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阳修作为宋代古代文学运动的领袖,不仅在文学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在宋代散文创作中创造了一代通俗易懂的文体。他的散文强调“道”和“文”。既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又注重文章的表达形式,特别是语言技巧。并且欧阳修深受魏晋风情的影响,表现出清正、爱饮、爱景的特点。欧阳修虽然生活在宋代,但从他的散文中可以看出,他热爱自然风光和诚实正直的人格。
  在欧阳修的散文语言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自然和谐,并且充满了情感美、朴素美和音韵美。我们可以领略到高洁温柔的人性之美、悲欢离合的人生意识和开放的文学典雅。欧阳修散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情趣,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入北宋文人的精神世界。
  一、魏晋风度
  崇尚天然山水是魏晉风流的主要元素之一。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对自然山水有着强烈的热爱。阮籍登山涉水,终日流连忘返;嵇康在山野中采药,领略山水之美;欧阳修也喜爱跋山涉水,感受山水自然风光。例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就是描写了欧阳修的第一大乐事,山水自然的愉悦,可见欧阳修对山水愉悦的表达源于美丽的自然风光。再就是《有美堂记》中对于钱塘风光具备天下所有风景之美的赞扬,而这有美堂又尽得钱塘风景之美。
  欧阳修在性格和人际关系上继承了父亲的正直和母亲的坚强。他从小生活在逆境中,艰难的人生历程造就了他坚定果断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个性。年轻时,他敢于谈论政治。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他就会挺身而出,勇往直前。如在《朋党论》中的言辞激烈而直接,强调了君子友好党与小人友好党的本质区别。小人关心个人利益,而君子关心国家利益。他指出,国君应支持君子朋党,消除小人朋党。欧阳修言辞直接犀利,足见他的性格。
  例如《与高司谏书》这篇散文采用了分层推理的方法:首先,从时间纵向演变的角度来描述事物,高司谏的完整性被虚拟地书写出来,他的虚伪性被真实的书写所澄清,使挫折前后的挫折感给人以漏洞感;其次,对范仲淹和高司谏的性格进行了比较,两者相比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最终,他一层一层地往前走,以情释理,批判高司谏丑恶卑劣的行为,使论据睿智犀利,真正达到了有的放矢、血淋淋的理论效果。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欧阳修爱憎分明,言辞坦诚的性格。他的愤怒、爱恨的表达没有障碍,情感色彩突出,体现了一代思想开放坦诚、个性鲜明的大家。
  中国文学的命运似乎总是与酒息息相关。究其原因,是文人自己借酒消愁,在事业的起伏中,在美好的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中寻找慰藉。此外,文人写诗、组团谈话时,也要饮酒助兴。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阮籍,一生几乎都是在酒杯里度过的。魏晋王朝爱酒如生命,形成了一股对后人影响深远的饮品之风。欧阳修虽然不喜欢酒,但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文学上的革新精神
  北宋是一个从五代动乱中崛起的统一国家,人们长期以来对纷乱的斗争感到厌倦,宋初出现的和平景象安慰了受创伤的人民,祈求长治久安,这已成为广大学者的共同心愿。因此,在文学上,以朴素的文风取代五代人浮华的文风,已成为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宋代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成熟阶段,从文化历史的角度看,已经进入了中世纪。因此,这一代知识分子比上一代知识分子更为成熟和有分量。这样,追求简洁安静的写作风格就成了一种自觉的创作行为。此外,宋代学者大多聚集了官僚、文人和学者,他们致力于记录和整合传统,热衷于讨论和批评时事,这种功利的主观意识表达,只有在散文朴实自然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无论是社会要求、文化心态还是主体功利性,一篇散文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就这样,一场提倡朴素小品风格的文学革新运动在北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与欧阳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欧阳修作为北宋古代文艺运动的旗手,把一批志士引领的文艺创新运动统一起来。欧阳修首先提出了一种轻松自然的文艺观,即“本人情,状风物”。他在《书梅圣俞诗稿后》中说:“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哆兮其似春,凄兮其似秋。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这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表达“人情”和描写“风俗”,即反映社会的真实生活。其次,写“人情”,因为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是每个人的天性。因此,在写作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英华雅正”人格,要有简单自然的艺术风格,才能使这些“个人情感”真实而动人。而“风物”,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一切事物在现实中,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人类意志的转移,为了描绘它的处境,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变态百出”事物的不断变化,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以“英华雅正”为核心,挖掘事物的内在本质,以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使“物”与“情”完美结合,达到“真实性”与“独特性”的艺术境界。为此,欧阳修特别指出,这种审美效果来源于创作主体的真实气质,而不是矫揉造作。“须待自然之至,其如常宜在心也”,这预示着作家要关注社会的“万物”,兼顾国民经济和民生,认真思考问题,从实际出发,把握精髓,认真分析,做到“自然不来”才笔墨书写。这样的文章会让人们明白,感到自然,值得信赖。因此,他提醒人们,他们的阵容应该是“精确的”和“复杂的”,但“不必强迫它,勉强简单,却不流畅”,这说明欧阳修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是多么重要。
  由上可见,欧阳修对散文的创新有两个一般的理论原则:从内容上讲,应该是“本人情,状风物”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形式上讲,要达到“哆兮似春”“凄兮似秋”这种近乎“自然”的单纯审美艺术效果,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这也是他所说的“道胜文至”,以及强调遵循的“古道”和提倡“为人”与“为文”两结合的表现。这些理论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文学创新理论体系。他们对于克服五代颓风,消除“太学体”的新弊病,引导散文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代以后,北宋的散文创新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欧阳修的组织领导作用密不可分。欧阳修积极主动地与各方朋友联系,以期进一步增强势头。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的创新团队。他通过书信往来、诗歌演唱、文章互答、序言、后记等方式,把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团结在一起。欧阳修现存的大量诗作印证了欧阳修在这方面的努力,范仲淹、梅圣俞等人物成为欧阳修的密友,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欧阳修积极奖励后进生,选拔新人,使散文创新达到高潮。像三苏、曾巩、张载、二程兄弟,都先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都出其门下。这样,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一支庞大的写作队伍,最终在文学界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欧阳修善于抓住机遇,依靠政策来消除散文创新的障碍。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迫切需要改革官僚制度,促进优势和劣势的发挥。这样,改变昔日西昆浮华风格的呼声就越来越高。当时的统治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当即下诏:“自今有属词浮靡、不遵典式者,当加严谴。”欧阳修及时抓住机遇,采取了断然措施,对华艳、险怪之文坚决予以摈弃。欧阳修领导的审判虽然引起了一些风波,却直接影响了当时文风的逆转,为古朴文字的有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努力革新实践
  欧阳修一生写过500多篇散文。政治理论、历史理论、叙事学、抒情学、墓志铭、散文等,都是简单明了的,在当时的文坛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正如韩琦所说的:“得之自然,非学所至,超然独骛,众莫能及……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欧阳修的散文是以“百事”为基础的,具有淡雅自然的艺术精神。
  北宋时期,散文创新的旋涡充分表现了散文的艺术精神,一些散文创作的方法、规则、句法和词汇很快渗透到了其他风格中。出现了“以文为诗”“以文为赋”“散化骈文”等新的文学现象。这也归功于欧阳修领导的创新实践。先看“以文为诗”,韩愈对欧阳修有很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诗歌中散文叙事和论证的运用上,但欧阳修文章中的论点往往可以与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例如《再和明妃曲》中所说的“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探讨优美的字体、丰富的情感和肤浅的语言,直接影响着宋诗总体风格的变化。再看“以文为赋”,欧阳修出于对自然轻松风格的需要,也对前代词赋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排偶和限韵的双重规定,改用单笔散体作赋,从而创造了文赋,其名作《秋声赋》,不仅保留了骈赋和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设为问答的形式,也充分利用了散文艺术的生动性和流畅性。欧阳修的这一成功尝试对杜甫体式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有限的绘画载体和无限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中一大特色,运用虚无的“空白”可以表达完整且意义深远的内涵。基于“空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空白”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空白”形成的文化基础,“空白”的作用价值与表现方法。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空白;意境;虚实结合  作者简介:李迎(1983.9-),男,汉,山东滨州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
我问,立冬了吗  他说,小雪了  日子真快啊,四季如飞  怎么這样——  割舍夏日烂漫  远离金秋飞扬  俯首吟诵银装妖娆  一抬头,却满园春暖花开  心里的我还没成长  镜前的我已容颜难妆  我在想一个地方  那里铺满金色时光  我们一起飞翔,就这样  留住青春光华
你吻著春风开了苞, 红了庭院、村落、山川  淹没了痛苦和悲伤  脚步仍旧匆匆忙忙, 时光却随着溪水流向远方  你睁开迷眼, 从春梦里醒来  青翠欲滴,风姿绰约  飞絮扑着牡丹, 却难以浑融你的国色天香  你像披着轻纱沐浴的仙女  含笑伫立,清香溢远  蜂蝶流连忘返在你的荷塘  槐花胜梨白, 红杏对海棠  多么地撩人的诗章
(一)  春泥无意吻残芳,艳艳榴花沐暖阳。  满眼舒荣非似昨,樱桃桑葚正飘香!  (二)  春姑离去夏君巡,池澈荷香蝶恋亲。  五月清和芳意尽,煦风拂柳燕徊頻!
转悠山林,感觉喜,感觉忧  山岭茂盛,光裸  牵绕的小路,是岁月扯岀的针线么  村庄拿捏不稳  又一片山林被火燒了  鸟在空中盘旋,寻找家园歇息的呢喃  隐入树阴,动物们踮起目光  层层叠叠的山岭  褴褛下去,溪涧就只能摸着零星的泪水了  醒目的告示牌立在山脚  柴刀,斧头,以及火源,自愿不自愿地藏起  镶嵌山边的花朵  好像鲜润的笑声  被暖风带岀去好远,好远
摘 要:现当代文学评论中,一些学者把沈从文的《边城》归为“守成主义”思潮的作品,认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中国文人对国家性、民族性、古典文化等传统世界的守护,是对现代进程的反抗和阻挠,还有些评论家从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性格、悲剧命运等方面片面地去分析,不免有局限性。忽略了《边城》文本之外的蕴藉,即象外之象的隐喻世界,就是突破时间、空间禁闭与各种形象、文学之外对自我作品进行“否定”批判的隐喻。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续说人生之三大恨事道,“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这最后一样正是“三恨《红楼梦》未完”。于我而言,我平生之恨全在《红楼梦》,一恨众说纷纭迷人眼,二恨曹公手稿难寻觅,三恨有心考校力不逮。  每次翻开《红楼梦》,看到不同版本内容略有出入之处,心里总有一番无奈。日前重读红楼,乃胡适收藏的甲戌本(脂本系统大多数题为《石头记》,为统一书名,皆以《红楼梦》指称),至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
麻凉的风依然吹着骨瘦的月  那老屋依然是我生命的脉搏  细雨沥沥那片粗糙的苹果树  我要在石缝里拔出雁鸣的回声  我要在这里读懂温暖的碑文  心中轻轻升起凝视着我的月亮  那是生命的灯芯亮起的竹笛  展开一瓣一瓣鱼鳞状的思念  心中花开才能见娘成佛  青草令我吸吮泥土的味道  或天香袭来的云朵  心香燃起,人间大味  一束春风、一记心跳、一条阳关路  我要拜祭这观音慈善的大地  凸起的坟堆,我的土
烟雾朦胧的云顶山  我们被雾包围在  仅有几米的空间  山路有些湿滑,你说  要小心  脱下外套,披上我的肩  摸着我湿漉漉的头发  从你那柔和的眼睛里  透出了丝丝的爱  触碰了我的心弦  依偎在你懷里  感觉心里那么甜……  一阵风扑打着窗  梦醒了,原来是场梦
黄山处处见青松,  形态新奇各不同。  昂首挺胸崖壁立,  躬身迎客峭岩中。  江南竹海甚于擠,  塞北林涛揽碧空。  惟赏徽州尘外景,  傲霜凌雪斗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