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在黎明破晓时
“那你呢?你要去哪里呢?”
“嗯...我要去维也纳”
“维也纳?”
“那里有些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
“我明天会从那里搭飞机离开。”
“哦,你是来度假的啊?”
“嗯......”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时》
Eurail驶往维也纳的火车并不让人感到无趣,相反的,窗外阿尔卑斯山区的风景仿佛流动的画,令我想起了与这个城市有关的种种:圆舞曲、茜茜皇后、森林、美泉宫、金色大厅、奶油蛋糕、多瑙河、童声合唱团、克里姆特……我甚至想入非非,开始期待出现一场意料之外的争吵,一个陌生的乘客,像电影里发生的那样,我们的德语都很破烂,于是他说:“呃……,你,你能说英文吗?”
红色的礼物
这是我第一次来维也纳。
许多人都说,要在年轻的时候来这里,这样你才不会在日后抱着遗憾,才会在不再年轻的时候明白,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或者,没有错失过什么。
维也纳的老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有从西欧来要开往东欧去的列车,也有从东欧来要开往西欧去的列车。踏出车厢的那一刻,第一道明亮的阳光照进了我的眼睛,在如此晴朗的蓝天和如此轻盈的白云之下,奥地利国铁OBB的列车闪闪发着光,鲜红鲜红的,仿佛一个巨大的礼物。
电影里,杰西为了说服犹豫着的塞琳下火车与他一起去同游维也纳,他说:“想想十年二十年以后,好吗?那时你已经结婚了,只是你的婚姻已经不再有过去那种活力了。你开始责备你的丈夫,你开始想到那些在你生命中曾遇到的男人,如果当初选的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又会发生些什么呢?而我,就是他们其中的那个人。那么,从将来回到现在,和我一起去,你就会知道你到底错过了什么。又或许我是个烂人,一个没有追求、无聊透顶的人,那么,这对你和你未来的老公来说,就帮了很大的忙,好让那时的你确信自己并没有错过任何人,你做了正确的选择,你会过得很快乐。”
他和她,都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留给维也纳,第二天太阳升起前,一个要飞回遥远的美国,另一个要乘火车继续西行去往巴黎。而我,也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留给这座华美之城,等到明早黎明破晓时,就要搭最早的航班去往北歐了。
复古与创新,守旧与革命,从17世纪开始,随着哈布斯堡家族的兴盛和衰落,这座城市纠结了太多太多的起起落落,它的容颜繁复着交替着,巴洛克的,或是洛可可的,贵族的,或是庶民的,古典的,或是前卫的,夜夜笙歌的,或是甘于平庸的……
维也纳,这个名字里面有多少挥之难去的怀旧情结和金粉盛世?事过境迁,当中世纪三座辉煌之城中的布拉格和克拉克夫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了光彩,被唤作“红色之城”的维也纳却还盛名难却,熠熠发光。我身处其中,仿佛关于这里的前尘往事一齐扑面而来,在每一处街角每一盏路灯每一座咖啡馆里开始上演。
有一首老歌唱着:“一旦来到维也纳,人们就开始相爱;是的,在维也纳,你会身陷恋爱;共你狂恋过,多错或者多傻……”爱上一个人,用一秒钟的时间不算短,用一辈子的时间也不算长;那么,爱上一座城,一天算不算长?一夜算不算短?一天一夜的时间究竟来不来得及?
情迷金粉时代
我来晚了两百年。是的,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都在默念这句话,辉煌已经落幕,然而四处看得见它的影子。
DEMEL蛋糕店外,玻璃橱窗上倒映着街道尽头霍夫堡华丽的轮廓。茜茜公主一定是见不到了,可她生活过的痕迹都还在:她穿过的礼服,她整理长发的梳子,她请人画过的像,她害怕长胖每天要站上去的体重秤,她戴过的红色水晶首饰,由施华洛世奇特定制……她是真正的公主,是每个有过小女孩时代的人认真热爱着的天使。
而橱窗里面,散发着诱人的皇家甜香,精美绝伦的糕点被摆在镂花银盘上,珠宝一般,拿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可人模样。
进出的人,都有一点点年纪了,着装仔细,妆容美好;这里永远只有穿玄色制服态度优雅的女伺,周到却毫不逢迎地一一问清要求,把要带走的蛋糕封盒,扎上漂亮的缎带。付完钱的人,小心翼翼地托着,像终于买到了一个甜蜜的梦,不是为了吃掉它,只是这样放在手心里,一路走着,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优柔唯美的店堂里,立着世界名流定过的糕饼模型,甚至还有猫王和普里希拉结婚时巨大而洁白的奶油蛋糕;也有小小的粉色的巧克力做成的蔷薇,开放在绿色的柔软的枝条里,想到可能买下它的男孩,用尽口袋里所有的零钱,捧着它,如同捧着自己的一颗心;又是哪个女孩,有幸得到了它和它承诺的一辈子的甜美呢?
在年轻的时候来维也纳,真是个不错的决定,起码令人知道,有一种生活的滋味,只与爱情有关,不但眼睛享福,还可以置于掌心,流转于舌尖,细细品尝。当我们在这里终于得知,电影里倾心相爱的公主和王子,并没有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他成了一个刻板无趣的背叛男人,她则成了一个常年着黑裙的幽怨妇人。
谁晓得会是这样呢?杰西对塞琳说:“或许我们只是五千年光阴里的一小块碎片吧。”于是所有的人还是宁愿闭起眼睛,只记住岁月里故事最美好的段落,为了那些裙裾飞扬内心甘甜的时刻,细细描绘出一个金粉年代:用大理石雕像和饰着金线的帷幔筑起宫殿,用喷泉和法式花园造出人间伊甸,贝维德宫、美泉宫、圣卡尔斯教堂,眼见着它慢慢地起了高楼美屋,流淌出莫扎特的神乐;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旧的城池被林荫大道所覆盖,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恍若还在眼前。
恋旧的和喜新的
一百年多前,这里会是什么样子?站在市中心的环城林荫大道上,眼睛里的维也纳就是它曾经的模样:国立美术馆、自然史博物馆、新市政厅、布戈大剧院、国会大厦、大众公园、玛利亚•特蕾西亚广场、英雄广场……不,或许,该有更多的马车而不是这么多的小汽车,人们的穿着也不会是这么无所谓,这可毕竟是在维也纳,最爱讲究的地方啊。
1880年,这条环城大道在末代皇帝弗兰兹•约瑟夫的倡议下建成,两边点缀着新文艺复兴主义风格的建筑,它的落成,宣告着奥地利历史上复古主义达到了高潮。日后注定成为世界音乐圣殿的国家歌剧院,重新在这里盛大落成,以小约翰•史特劳斯的《蝙蝠》作为开幕献礼演出,夜夜笙歌的美好年代从此到来。
甚至连勃拉姆斯也搬来了维也纳,他热爱这里散发出的气息,要恢复贝多芬的理想,重建濒临倾覆的古典主义音乐;他对过去怀有一种贵族式的怀旧与尊崇,坚持着唱颂即将失去的天堂。
那是歌舞升平的镀金时代,却又是新旧世纪交替的岁月,安逸之中积蓄着爆发。1897年,一拨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宣称他们厌倦了那些枯燥乏味的传统美学和学院派艺术,要同复古主义彻底分离开来。这群充满激情的异类,咆哮着喊出自己的宣言:“时代需要艺术,艺术需要自由!”
圣•卡尔斯广场上的那两座建筑物,其中的一座如今已经成了地铁车站,而另一座,装饰着金色的月桂叶,则是“分离派”的艺术馆。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这些名字和他们留下的金色藤蔓和枝叶,是否又在新的年代里,成为了一种过去?
还有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那个曾被叫做“色情画家”,后来又被尊为“奥地利最伟大的艺术家”的人,他用迷离的线条和华美的色彩,让你迷失在细节里,他说“我要回到自由中去!我要否定一切!”
他终生独身,可是他终究不能与时间分离,如今他著名的“吻”,被印在丝巾上,被画在明信片上,被装饰在雨伞,男人的长袍下拥着娇弱的女人,灿烂的金色中开放着细小繁复的花。
对,我想起来了,好像电影里塞琳和杰西讨论过他的这幅画,她说她曾在在博物馆里看过真迹,她就那么一直盯着、盯着,可能有几十分钟吧,她喜欢那种人好像就要消失在背景里的感觉,就像是环境的力量要比人强大得多得多。而克里姆特呈现出的那种无常的人形,很是有趣。
是的,有趣,她就是这么说的。分离派艺术又成了年轻人眼中属于那个时代古老而有趣的东西了。物是人非,环境的力量永远要比人强大得多得多,不是吗?
小布尔乔亚之都
维也纳的夜晚灯火辉煌,醉心生活的人不忍入眠。
我记得,他们在摩天轮上看夕阳,第一次亲吻;在弥漫着夜色迷离中牵手散步,听吉普赛女巫神秘地谈论未来;多瑙河畔,等待流浪诗人用几分钟写出了诗歌;他们甚至为了去酒吧里喝啤酒,而忘记了晚上临时受邀的演出。
这里是维也纳,是喜欢听音乐、喝咖啡、吃甜食、谈论艺术的风雅地方,人到了这儿,忽然就变得优柔而敏感起来,开始爱上了思考和享受生活。没有谁会反对“小布尔乔亚的首都”这个名号,去看看河畔那些林立的咖啡馆,和咖啡馆里的常客,就会同意那个传统的说法:在多瑙河边叫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比换一种宗教还难!
茨威格在《昨日之世》中描写的情景,直到现在还没有变:厅里红、黑的色调,木雕的墙饰、铜制的窗栏杆,打着蝴蝶结的侍者优雅而周到,人们在这里看书读报,交换思想或者寻找灵感。
这种社会文化氛围,我猜或许是从拿破仑挥军进入维也纳,粉碎了贵族的绝对权力后而引发的吧。从那时起,这座城市的庶民文化蓬勃发展,音乐厅、咖啡馆、歌剧院林立,小富既安的市民开始热衷于用不多不少的闲钱,享受起过去贵族的趣味,泡咖啡馆、听交响乐、跳华尔兹……
入夜时分,餐馆和咖啡店都已纷纷关闭,金色大厅外,戴白色羊毛卷假发和缎子宫廷乐师打扮的人在卖隔天的票,还有不少没等到当日票的游客在流连张望。这是音乐之都,衣锦而行,歌剧和交响乐才是夜生活的主题。
明夜此时,我已不知身在何处了,但这里一定仍然仙乐飘飘。记住它经世的美,做一个约定,也许就是在杰西和塞琳说好的那一天,12月的16日,维也纳最冷的日子,让我们重见。
到时候,多瑙河上会不会升腾起淡紫色的夜雾?地下室里还能传来悠扬的巴赫练习曲吗?有没有两个人,相拥着在绿色的铁桥上跳舞,因为欢乐是如此短暂,分离是那么漫长,为了这维也纳的一夜,在黎明到来前,祈祷我们还会再次相见。
“那你呢?你要去哪里呢?”
“嗯...我要去维也纳”
“维也纳?”
“那里有些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
“我明天会从那里搭飞机离开。”
“哦,你是来度假的啊?”
“嗯......”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时》
Eurail驶往维也纳的火车并不让人感到无趣,相反的,窗外阿尔卑斯山区的风景仿佛流动的画,令我想起了与这个城市有关的种种:圆舞曲、茜茜皇后、森林、美泉宫、金色大厅、奶油蛋糕、多瑙河、童声合唱团、克里姆特……我甚至想入非非,开始期待出现一场意料之外的争吵,一个陌生的乘客,像电影里发生的那样,我们的德语都很破烂,于是他说:“呃……,你,你能说英文吗?”
红色的礼物
这是我第一次来维也纳。
许多人都说,要在年轻的时候来这里,这样你才不会在日后抱着遗憾,才会在不再年轻的时候明白,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或者,没有错失过什么。
维也纳的老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有从西欧来要开往东欧去的列车,也有从东欧来要开往西欧去的列车。踏出车厢的那一刻,第一道明亮的阳光照进了我的眼睛,在如此晴朗的蓝天和如此轻盈的白云之下,奥地利国铁OBB的列车闪闪发着光,鲜红鲜红的,仿佛一个巨大的礼物。
电影里,杰西为了说服犹豫着的塞琳下火车与他一起去同游维也纳,他说:“想想十年二十年以后,好吗?那时你已经结婚了,只是你的婚姻已经不再有过去那种活力了。你开始责备你的丈夫,你开始想到那些在你生命中曾遇到的男人,如果当初选的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又会发生些什么呢?而我,就是他们其中的那个人。那么,从将来回到现在,和我一起去,你就会知道你到底错过了什么。又或许我是个烂人,一个没有追求、无聊透顶的人,那么,这对你和你未来的老公来说,就帮了很大的忙,好让那时的你确信自己并没有错过任何人,你做了正确的选择,你会过得很快乐。”
他和她,都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留给维也纳,第二天太阳升起前,一个要飞回遥远的美国,另一个要乘火车继续西行去往巴黎。而我,也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留给这座华美之城,等到明早黎明破晓时,就要搭最早的航班去往北歐了。
复古与创新,守旧与革命,从17世纪开始,随着哈布斯堡家族的兴盛和衰落,这座城市纠结了太多太多的起起落落,它的容颜繁复着交替着,巴洛克的,或是洛可可的,贵族的,或是庶民的,古典的,或是前卫的,夜夜笙歌的,或是甘于平庸的……
维也纳,这个名字里面有多少挥之难去的怀旧情结和金粉盛世?事过境迁,当中世纪三座辉煌之城中的布拉格和克拉克夫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了光彩,被唤作“红色之城”的维也纳却还盛名难却,熠熠发光。我身处其中,仿佛关于这里的前尘往事一齐扑面而来,在每一处街角每一盏路灯每一座咖啡馆里开始上演。
有一首老歌唱着:“一旦来到维也纳,人们就开始相爱;是的,在维也纳,你会身陷恋爱;共你狂恋过,多错或者多傻……”爱上一个人,用一秒钟的时间不算短,用一辈子的时间也不算长;那么,爱上一座城,一天算不算长?一夜算不算短?一天一夜的时间究竟来不来得及?
情迷金粉时代
我来晚了两百年。是的,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都在默念这句话,辉煌已经落幕,然而四处看得见它的影子。
DEMEL蛋糕店外,玻璃橱窗上倒映着街道尽头霍夫堡华丽的轮廓。茜茜公主一定是见不到了,可她生活过的痕迹都还在:她穿过的礼服,她整理长发的梳子,她请人画过的像,她害怕长胖每天要站上去的体重秤,她戴过的红色水晶首饰,由施华洛世奇特定制……她是真正的公主,是每个有过小女孩时代的人认真热爱着的天使。
而橱窗里面,散发着诱人的皇家甜香,精美绝伦的糕点被摆在镂花银盘上,珠宝一般,拿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可人模样。
进出的人,都有一点点年纪了,着装仔细,妆容美好;这里永远只有穿玄色制服态度优雅的女伺,周到却毫不逢迎地一一问清要求,把要带走的蛋糕封盒,扎上漂亮的缎带。付完钱的人,小心翼翼地托着,像终于买到了一个甜蜜的梦,不是为了吃掉它,只是这样放在手心里,一路走着,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优柔唯美的店堂里,立着世界名流定过的糕饼模型,甚至还有猫王和普里希拉结婚时巨大而洁白的奶油蛋糕;也有小小的粉色的巧克力做成的蔷薇,开放在绿色的柔软的枝条里,想到可能买下它的男孩,用尽口袋里所有的零钱,捧着它,如同捧着自己的一颗心;又是哪个女孩,有幸得到了它和它承诺的一辈子的甜美呢?
在年轻的时候来维也纳,真是个不错的决定,起码令人知道,有一种生活的滋味,只与爱情有关,不但眼睛享福,还可以置于掌心,流转于舌尖,细细品尝。当我们在这里终于得知,电影里倾心相爱的公主和王子,并没有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他成了一个刻板无趣的背叛男人,她则成了一个常年着黑裙的幽怨妇人。
谁晓得会是这样呢?杰西对塞琳说:“或许我们只是五千年光阴里的一小块碎片吧。”于是所有的人还是宁愿闭起眼睛,只记住岁月里故事最美好的段落,为了那些裙裾飞扬内心甘甜的时刻,细细描绘出一个金粉年代:用大理石雕像和饰着金线的帷幔筑起宫殿,用喷泉和法式花园造出人间伊甸,贝维德宫、美泉宫、圣卡尔斯教堂,眼见着它慢慢地起了高楼美屋,流淌出莫扎特的神乐;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旧的城池被林荫大道所覆盖,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恍若还在眼前。
恋旧的和喜新的
一百年多前,这里会是什么样子?站在市中心的环城林荫大道上,眼睛里的维也纳就是它曾经的模样:国立美术馆、自然史博物馆、新市政厅、布戈大剧院、国会大厦、大众公园、玛利亚•特蕾西亚广场、英雄广场……不,或许,该有更多的马车而不是这么多的小汽车,人们的穿着也不会是这么无所谓,这可毕竟是在维也纳,最爱讲究的地方啊。
1880年,这条环城大道在末代皇帝弗兰兹•约瑟夫的倡议下建成,两边点缀着新文艺复兴主义风格的建筑,它的落成,宣告着奥地利历史上复古主义达到了高潮。日后注定成为世界音乐圣殿的国家歌剧院,重新在这里盛大落成,以小约翰•史特劳斯的《蝙蝠》作为开幕献礼演出,夜夜笙歌的美好年代从此到来。
甚至连勃拉姆斯也搬来了维也纳,他热爱这里散发出的气息,要恢复贝多芬的理想,重建濒临倾覆的古典主义音乐;他对过去怀有一种贵族式的怀旧与尊崇,坚持着唱颂即将失去的天堂。
那是歌舞升平的镀金时代,却又是新旧世纪交替的岁月,安逸之中积蓄着爆发。1897年,一拨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宣称他们厌倦了那些枯燥乏味的传统美学和学院派艺术,要同复古主义彻底分离开来。这群充满激情的异类,咆哮着喊出自己的宣言:“时代需要艺术,艺术需要自由!”
圣•卡尔斯广场上的那两座建筑物,其中的一座如今已经成了地铁车站,而另一座,装饰着金色的月桂叶,则是“分离派”的艺术馆。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这些名字和他们留下的金色藤蔓和枝叶,是否又在新的年代里,成为了一种过去?
还有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那个曾被叫做“色情画家”,后来又被尊为“奥地利最伟大的艺术家”的人,他用迷离的线条和华美的色彩,让你迷失在细节里,他说“我要回到自由中去!我要否定一切!”
他终生独身,可是他终究不能与时间分离,如今他著名的“吻”,被印在丝巾上,被画在明信片上,被装饰在雨伞,男人的长袍下拥着娇弱的女人,灿烂的金色中开放着细小繁复的花。
对,我想起来了,好像电影里塞琳和杰西讨论过他的这幅画,她说她曾在在博物馆里看过真迹,她就那么一直盯着、盯着,可能有几十分钟吧,她喜欢那种人好像就要消失在背景里的感觉,就像是环境的力量要比人强大得多得多。而克里姆特呈现出的那种无常的人形,很是有趣。
是的,有趣,她就是这么说的。分离派艺术又成了年轻人眼中属于那个时代古老而有趣的东西了。物是人非,环境的力量永远要比人强大得多得多,不是吗?
小布尔乔亚之都
维也纳的夜晚灯火辉煌,醉心生活的人不忍入眠。
我记得,他们在摩天轮上看夕阳,第一次亲吻;在弥漫着夜色迷离中牵手散步,听吉普赛女巫神秘地谈论未来;多瑙河畔,等待流浪诗人用几分钟写出了诗歌;他们甚至为了去酒吧里喝啤酒,而忘记了晚上临时受邀的演出。
这里是维也纳,是喜欢听音乐、喝咖啡、吃甜食、谈论艺术的风雅地方,人到了这儿,忽然就变得优柔而敏感起来,开始爱上了思考和享受生活。没有谁会反对“小布尔乔亚的首都”这个名号,去看看河畔那些林立的咖啡馆,和咖啡馆里的常客,就会同意那个传统的说法:在多瑙河边叫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比换一种宗教还难!
茨威格在《昨日之世》中描写的情景,直到现在还没有变:厅里红、黑的色调,木雕的墙饰、铜制的窗栏杆,打着蝴蝶结的侍者优雅而周到,人们在这里看书读报,交换思想或者寻找灵感。
这种社会文化氛围,我猜或许是从拿破仑挥军进入维也纳,粉碎了贵族的绝对权力后而引发的吧。从那时起,这座城市的庶民文化蓬勃发展,音乐厅、咖啡馆、歌剧院林立,小富既安的市民开始热衷于用不多不少的闲钱,享受起过去贵族的趣味,泡咖啡馆、听交响乐、跳华尔兹……
入夜时分,餐馆和咖啡店都已纷纷关闭,金色大厅外,戴白色羊毛卷假发和缎子宫廷乐师打扮的人在卖隔天的票,还有不少没等到当日票的游客在流连张望。这是音乐之都,衣锦而行,歌剧和交响乐才是夜生活的主题。
明夜此时,我已不知身在何处了,但这里一定仍然仙乐飘飘。记住它经世的美,做一个约定,也许就是在杰西和塞琳说好的那一天,12月的16日,维也纳最冷的日子,让我们重见。
到时候,多瑙河上会不会升腾起淡紫色的夜雾?地下室里还能传来悠扬的巴赫练习曲吗?有没有两个人,相拥着在绿色的铁桥上跳舞,因为欢乐是如此短暂,分离是那么漫长,为了这维也纳的一夜,在黎明到来前,祈祷我们还会再次相见。