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体现。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使用已近六年,然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仍旧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作为新课标的执教者,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心备课、突出教学重点、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以人为本,精心设计 当我们整体认识,把握教材之后,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而备课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参考教参的前提下,凭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具有高价值的把握,認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然后,再广泛参考相关资料;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完善。 如:教学“估一估、猜一猜”内容时,针对学生的年龄以及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不熟练这些特点,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说悄悄话传数字”的游戏,还制作了一套学生感兴趣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在全体参与游戏的活动中学会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出100以内数字之间的关系。 二、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将该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突显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到该内容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教材中相对次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本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根据这一重难点,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并作好学习记录,当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出圆片所摆出的数的特点时,我适时引导孩子们讨论。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三、把握教材,提高效率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的分析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精髓。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和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进取心,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之目的。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作为教师应从围绕讲授知识的教学转变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创设一些思考的情境,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如学了分数初步认识之后,有这样一道题:将一个长方形连续对折三次,其中的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不加思索地回答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四分之一,我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只是微笑着要求同学们人人取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亲自动手折一折,并将其中一份涂上颜色后再告诉老师,同学们很高兴,马上动起手来,几分钟后,.好多同学都说八分之一。我接着说:“谁愿意将自己折好的展示给同学们?”很快不少同学举手。经过展示,同学们折出了4种不同的图形,而且很容易看出是八分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五、勇于创新,大胆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做到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观念、新发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发他们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标新立异,突破知识常规,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如“某修路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800米,9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8天就全部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了多少米?按常规解法为800×9÷8-800=100(米)。有的学生说:“8 00÷8就可以了”他说9天任务8天完成,提前了一天,原来一天修800米,就必须在8天内每天去完成。因此,800÷8也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了。"当问题已解决时,有的学生思考仍在继续,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时机,有的同学说:“我还有一种解法o"或“我想还应该有别的解法o"这时教师要细心呵护这种求异思维的火花,要鼓励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五、多元评价,鼓励鞭策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努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在评价中可采用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个人评价集中,大家评价个人,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可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老师和学生的一次次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学生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的情感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显现,使师生常常在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进而实现了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用感情浇灌、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数学,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一、以人为本,精心设计 当我们整体认识,把握教材之后,就需要我们认真备课,而备课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参考教参的前提下,凭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具有高价值的把握,認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然后,再广泛参考相关资料;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完善。 如:教学“估一估、猜一猜”内容时,针对学生的年龄以及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不熟练这些特点,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说悄悄话传数字”的游戏,还制作了一套学生感兴趣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在全体参与游戏的活动中学会了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出100以内数字之间的关系。 二、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将该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突显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吸引到该内容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教材中相对次要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本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根据这一重难点,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并作好学习记录,当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出圆片所摆出的数的特点时,我适时引导孩子们讨论。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三、把握教材,提高效率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的分析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精髓。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和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进取心,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之目的。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作为教师应从围绕讲授知识的教学转变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创设一些思考的情境,给足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如学了分数初步认识之后,有这样一道题:将一个长方形连续对折三次,其中的一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不加思索地回答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四分之一,我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只是微笑着要求同学们人人取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亲自动手折一折,并将其中一份涂上颜色后再告诉老师,同学们很高兴,马上动起手来,几分钟后,.好多同学都说八分之一。我接着说:“谁愿意将自己折好的展示给同学们?”很快不少同学举手。经过展示,同学们折出了4种不同的图形,而且很容易看出是八分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五、勇于创新,大胆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做到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观念、新发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发他们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标新立异,突破知识常规,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如“某修路队修一段路,原计划每天修800米,9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8天就全部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了多少米?按常规解法为800×9÷8-800=100(米)。有的学生说:“8 00÷8就可以了”他说9天任务8天完成,提前了一天,原来一天修800米,就必须在8天内每天去完成。因此,800÷8也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了。"当问题已解决时,有的学生思考仍在继续,这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时机,有的同学说:“我还有一种解法o"或“我想还应该有别的解法o"这时教师要细心呵护这种求异思维的火花,要鼓励他们获得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五、多元评价,鼓励鞭策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努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在评价中可采用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个人评价集中,大家评价个人,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可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在老师和学生的一次次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学生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的情感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现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显现,使师生常常在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进而实现了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才会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用感情浇灌、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数学,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