间定型与发展过程中,宗族社会礼制的出现、奠定与占踞统治地位,使得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都笼罩在规范等级制度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下。私人空间中“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完全是“礼制”思想在其中的反映,这种位置序列与图3、4中的四合院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渐变与过渡是相呼应的。我们将图3中展示的一进四合院分析示意图与图4三进四合院分析示意相比较,发现后者由公共性到私密性过渡层次更丰富,私人空间的私密性更加有保障。在三进四合院中,前堂后院格局分明,一进院落入口就划分了家庭内外的界线;三进院落入口则划分了家庭内部的“公、私”界线。根据“礼”制规定,私人空间的建筑型制与居住者的社会身份、地位是严格对应的,所以说尊卑贵贱的社会地位与其所享受的私人空间面积与质量息息相关。传统社会的礼制秩序,本质上是主张取消个性、主体性、否认个人独立利益的,个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履行责任义务。这一秩序塑造的是处于服从地位的“臣民”,而非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公民”。中国传统“私人空间”完全是一种“礼制”精神在空间上的反映,它是摈弃“自我”意识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投射。
  2上海里弄住宅私人空间分析
  里弄住宅起源于19世纪中叶,最初见于上海。当时近代中国正在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经济逐渐衰落,伴随城市化过程,人口向城市集中,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受到冲击。谋生手段的改变,使家庭逐渐变小,人口逐渐变少。③初期的里弄住宅,其平面格局仍能看出合院空间的痕迹。图5就是上海洪德里底层平面示意图。一层平面可以明显辨别出从正门入口到次间、客堂存在着从公共性到私密性的过渡,稍有区别的是在次间、客堂之内,隔着一道狭窄的天井还设置有工友房和厨房;由于二层才是最具私密性的私人空间,所以这样的型制并没有对于里弄建筑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产生影响。这种私人空间公共性向私密性性过渡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正是反映出当时西方居住文化中对私人空间追求的影响。里弄住宅的私人空间,既带有浓郁的传统合院住宅的特征,又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正好与它产生的时代相吻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同样正是源于这个原因,当时的“私人空间”中个人的“主体性”缺失,此时的“私人空间”仍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立。
  3近代工人新村中的私人空间分析
  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从战时状态转向和平建设,工人阶级成为了新中国的主人公,为了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大规模的住宅开发实践拉开序幕。上海的曹杨新村就是当时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它具有完善的公用设施的配套,设有小学、托幼、中心服务设施以及绿地等,表现了对于居住空间公用性以及便利性的充分关注。然而,当我们将视角转向工人新村的私人空间时却发现存在有许多问题。首先,私人空间外置,使其公用化。从图6中一层平面中可以看到厨房和厕所都集中在了这里,工人们赋予原本极具私密性的空间以公共性。其次,用于居住的私人空间缺乏私密性保障,居室的大门成了一道脆弱的公用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这道边界一旦打开,所有的私人生活都一览无遗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总之,这种私人空间中私密性的严重缺失,与当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相对落后、物质匮乏有直接的关联,同时也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投射,当时人们以“公”为尊,奉“公”为美,压抑与摈弃自己私人的欲求与需要,当私人空间的“已”的内核重心发生偏移,私人空间的质量必然难以得到保障。   4现代私人空间分析
  历史发展到今天,经过了60多年用于居住的私人空间建设历程,人作为居住空间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到了设计实践中。从现代私人空间分析中,笔者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4.1现代私人空间层次日益丰富,公私界定日益清晰
  他们均具有合理的私人空间层次划分,“公私分离”“食寝分离”“洁污分离”“私密性”得以良好的保障。其中C户型的私人空间体现得更为突出,不仅在入口设置有玄关起到从“公”到“私”的空间过渡与缓冲,还保证了私人空间中具有“公共性”的部分与“私密性”的部分两者良好的分隔开,即客餐厅等与卧室动静分区;进而还考虑到在这套居住空间中添加了以伴侣为单位的界限:在主卧中设计有内置卫浴,这道边界的增加进一步保障了私人空间的私密性完整。这种良好的私人空间的形态的产生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建设以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是私人空间日益优化的前提与保障,而民主与法制建设则对国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直至2004年我国宪法才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私”的地位的确立,本质上是主张个性、确立个人的主体性、肯定个人独立利益的举措才真正奠定了“私人空间”社会学基础,“私人空间”才得以确立与完善。
  4.2从核心家庭居住向传统家庭居住的功能回归是私人空间发展的新课题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它的存在形式与其所处的社会关联密切。作为承载家庭生活的物质实体——私人空间,随着不同时代发展形态各异。在封建社会中,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土地的牵缚使得家庭成员的构成为世代同堂,兄弟共处,再加诸长期以来儒家观念所维系的社会秩序以及所倡导的“长幼尊卑”的伦理原则,于是传统合院式私人空间为其物质载体。从19世纪中叶拉开了从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大幕,农业经济逐渐衰落,伴随城市化过程,人口向城市集中,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受到冲击。谋生手段的改变,使家庭逐渐变小,人口逐渐变少,逐步形成了当代核心家庭居住模式为主的私人空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核心家庭大多由双职工构成的社会现实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两代家庭在保障各自私人空间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共居一室可以说是对双方都有益的选择。如图8所示,私人空间平面布局可以根据居住需求,形成两代居的居住形式,适应这种新的需求。同时,这种回归也与当前所提倡的“孝”道文化不谋而合。
  4.3现代私人空间中“自我”的界定时应当剔除“他者”的眼光
  正如前文提到的,私人空间的核心在于“已”,也就是“自我”,但是在私人空间的相关设计活动中,“自我”往往受到“他人”的眼光的干扰,即:别人会如何評价?于是,自我内心的真正需求被搁置一边,私人空间的布局与装饰向着“应该”如何发展。最后造成了居住空间千篇一律,缺乏对“自我”需求的尊重与满足。好在,在千篇一律的装饰及布局的现象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特例:浴缸被设置在客厅空间中,见图9。这一颠覆性的举措虽然在其私密性的保障角度有待商榷,但是这种对于“自我”需求的真正挖掘与尊重确实是值得大家在面对“私人空间”时应具有的态度。④
  5结语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了私人空间作为物质载体所反映的各个典型时间节点的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等级制度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审美取向,揭示了物质表象下的社会文化特征。
  只有“私”的地位的确立,本质上是主张个性、确立个人的主体性、肯定个人独立利益的举措才真正奠定了“私人空间”社会学基础,从严格的社会学意义而言,只有现代民主与法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私人空间”才是真正的、从物质形态到社会内核兼具的社会空间。
  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针对私人空间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与引导物质空间的设计趋势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当代私人空间发展趋势中要求人们真正回归“自我”,挖掘“自我”内在需求然后诉诸物质实体加以表现与满足,真正体现人本主义,才是私人空间健康发展的内在保障。
  综上所述,我国在“私人空间”这一跨越社会学与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仅作为抛砖引玉针对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今后不断深入与完善。
  注释:① 朱大可.文化批评[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
  ②李大为.迷失庭院——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的现代诠释[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③聂兰生,等.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④本文中插图5,6,7,8均摘自聂兰生,等.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Z].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插图9摘自胡杨,摄.上海人家[Z].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 胡杨,摄.上海人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 殷智贤.我们如何居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向梅.从居住角度看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私人生活的变迁[J].世界历史,2005(02):5262.
  [4] 韩晓姣,等.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社会空间分析[J].理论观察,2009(06):105108.
  作者简介:王渝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直接影响着林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个人视角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围绕问题探讨了对策措
为弘扬上海建桥学院“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校训,进一步践行雷锋精神、传递爱心,2017年7月9日至16日,在高职学院学工办主任张晓寅和信息技术学院分团委书记李月艳带领下,两
昆曲的一些曲目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演艺产品。文章基于旅游演艺产品理论,分析课植园《牡丹亭》表演,认为该表演具有旅游演艺产品的长期重复性、市场导向性、与非物质文
【正】 成都量具刃具厂鑽头车间自去年四月起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后,破除了一些陈规陋矩,下放了权力,实行了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变了少数人管理生产的状态,激
<正> 我厂两台φ2260煤气炉所属的水夹套(上海新建机器厂制造),在使用过程中,都发生了程度较重的鼓包事故,两台水夹套就在内壁一周鼓出大小、形状不同的包。如:内壁钢板皱褶,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美术教师理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项目号:2012JSUJGB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透视学课程往往课时少、班级多、学生上课集中,再者,透视学知识抽象难懂、内容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业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透视学;课堂教学;大学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透视学是高校本科专业美术类与艺术设计类
民族舞蹈它作为一种艺术国粹,对于它的传承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的发展前提必须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只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够推动民族舞蹈事业更好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红经济迅速的发展起来。网红品牌乘着网红经济的顺风车,迅速的进入到消费者的视线中。网红品牌依赖于网红的带动作用,加上精准营销
文章从屯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的角度来分析屯卦在卦易心理咨询模式中的运用:从卦易心理咨询模式看屯卦的卦象——万事开头难;从卦易心理咨询模式看屯卦的卦辞——人生慎选立足
夷陵地处楚国区域,在历经战乱之后,多方文化在此地得以交流融合,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遗产“夷陵木刻版画”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多年的沉积创作出来了夷陵木刻版画独一无二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